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隐在诗里的“访妙玉乞红梅”_宝玉-妙玉-红梅-黛玉-大观园

    分类栏目:人间透视

    条评论

    在2018年北京市西城区二模语文考试卷中,有这样一道微写作题目:“小说中有些场景被提及而未被直接描写出来,读者可以想象。要求:符合作品内容,想象合理。&rdqu

    在2018年北京市西城区二模语文考试卷中,有这样一道微写作题目:“小说中有些场景被提及而未被直接描写出来,读者可以想象。要求:符合作品内容,想象合理。”命题人提供了三个场景使考生选择,其中,出自《红楼梦》的场景是这样描述的:“在栊翠庵,宝玉向妙玉乞求折一枝梅花。”笔者了解到,实际考试中选择这个场景来进行想象补充的考生最少,考生反映此场景难度偏大,写出的成文也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大抵在于这段文本中的人物性格、人物关系理解难度较大,而曹雪芹又基于创作需要,有意隐去了关键情节。因此,本文将从妙玉性格、妙玉情感状态、妙玉对宝玉心理、宝玉对妙玉心理、作者对妙玉态度等方面对“访妙玉乞红梅”稍作梳理与探究。

    一、妙玉其人

    在《红楼梦》中,妙玉是性格争议较大的人物之一,要分析妙玉性格,我们需从几处文本说起。

    在第十八回,大观园落成,其中不单有精妙秀丽的园林,也不单有奢华富贵的楼台,还要有佛院,佛院中需有僧尼道姑来诵经念佛,因大观园连于贾府内宅,故而挑选成年住持时就需格外谨慎。当时世俗之中有些成年的尼姑游走于高门大户之间,如第十五回中馒头庵里为财害人的净虚,嘴脸恶俗不成体统,当不起这样的挑选,自然难以住进大观园。

    于是林之孝家的向王夫人推荐道:

    “外有一个带发修行的,本是苏州人氏,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生了这位姑娘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足的这位姑娘亲自入了空门,方才好了,所以带发修行,今年才十八岁,法名妙玉。如今父母俱已亡故,身边只有两个老嬷嬷,一个小丫头伏侍。文墨也极通,经文也不用学了,模样儿又极好。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他师父极精演先天神数,于去冬圆寂了。妙玉本欲扶灵回乡的,他师父临寂遗言,说他‘衣食起居不宜回乡,在此静居,后来自然有你的结果’。所以他竟未回。”[i]

    这位妙玉还未出场,就让人心生悱恻。

    曹公是偏爱苏州人氏的,对苏州有非同寻常的情感,在他笔下苏州来的几位女子都高洁美好,妙玉也不例外,这段话中我们可侧面看出她内在聪慧颖悟,极通文墨;带发修行,舍不得三千烦恼丝,是因体弱不得已出家而非看破红尘;妙玉之名,与其说是法号,更像尘缘未尽的闺阁小名;经历波折跌宕,使得小小年纪饱经沧桑,对世事也更易洞察;模样儿极好,于其身而言,是在孤立无援的异乡周遭又多一重危险。

    而接下来她对王夫人的态度又使她本身性格更加鲜明,王夫人说去接了她来,林之孝说她早有言道:“侯门公府,必以贵势压人,我再不去的”。[ii]事实上,妙玉是很想进贾府的,这不是因她贪恋富贵,上文说了,她的美貌与高贵出身带来的家中稀世珍宝就是莫大的潜在危险,师父圆寂前的遗言也是这个意思,单凭嬷嬷丫头难以维护她周全,这正是她需要进大观园的原因,而她却回复得如此坚决,足见她性子的孤介。

    于是,王夫人作为“侯门公府”的代表降低姿态,必不“以贵势压人”,让人写帖子去请她,她果然就来了。这段波折不是摆架子,是她的出身和遭际教她不得不这样做。

    在这样的孤介性子底下,是她对自身身份的迷惑。

    她在栊翠庵中住着,却未曾剃度,不算真正的出家人,她的吃穿用度很讲究,两个嬷嬷一个小丫头伺候,也不是出家人的生活方式。她对于红尘有所留恋的态度曾引起李纨不满,第五十回李纨说她“可厌妙玉为人”[iii],二人并无交集,李纨如此说,最大的原因应该是在此,因为李纨是“身在繁华,心如止水”,而妙玉“身在槛外,心在槛内”[iv]。第七十六回她与黛玉晴雯说:“失了咱们的闺阁面目。”[v]

