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东旺,新写实油画代表画家。其作品聚焦于生活的底层与边缘人物,表现了农民工和城市弱势人群的梦想与困惑。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时代镜像和民生问题。在艺术创作中,忻东旺追求“精神的真实”,以“心觉”超越“视觉”,表现生命的“情态”。忻东旺生前曾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受家人委托,编者有幸参与忻东旺先生展览策划及相关出版事宜。在这一过程中,编者常常为忻东旺先生作品中的迁想妙得,及其在艺术创作上的独到见解而拍案称绝。本期特邀约荣宝斋《艺术品》期刊王登科主编为东旺先生撰文,并遴选忻东旺生前的重要论文,以及学者们对其为人为艺的评论与追思文章,以飨读者。
说起东旺
这几日,翻开东旺夫人宏芳女士惠赠的东旺的几本作品集和朋友、学生写给他的纪念文字,我仿佛是在翻开那些逝去的光阴和载记着他人生过往的日历,一天天、一页页……
其实,我早就想写一篇关于东旺的文字了,关于他的心路历程、关于他对绘画的热忱,甚至关于他独特的人生体验。但是,当我翻开他的作品集、读完他自己文字的刹那,我竟然不知所云了。其中原委有二:其一,东旺内心的强大与深刻出乎我的预料,他已远不止是一个所谓画家的心性和一点艺术的直觉。其二,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是绝不能够用语言可以说清楚的,甚至越解读离画家的初衷越远。一如对诗的解释一样,总是费力却不讨好。这是我总踟蹰和犹豫的原因所在。
然而,对于东旺先生而言,我还是要说些什么。
忻东旺 对弈 71cm×89cm 水彩 1989年
最早关注忻东旺,应该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或许是自己学画的经历和身世的原因,尤其喜欢他当时画乡土一类的作品(同时关注的还有当年在哈尔滨的画家郑艺)。他们的作品里都有着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对土地的赞颂,对劳动的讴歌。平实与坚定的艺术格调,成为了那个时代“乡土主义”绘画的代表。
之后,东旺把绘画的主题一直定格在对“生活现场”的“记录”。《诚城》(1995)、《明天,多云转晴》(1996),这两件主题创作应该是他系统关注“农民工”的开始,他将油画的技法与主题创造性地融为一体,强化视觉语言心理暗示的同时,更加强化了绘画的精神指向。他甚至用泥瓦匠抹拭灰土、水泥的方法来描绘,创造性地将手段与内容浑然于一体。如果说,当年的忻东旺之所以会成为画坛的翘楚,其实绝不是什么学习了“弗洛伊德”那样简单。事实上,正是由于东旺在创作中全然忘却了技巧,一个心思、一种状态,全部的注意力皆贯注在人物与场景的营造上,我觉得这是东旺与当代其他画家的不同之处,同时也是他个人风格生发的特殊场域。
忻东旺 武装 180cm×190cm 油画 2001年
再之后,东旺又将兴趣和精力全部倾注在他的“人像”创作中。即便是像《早点》《武装》这样的主题创作,他依然将人像的刻画作为重点来表现。用人物气质的塑造来传达时代的气息,用人物形象的细腻描写展示丰富的心灵世界,所以东旺的作品有些像“彩色白描”,即便不描绘背景,也能清晰地感受到当下的场态。准确地说,作为画家的忻东旺是描绘“心灵”的高手。
“村民系列”是东旺“人像”绘画系列的代表作品。也是他油画探索的前沿和具有实践意义的重要尝试。在这些乡亲们的“群像”里,东旺一反传统意义上的写实“肖像”手法,满怀深情地发挥他“写意”的特长,准确却又朦胧地表达了他的主观心理感受。这里有他对故乡、故土、故人的一种奇妙的心理感受,又有他对个人命运与抗争、奋斗的茫然与诘问。他像一个哲思者,又如同一位充满理性思辨的田园诗人,只是他用一种特别的视觉形式,以人的面孔及表情为命题,开始了他一刻都未尝停息的思考。他描写茫然,描写无助,描写世俗的欢乐和忧伤,当然也有属于人生日常的各种表情。并通过扭曲、夸张、变形而彰显出浮生的荒谬与无常。所以,我觉着东旺的深刻恰恰就在于这里。他以一双明澈的慧眼,直观察照出人生的况味,正如他笔下的线条和油彩所呈现的调子,感伤又明亮。在他的视野里,故乡的土地与乡亲们的面庞应该是一种颜色和质感。那些他从小便耳熟能详的旧事与乡情更加激发了他描绘的冲动。
其实,东旺这些“村民”系列,都是在画他自己。每个面孔都是面镜子,映现出自己内心的表情与感受。这位从冀西北坝上走出来的画家,应该说是一边劳动、一边求索,带着对于绘画的赤诚,求道般地从他乡到异乡。一路的劳顿丝毫没有减损他对美好的敏感和描绘的冲动,偏远和出身也从未让他停歇过前行的脚步。他对油画的思考以及在语言的探索方面,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意义上绘画的范畴。我相信这种探索不是仅仅表现在技术层面上的,而是在纯理性精神之上生发出的一种爱的光芒。
上一页 1234 下一页关键字:他对,忻东旺内容标签: 他对 忻东旺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新国学理论
新国学2021年元旦新年贺词
明学与明品生活
文化革命、人类物种与理想社会和人生(一)引言
中医之数理科学化改革与基元系统人体数理模型
新国学的目标及启蒙运动
人性之声HK--悲惨世界
人性与是非善恶
关于美与艺术的内在原理之摘抄
理想的社会
宗教裁判法
对义务教育的批判
社会仿生的原理
新国学的精神
史书重修的一个原则
重修虚幻愚民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