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界泰斗爱因斯坦曾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邀,承诺在北大作为期两周的讲座,但因各种原因而“延误”,这成为爱因斯坦的“莫大痛苦”和蔡元培的“最大遗憾”。
1922年11月13日,科学界泰斗爱因斯坦在访日途中停留上海,通过电报知道自己被授予1921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前他已决定在访日结束后到北大访问,但最终与北大擦肩而过,留下了历史的遗憾。
爱因斯坦的“北大之约”,主要牵线人是北大校长蔡元培。他积极促成相对论在中国的早期传播,曾在德国当面拜访爱因斯坦,并多次信函邀请其来北大讲学。虽然爱因斯坦的中国之行最终未果,但蔡元培与爱因斯坦结下的深厚友谊和蔡元培对传播新学新知所作出的贡献,仍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美谈。
一次演讲,蔡元培识得相对论和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1905年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给时间、空间和物质的基本概念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摧毁了“牛顿世界观的旧体制”,被称为“革命的物理新说”。五四运动为相对论在中国传播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对论初现中国,与蔡元培的一次演讲有关。1917年年初,蔡元培就宗教信仰问题发表演讲,演说词发表于《中华新报》,里面讲到一个观点:科学不能解决的有关时间、空间的问题,要靠哲学来解决。
在日留学的许崇清不认同此观点。当年9月,他在日本留学生创办的《学艺》上发文反驳,说“方今自然科学界关于时空(即宇与宙)之研究,则有爱(因)斯坦于1905年发表之‘对性原理’”,并介绍了狭义相对论的一些基本假设和概念术语。
这篇回应蔡元培的文章,使许崇清意外地成为中国介绍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第一人。看到许崇清的文章后,蔡元培向远在德国柏林、师从爱因斯坦学习的北大理科学长夏元瑮教授请教有关知识,并索要了一册介绍相对论的简明读本,成为中国较早接触相对论的学者之一。心胸开阔的蔡元培很欣赏许崇清,并与他结为好友,许崇清1920年8月回国后,蔡元培邀请其在北大任教。
许崇清的那篇文章发表后,国内陆续出现其他介绍爱因斯坦和相对论的文章。不久,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访华,掀起了中国第一波“爱因斯坦热”。
邀请罗素访问的是蔡元培、梁启超等人,其费用由讲学社赞助。1920年11月到1921年3月,罗素在北京大学作了“哲学问题”、“心之分析”、“物的分析”、“数学逻辑”和“社会结构学”等五大系列演讲,多次详细和系统地介绍相对论。罗素被称为“世界三大哲学家”之一,在中国知识界有显赫声誉。他的演讲很快被翻译发表,使爱因斯坦的名字和相对论在中国广为流传。
上一页 123 下一页关键字:蔡元培,罗素,北大,中国,狭义相对论,演讲,蔡元培内容标签: 蔡元培 罗素 北大 中国 狭义相对论 演讲 蔡元培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新国学理论
新国学2021年元旦新年贺词
明学与明品生活
文化革命、人类物种与理想社会和人生(一)引言
中医之数理科学化改革与基元系统人体数理模型
新国学的目标及启蒙运动
人性之声HK--悲惨世界
人性与是非善恶
关于美与艺术的内在原理之摘抄
理想的社会
宗教裁判法
对义务教育的批判
社会仿生的原理
新国学的精神
史书重修的一个原则
重修虚幻愚民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