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14年统计,我国姓李的人数最多,约为953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94%。《说文》曰:“李,果也。从木子声。”它是什么样的果呢?《尔雅》解释为:“李,木之多子者。”《埤雅》云:“李性难老,虽枝枯,子亦不细,其品处桃上。”
《诗·大雅·抑》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这里的“李”,指的是李树结的果子。李子成熟时呈黄色或紫红色,可食,味略酸,多用于制作蜜饯。有一则成语叫“李下瓜田”(亦作“瓜田李下”),源出古乐府《君子行》:“君子防未然,不处嫌疑间。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以此告诫人们,要避免偷瓜、摘李子的嫌疑。
“李”也指春日李树上绽放的白色花朵。《诗·召南·何彼襛矣》有“华如桃李”之句,用以形容洁白的李花与粉红色的桃花相映成趣。本义为李树、李花、李子的“李”字,怎么会成为姓氏呢?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古,李理同音通用。故,行李与行理并见,大李与大理不分。”首先要弄清这里所说的“理”是什么。《辞源》释“李”:“与理通,理亦治也。刑官曰司理,亦称司李。”《辞海》释“李”:“通‘理’。古称指法官。《管子·法法》:‘皋陶为李。’尹知章注:‘古治之官。亦泛指官吏。”这表明,理(李)是古代司刑的法官。
众所周知,汉民族中有许多姓氏是依官职而确立的,如司马、司徒等。同理,既然有司理这一官职,会不会李姓也是因官职而来的呢?经考证,李氏出自赢姓,颛顼的后代皋陶,在尧舜时担任掌管刑狱的理官,他的子孙先后三代世袭了“大理”职务,并以官为姓,称为“理氏”。理氏改为李氏的说法有两种。一种说法是:商纣时,皋陶后裔理徵,因直谏得罪了纣王而被处死,其妻契和氏带着儿子利贞逃难时,因食李子充饥,才得以活命,故不敢称理,便改姓“木子李”。另一种说法是:据《姓氏考略》所述,周代之前未见有李氏。春秋后期的老子,为利贞的后裔,因祖上世代为理官,理、李两字古音相通,老子便以李为氏,名耳,是正史中第一位立传的李姓人物。自公元618年李渊建立大唐帝国之后,便以李耳为李氏家族先祖。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年)追封李耳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追封庙号大圣祖,谥号玄元皇帝;天宝八年(749年)册封为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上尊号为大圣祖高上大广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李姓人口众多的原因除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唐朝大规模赐姓。受赐者见诸史籍之人颇多。据《路史》及《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徐氏、邴氏、安氏、杜氏、胡氏、弘氏、郭氏、麻氏、鲜于氏、张氏、阿布氏、阿跌氏、舍利氏、董氏、罗氏、朱邪氏,皆因立功被赐国姓李氏。例如,唐初大将李绩(594-669),本姓徐,名世绩,字懋功,因功勋卓著,封曹国公,赐姓李,为避李世民讳,改单名绩。再如晚唐的李克用(856-908),本是沙陀部首领朱邪赤心之子,也因有功于唐王朝而赐姓李,还封为晋王。923年,李克用之子李存勖建立后唐,被尊为太祖武皇帝。
相关资料显示,当今李姓遍布世界各地,有朝鲜李氏、越南李氏、日本李氏、新加坡李氏、南洋李氏、欧美李氏等,人数亦相当可观。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球李姓之人数已过亿。
(摘编自语文出版社2016年5月第1版《趣说汉字》)
关键字:李氏,天宝,李子,李树,官职
内容标签: 李氏 天宝 李子 李树 官职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新国学理论
新国学2021年元旦新年贺词
明学与明品生活
文化革命、人类物种与理想社会和人生(一)引言
中医之数理科学化改革与基元系统人体数理模型
新国学的目标及启蒙运动
人性之声HK--悲惨世界
人性与是非善恶
关于美与艺术的内在原理之摘抄
理想的社会
宗教裁判法
对义务教育的批判
社会仿生的原理
新国学的精神
史书重修的一个原则
重修虚幻愚民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