    在内心里,她是高门大户的闺阁小姐。

    可在贾府里她不能是闺阁小姐,她虽有诗才,却不能与诗社姊妹尽兴联句;她的几件珍稀器物,也不能像贾府的小姐们对珍宝那样随意摆弄;中秋之夜在一派欢闹中她走出栊翠庵,却只能躲在凹晶馆后听着黛玉湘云联了二十二韵,尼姑的身份禁锢了她的足与手,她行事也必要符合尼姑身份。可贾府是不缺闺阁小姐的,贾府不是她的家,她已经无家可奔,若她将内心里的身份放了出来,贾府就不请她了,贾府请她是要念诵经书,妆点盛世。

    她也不能像一个真正出家的人一样把一切凡俗拒之门外,因着寄居人家,所以要给热闹宴乐过后的主人们备茶。这种尴尬好像当初她进大观园之前,半推半就,无可奈何,扔刘姥姥的杯子也就像要王夫人的帖子一样,为的是降低那现实的残酷感,勉强维护一点自尊,后人多批妙玉怪癖,批她“云空未必空”,大多是没看到她的内心。在贾府的人闯进栊翠庵来吃茶之外的时间,她或许可以做一个出尘隐士,庵门闭起来,不与外人接触,暂且忘记身份的尴尬。

    曹公说妙玉:“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vi]”。

    “太高”与“过洁”,不啻为一种遭受生活变故后的应激反应与过度保护,曹公是同情她的。如果我们能透过那三言两语还原她的心理状态,就会发现妙玉的境地与黛玉有相似之处,一样的寄人篱下,一样的敏感自尊,一样的些许刻薄,然而黛玉好歹还住在自己外祖母家里,也不存在僧俗身份的纠葛,妙玉就难办得多了,想到此处,我们才能平和接受她不合常情的举动。

    二、妙玉与宝玉

    这样高洁、纠结的妙玉,惹得人人憎厌,一旦遇到理解她的人,必是要另眼相看的。她把自己吃茶用的亲密之物绿玉斗给宝玉来用,可见宝玉在她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她要扔掉刘姥姥用过的杯子,宝玉不仅好言相劝,还命人打水洗地,妙玉刺他贾府无好茶器,他无所适从,毫无少爷架子。妙玉从宝玉身上看到的正是天生的通透感与理解力,敏感灵动如妙玉,一定敏锐地捕捉到了宝玉身上最可贵的品质,对这样难得的理解,她回报以难得的柔情。

    因此,在第六十三回宝玉生辰,她才派人去送贺帖,这是妙玉一次主动大胆的行动。

    类似这样的付出与回报,在本回邢岫烟的口中也有关键一处:

    岫烟笑道:“他也未必真心重我,但我和他做过十年的邻居,只一墙之隔。他在蟠香寺修炼,我家原寒素,赁房居住,就赁的是他庙里的房子,住了十年,无事到他庙里去作伴。我所认的字都是承他所授。我和他又是贫贱之交,又有半师之分。因我们投亲去了,闻得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如今又天缘凑合,我们得遇,旧情竟未易。承他青目,更胜当日。”宝玉听了,恍如听了焦雷一般,喜的笑道:“怪道姐姐举止言谈,超然如野鹤闲云,原来有本而来。”[vii]

    可叹邢岫烟家境不堪却出淤泥而不染,才华气质格外美好,竟引得薛姨妈不顾邢家贫寒,也不给自家不成器的薛蟠、却替端正的薛蝌向她求亲。邢岫烟的美好,令贾府众人喜爱又疑惑,怪道宝玉听了这番叙述,“焦雷一般“。而设想在邢岫烟幼时十年,妙玉是如何处境,她父母俱在,家世显贵,师傅宠爱,闭门修行。这十年里,高不可攀的妙玉充当了一位贫女的师友,教她文墨诗书,讲谈礼仪,如此种种,竟让一个平常女儿变得落落大方,不卑不亢,知书达礼。

    《红楼梦》的故事往往成对展现,另一对故友贾雨村与葫芦僧异地重逢时,身份地位已大不相同,贾雨村害怕葫芦僧抖落自己过往,于是将葫芦僧发配到千里之外。我们看妙玉与邢岫烟在大观园再度重逢,妙玉处境已不比从前,自尊的少女却没有避而不见,“旧情竟未易……更胜当日”。

    什么才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即是妙玉对邢岫烟这样吧。

    所以妙玉与宝玉那若隐若现的情感纠葛,也仅仅止于君子之交。寿怡红群芳夜宴之后,宝玉见到妙玉贺帖,寥寥几字,如获至宝,“直跳了起来”,“大惊小怪”[viii],那样惊喜,那样急切,证明妙玉在他心中的地位也非同一般。他们处于不同的阶层,不同的生活圈,不同的身份,却彼此看重欣赏,两人之间的交流范畴,不属俗世情爱,而更像一种纯粹的灵魂精神的对等与欣赏,这种交流,必然也只能发乎意、止乎礼、藏于心、不能出口,何其朦胧微妙!

