宋代是中国山水画的黄金时代,尤以李成,范寛,郭熙,米芾四人为代表人物,人称北宋四大家.
范寛原名范仲立,由於是个马马虎虎拉拉搭搭的好人,当地人便另给他起个绰号叫范寛(陕晋一带土语称人落拓腊遢为寛)。他听到之后漫漫然不以为忤,说:何必加封什麼绰号,我就叫范寛好了。他有古人的风度和仪表,宽厚有大度,举止率直,嗜酒好道,经常往来於京师与洛阳一带,后来隐居於终南山和华山,遍观奇胜,居山林间,常常高坐终日,纵目四顾,以求其趣。
其著名作品为临流独坐图,溪山行旅图,雪山萧寺图,秋林飞瀑, 雪景寒林图,其中以溪山行旅图最为著名,现为台北故宫(微博)的镇院之宝之一。
范宽擅长山水画,起初学李成,荆浩,后来觉悟说:“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於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於物者,未若师诸心。”因此留心观察大自然各种变化难状之景,揉合各家长处,而形成自己的新法。擅写雪山,有冒雪出云之势,尤具气骨,所以当时人盛赞他“善与山传神”,能“得山之骨”。
范宽对景求趣造意,写山真貌而不取繁饰,卓然成为一家。下笔雄强老硬,山多正面巍立,石纹用雨点状皴笔,山势折落有势,山顶植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屋宇笼染墨色,称为“铁屋”,表现出秦陇间峰峦浑厚,严峻逼人的气概。时人曾说:“李成之笔近视如千里之远,范宽之笔远望不离坐外,皆所谓造乎神者也。”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溪山行旅图”是他的著名代表作。
许多鉴赏家都说这幅画是三段论法,看山顶蒙茸草树之时,立脚点在高空,看松杉琳宇之时,人在山巅,看路下巨石之时,人在庙中。这是说若用现代透视学的观点来看此画,没有统一的透视焦点。但是在北宋的大画家的心目中,他是把高山峻岭一齐吸收,然后惨澹经营,把心中所感觉到的美点一齐表现,根本就没有想到统一的消失点等问题。而观众亦心领神会,洞见山川之伟大及作者之苦心,只深深地为画面景色所慑伏,也根本没有想到什麼统一立脚点的问题。范寛曾有一句名言:‘师古人不如师造化,师造化不如师心源’。
范宽初学荆浩,又摹李成画法。后於大自然中“对景造意”,“写山真骨”,终“自立家法”。范宽画山石坚韧,重骨法,不同於李成之“惜墨如金”,范宽在勾,皴之表现上以重墨染,“笔触坚实,线条劲厉”,多在阴面用墨,表现出如夜行观山,层层深厚。范宽〈溪山行旅图〉为其最著名之作品。此图采“高远”式构图,主峰皴法,却似关仝(注)。用笔雄厚苍劲,以顿挫转折之线条勾勒山之外形轮廓,以擦,点由浅而深铺叠来描绘严壁细密肌理。近景中各种之树木,加以细腻地描绘。米芾曾言范宽之画∶“山顶好作密林,自此趋枯老;水际作突兀大石,自此趋劲硬。”於此画中即表露无遗。於主峰之密林及近景之树石,皆施以重墨,显露出其风骨神韵。
这幅画双拼绢本,淡设色,明清时期的著录里,没有提到画家的款印,不过历来收藏者对於此画出於范宽,是确信不移的,所以董其昌在诗塘肯定的题上:“北宋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十字,民国四十七年,故宫前副院长李霖灿先生,在画幅右角的树阴下发现了“范宽”二字款,从此更确定了它的归属。
上一页 12 下一页关键字:密林,山行,水际,立脚点,北宋,故宫,范宽 宋代 山水画内容标签: 密林 山行 水际 立脚点 北宋 故宫 范宽 宋代 山水画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新国学理论
新国学2021年元旦新年贺词
明学与明品生活
文化革命、人类物种与理想社会和人生(一)引言
中医之数理科学化改革与基元系统人体数理模型
新国学的目标及启蒙运动
人性之声HK--悲惨世界
人性与是非善恶
关于美与艺术的内在原理之摘抄
理想的社会
宗教裁判法
对义务教育的批判
社会仿生的原理
新国学的精神
史书重修的一个原则
重修虚幻愚民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