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9日是一年一度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据报道,上海从市级层面到16个区,都在举办形式多样的非遗活动,打造非遗活态展示平台,推进“非遗在社区”项目,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
非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来源于民间,更要回到民间,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事情。要使一个城市的非遗长久传承保护下去,在做好以往工作的同时,必须更加贴近市民生活,让非遗展示见人、见物、见生活,通过挖掘和寻找,让几近消失的非遗样式得以复原、濒临消失的手工技艺与市民见面。可借“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以及每年的传统民俗节庆、各社区街道的文艺活动等,来普及非遗样式,让传统非遗和市民生活紧密结合。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各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博物馆、美术馆及图书馆,地铁走廊、商业广场、公共绿地等,推介非遗,使之成为非遗活态展示的窗口。在非遗常态展示上,需不断下功夫在更大范围营造非遗传承氛围,把非遗和文创结合起来,通过非遗的创新性转化,走出城市的特色非遗传承保护路径。
(原载于东方网 作者:王洪 摘编:刘朝)
关键字:展示,遗传,文化,生活,市民内容标签: 展示 遗传 文化 生活 市民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新国学理论
新国学2021年元旦新年贺词
明学与明品生活
文化革命、人类物种与理想社会和人生(一)引言
中医之数理科学化改革与基元系统人体数理模型
新国学的目标及启蒙运动
人性之声HK--悲惨世界
人性与是非善恶
关于美与艺术的内在原理之摘抄
理想的社会
宗教裁判法
对义务教育的批判
社会仿生的原理
新国学的精神
史书重修的一个原则
重修虚幻愚民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