    三、访妙玉乞红梅一诗

    这个情节出现在第五十回,“芦雪广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迷”。“广”这个字是傍山建造的高大房屋之意,后作庵皆为谬误。为了给邢岫烟、宝琴、李玟、李琦接风,海棠社姊妹们商量在芦雪广啖鹿赏雪,即景作诗,按照每人联句多少评定胜负,宝玉又落了第,于是李纨提议罚他去栊翠庵取红梅来插瓶观赏。宝玉乐为,李纨遣人跟随,黛玉拦说:“不必,有了人反不得了[ix]。“于是宝玉只身前往,可是,曹公笔墨并未随宝玉而去,而是写众姊妹如何商量着以”红梅花“为题作诗,这一段乞红梅的情景成了隐笔,宝玉再出现时,已经得了红梅:

    一语未了,只见宝玉笑欣欣擎了一枝红梅进来。众丫鬟忙已接过,插入瓶内。众人都笑称谢。宝玉笑道:“你们如今赏罢,也不知费了我多少精神呢。”[x]

    宝玉说道“费了多少精神”,说明这段故事并不是不值一提,反而有丰富的情节或心理波动。

    这枝红梅长得很美,不只是颜色香味出众,更夺目的是它枝干的格致,写这红梅枝干的遒劲清拔,就是写妙玉:

    原来这枝梅花只有二尺来高,旁有一横枝纵横而出,约有五六尺长,其间小枝分歧,或如蟠螭,或如僵蚓,或孤削如笔,或密聚如林,花吐胭脂,香欺兰蕙,各各称赏。[xi]

    宝玉所取走的这枝红梅或许就是栊翠庵中最好的一枝吧!妙玉总是将自己最美好的东西给予宝玉,如同先前品茶,妙玉拿出了珍藏多年舍不得喝的梅上雪。

    继而,宝玉以湘云起的“访妙玉乞红梅“为题,由黛玉执笔,作了一首七律:

    众人听他念道,“酒未开樽句未裁”,黛玉写了,摇头笑道:“起的平平。”湘云又道:“快着!”宝玉笑道:“寻春问腊到蓬莱。”黛玉、湘云都点头笑道:“有些意思了。”宝玉又道:“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黛玉写了,又摇头道:“凑巧而已。”湘云忙催二鼓,宝玉又笑道:“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槎枒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黛玉写毕,湘云大家才评论时,只见几个丫鬟跑进来道:“老太太来了。”[xii]

    这段更有意思,曹公一隐再隐,隐得着意。按照书中情节发展,本来宝玉这首诗成之后,大家马上就要评定的,甚至很可能还要问他去了栊翠庵后妙玉怎样说法,怎样乞得,怎样为难,对宝玉必然好生取笑一番,可是就在宝玉诗成之时,几个丫鬟道“老太太来了”,就将整个的故事情节引往别处去了,对这首诗再无交待。别的古本中有没有批语笔者不太清楚,但在脂评本中这处是没有任何批语的。

    只身前往,隐而不表,话题陡转,没有脂评,曹公的用意正合了妙玉与宝玉上文说过的不能出口朦胧微妙的情感特点,若想复现这段情节,我们只能到诗中去找寻蛛丝马迹。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

    入世冷挑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枒谁惜诗肩瘦,衣衫犹沾佛院苔。[xiii]

    这首诗韵属下平十灰,仄起入韵。

    首联中,大意是酒尚未喝,诗句尚未裁夺,就被罚去栊翠庵中寻腊梅,此处重复了此事的起因,李纨想要红梅单单叫他去,而爱使小性子的黛玉又毫不介怀,由两人态度可见出宝玉与妙玉既有着非同寻常的关系,又止于礼节,在有限的相互欣赏之内。蓬莱即是仙境,妙玉与宝玉的缘分在世俗之外。

    颔联中,大士指观音,瓶中水是玉净瓶中珍贵的水;嫦娥,是指妙玉纯洁无瑕的形象。这句可以看作“到蓬莱”之后宝玉叩门的口吻:“我此番前来,和上次不同,不是惦记用你最珍贵的红梅雪上水给我烹茶喝,而是想求你一枝槛外梅花啊。”此联黛玉道“凑巧”,细细思量,凑巧在“槛外”二字上。第六十三回,宝玉生日,妙玉曾下过贺帖自称“槛外人妙玉”[xiv],宝玉一时不知如何回应,而此时是五十回,可见宝玉还不知道妙玉这个别号,黛玉可能是知道的,所以说道“凑巧”。另外,妙玉所欣赏的两句诗“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是南宋范成大的诗句,当时贵族家庭门槛建得高且要包铁皮,希望千年不坏,但再尊贵最终也不过落得土馒头一样的坟头,铁门槛与土馒头的含义,其实曹雪芹在第十五回“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秦鲸卿得趣馒头庵“中即已提到过。此处宝玉所说的”槛外梅“应该是实指生长到了门槛外的梅花,这对妙玉来说,委实”凑巧“,也正是这句,说进了妙玉孤洁出尘的心吧。

