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结束了对话,结束了文字的那一刻,我方才意识到,自己仍旧陷入在一种常规的看待作品的方式中,尝试建立线性的关联,庸俗而固执地寻找过往那些张嘴大笑的图式。
其实,岳敏君已经向前看、向前走了。以一种去线性化的方式思考。
在这个变与不变的悖论中,不破不立。
再肖像系列—2009-01 画布丙烯
消失不代表停滞
上一次岳敏君的国内个展,是2012年的事情,但是低调的他依旧给人一种消失的错觉,当被问及这些年“消失的真空期”,岳敏君笑了笑,说“也还是在做展览,我从不担心与这个圈子失去联系”。
2013年底的澳门个展以一种再现工作室场景的方式完成对近年创作的讨论。而紧接着将在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推出的个展“大脸画”同样是一次新作的展出。看起来,岳敏君有种要“折腾”起来的迹象,而在他自己看来,这只是一种再自然不过的顺理成章。
现在的他保持一种更为随性的创作方式,拒绝为既定的展览计划筹备作品。岳敏君坦诚,这样的工作方式似乎与当下的展览制度有些格格不入,好在,合作方佩斯画廊也从未强迫性地给予太多的压力。
对于过往那些标示性的大笑和过去所有的标签化,岳敏君早就有意识地放弃与规避了对于过往图像的使用。他一度对于困惑于图像上的相似性,而这觉醒发生在更早的90年代中期,远远超越了我的预期。岳敏君试图穿越图像的表层,寻找相似性背后的原因,最终归结为观察方式与思维模式的相似。在寻找到症结之后,岳敏君尝试打破可被预计的线性思维方式,在更广泛的范围内捕捉自己的创作来源并将其生成。
当下,他保持一种创作逻辑,看似松散,却无比自由。
再肖像系列—2012栗宪庭 布面丙烯 140x170cm 2012
图示的隐匿
若是从图像出发,在某个角度建立观看的视角,岳敏君的创作从图像中依旧看得到对于面孔的讨论,但以一种完全不同的隐匿方式,不破不立。
“西游记”系列中则是岳敏君式图示少有的亮相,通过对于传统经典文学中的身份置换,图示本身已经逃离了往昔“泼皮式”的情绪,更像是陷入了一种身份的寻找。几乎标准化证件照片的造像方式,使得西游记中的师徒四人代入一种正式的荒诞场景。
而在“重叠”系列中,岳敏君以一种近乎暴力的方式完成对于图像的破坏与重建。两幅完全不同图像在颜料未干透的半完成状态下的冲撞,尝试以不同的运动轨迹完成对于图像本身的干预,在这一过程中,充斥了各种不稳定因素对于最终图像的影响,色彩自身的遮盖力、颜料的干湿程度、图像的大小、重叠时的力道与旋转的方向性,甚至是气候与空气。
“再肖像”与“表皮”系列,则完成了内容与情绪上的前后关联。“再肖像”将图像的主体关注于同代的艺术家,栗宪庭、艾未未、苏笑柏都成为岳敏君笔下的人物,这些艺术圈的大咖们在参与了重要的艺术实践之后,自身的图像同样被图示化,形成中国当代艺术中的重要形象。面孔上的起伏与结构,并非是像美术史上某种主义的致敬,而是源自岳敏君对于图像本身的揉皱行为。如果说“再肖像”是一种情绪化的喷涌,那么“表皮”则完成了一次理性的回归。在“表皮”系列中出现的都是岳敏君身边最亲近的人,通过对褶皱和机构的抚平,图像上保留了那些过去的折痕。行为本身对于图像形成的干预改变了图像的生成方式。而从这些人物图像的选择而言,可一窥岳敏君正在与图像本体建立一种更加亲密与情感化的连结。
重叠系列-2012-12 30x30cmx2 布上油画 2012
在《恋人》、《凝视》等作品中,其图像的主体完成了从人物向骷髅头像的跳跃,其图示结构在变形后仍然形成一种遗存。而在岳敏君看来,谈论“死亡”是对“生”的一种关怀方式。
而稍早些的“迷宫”系列,更像是一次彻底的逃离。岳敏君尝试用一种“假水墨”的方式,完成一种不同的样式,以非水墨的材质完成对于水墨氤氲形态的再现,而在图像上,岳敏君选择了通过文字组建更为东方化的平面迷宫,在充满迷惑的布局中,建立个人意识的寻找。而装置《琐碎》同样是一种玩新的尝试。由于其生成过程的不稳定性,很难保持展出状态,但这并不妨碍岳敏君在其中投射了巨大的兴趣。通过对于图像的截取与获得,岳敏君通过一种立体的方式完成对于图像的拼贴,看似波普的图像平层被所有形象的独立立体支撑进一步丰富,被截取的图像个体在脱离了原本语言环境的同时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在岳敏君看来,这样的方式是为了回应当下这个扁平的时代。
是啊,这个扁平的时代。
岳敏君坚持以自我的方式,完成一种身份的寻找。
表皮-8 140X170cm 布面丙烯 2013
上一页 12 下一页关键字:图示,系列,肖像,而在,表皮,寻找,岳敏君内容标签: 图示 系列 肖像 而在 表皮 寻找 岳敏君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新国学理论
新国学2021年元旦新年贺词
明学与明品生活
文化革命、人类物种与理想社会和人生(一)引言
中医之数理科学化改革与基元系统人体数理模型
新国学的目标及启蒙运动
人性之声HK--悲惨世界
人性与是非善恶
关于美与艺术的内在原理之摘抄
理想的社会
宗教裁判法
对义务教育的批判
社会仿生的原理
新国学的精神
史书重修的一个原则
重修虚幻愚民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