    其实“凑巧“之处,不止如此,在第三十八回,宝玉作菊花诗言:”霜前月下谁家种,槛外篱边何处秋“[xv],曹公早已让宝玉将”槛外“二字说出,超脱尘俗对宝玉来说是存乎心的。再有第三十一回宝玉又说要做和尚,黛玉将两个指头一伸,抿嘴笑道:”作了两个和尚了,我从今以后都记着你作和尚的遭数儿。”[xvi]黛玉是知道宝玉这个心思的,落到“槛外梅”三个字上,也是“凑巧”。宝玉这一趟,是向着世外去的。

    颈联中,用了很美的语言形容梅花:“红雪”“紫云”。宝玉说自己入世采梅去,出世乞梅回,而事实上,宝玉进入栊翠庵采梅才是出世,回到芦雪广当然是入世,这里的入世与出世顺序正好反过来了,这可不是曹公的互文,而是照应了神瑛侍者的来处,他本就在五行之外,入俗世红尘来赏人间百花,最后还是要出家离尘而去的。这一联的伏笔暗示了宝玉的结局。

    尾联同颔联相似,也是宝玉对妙玉说话的口吻:“来到这儿,谁能怜惜我这作诗人的嶙峋瘦骨,要回去了,身上的衣衫都带着你这儿佛门的气息。”不得不说是动人的,带了一些知音的理解与了然。“瘦”也不一定是宝玉的形象,如果把“瘦”理解为精神上的“清苦”,此句又可以是:“妙玉,有谁怜惜你这寂寞清苦的心思,看你的衣衫上那佛院青苔。”宝玉是从多热闹的地方来的啊,看到妙玉守着清冷的佛院,以他天然的理解力和悲悯心,如何不有此一叹!此句一出,精神知音的身份确凿无疑了。宝玉与妙玉在折红梅时谈了什么,也大致明了了。

    因此,曹公将精神的交流、诗性的情感、出尘的关系故意隐去,如果众姊妹们要宝玉讲给她们听,怎么讲呢?讲什么呢?有什么禁得住讲呢?而曹公又留下了这样一首诗,将他们大雪中佛院里红梅下的交流极其美地呈现了出来,道出了他们似有若无的柏拉图式朦胧情愫,怎能不令人击节赞叹!

    此处且引一则未经修改的考生创作,相信考生解完《访妙玉乞红梅》这首诗后再来看自己的想象,会令自己啼笑皆非:

    宝玉还未跨入栊翠庵中,就闻到了浅浅梅香,宝玉快步走入庵中,顿时被眼前所见惊呆了,满园的梅花簇拥开放,一朵挨一朵,挤得好似要溢出来了。庵中聚集着蝴蝶,绕着梅花飞舞,宝玉不觉得看痴了。妙玉笑着拉他上前仔细看梅,宝玉看着一朵朵鲜艳的花朵,在微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像极了画中轻歌曼舞的美人。宝玉正伸手想去摘一束梅花仔细把玩,一出手就被妙玉拦住了。宝玉随着哀求:“妙玉,好妙玉,你就让我取这一束可好?”[xvii]

    诗已解之,言犹未了。文首所引的微写作题目显示了名著阅读与微写作相结合的难度所在,即用文学的形式解清道明文学的内核,当这一命题形式碰到的文本是朦胧,是美好,是似有若无,是若隐若现,是一说就破,是欲言又止,那就要求考生具备非一般的文学性,否则,这种补充,不啻于高鹗的续貂之笔了。

    注释:

    [i]第十八回,《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曹雪芹,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1

    [ii]第十八回,《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曹雪芹,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1

    [iii]第五十回,《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曹雪芹,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1

    [iv]《李纨:一生坚守,风干了浮华》,刘莉莉,《红楼心语》订阅号,2018.7

    [v]第七十六回,《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曹雪芹,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1

    [vi]第五回,《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曹雪芹,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1

    [vii]第六十三回,《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曹雪芹,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1

    [viii]第六十三回,《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曹雪芹,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1

    [ix]第五十回,《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曹雪芹,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1

    [x]同上

    [xi]同上

    [xii]同上

    [xiii]同上

    [xiv]第六十三回,《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曹雪芹,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1

    [xv]第三十八回,《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曹雪芹,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1

    [xvi]第三十一回,《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曹雪芹,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1

    关键字:宝玉,妙玉,红梅,黛玉,大观园
    内容标签: 宝玉 妙玉 红梅 黛玉 大观园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扫码威信公众号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