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徐乔斯:批评的未来_-批评家

    分类栏目:人间透视

    条评论

      “批评”一词最早来源于日本人的翻译,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开始使用,再由留学生带入中国,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批判和评论。今

      “批评”一词最早来源于日本人的翻译,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候开始使用,再由留学生带入中国,其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批判和评论。今日便指针对艺术发出的相关评论,质疑作为一种工作习惯成为其批判的核心特制。廖廖在奇文《论“艺术评论公司”的必要性》中所谈及的“倘若我们艺术圈的大多数人都有一个共识,能够把’批评’与’评论’区分开来,就能解决这个(收费文章与学术批评冲突)问题。”如果艺术圈真的有人达成了这样的“共识”,把“梅花”拆分理解为“梅”与“花”两个部分,“梅”种在水里“花”种在地上,这该有多么的无知和幼稚。

      “批评家的独立性”是几乎成为了业界的一个谈资,然而,也仅限于谈资。自古以来鱼和熊掌便不可兼得,也并不是只有批评家才需要“人格独立”。在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人格独立是对于公民的基本要求,怎么到了批评家这里就变成特权了呢?一个人放弃了自我要求,还指望外部条件来维系可怜的信誉,这根本就是天方夜谭。信誉是靠多年的品质积累和诚信所铸就的,放弃是不需要被理解和同情的,长久以来,具有知识和教养的人因为在社会变迁中保持了求真的勇气和力量而受到他人的尊敬,这是一切思想自由的基础。广义上讲,人性是不能被保障的,而只能是独善其身。一个公民做不到这一点,那是价值观的问题,也就谈不上人格独立了。“中国的社会体制培养不出公民”不能成为我们在进化的阶段里退而求其次的借口。如果艺术沦落到了只谈论“欣赏和感受”,知识不涉及判断甚至躲避判断、回避批判,为此成立一个“公司”鼓励将文章里的评价与判断剔除——这只能说明我们逐步放弃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选择了主动退化。

      年轻一代人隔靴搔痒的本质是:试图用新的腐朽去代替旧的腐烂——这恰恰暴露了固有体制在意识形态中的根深蒂固,一次又一次,痛心疾首又失望之至。

      互联网对于传统行业的改造无孔不入,艺术也不能幸免这已是老生常谈。然而在一日千里的变革浪潮中,批评界至今也不肯或者没有勇气直视“批评的去中心化方式”。其核心是:当每一个人有平等的权力生产知识的时候,他们正无条件地接受着公众及社会的检验。最终,那些有益于社会的文字将被传播,人们在选择价值观的同时需要被更为正直的力量所指引——这就是批评的需要。由此看来,批评也已经不再是艺术评论的特权,它应该是一个传统社会向现代化过渡的理性进程,最终成为公民的习惯。

      然而艺术界对于网络作为艺术批评的载体的态度是颇为黯淡的。大部分主流的观点认为,“网络批评”抹杀了学术的严肃及严谨,这样的认知是偏颇的。“网络批评”应该被理解为“在互联网上发生的艺术批评”,其核心依然离不开严谨的逻辑、认真的学术方法以及有利公众的责任心。并不是个人随便通过嬉笑怒骂来吸引眼球,最终大众文化挟天子以令诸侯,媚俗得天翻地覆。曾经一度“农妇桃花PK周春芽”的网络营销案例误导了多少公众对于艺术的认知,其传播像病菌一样蔓延的时候,艺术界的批评家们以集体沉默的方式维持着与开放世界的隔阂,而放弃了就势向公众阐述艺术价值的可能——圈内一条龙的时代结束了,批评正在被放在一个更为广阔的维度中接受着知识生产与实践检验的双重考量,同时被需要。在这个基础上,我并不认为“江湖文章”能够长久地发生并生效,如果艺术批评界依然故步自封地陶醉在一个虚无的“学术梦想”中,万马齐喑的结局就是长久性的集体失语。

      中国当代艺术的主要任务已经从不择手段的精神反叛到寻求官方认可转移为培养公众的美学感知,这样的结果会为艺术品在各个层面的流通打下广泛的基础,以后成史,因此立场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批评家必须在其中担当起桥梁的作用,与所有人类文明的目的一致,艺术史是人文主义的普世价值观传承的一个分支,而批评也不是在一个小圈子的游戏中继续探讨“如何让收费写作变得更美好”。批评的未来,应该属于每一个自由运用理性和逻辑批判的人,属于每一个自由书写艺术史的人,不论身份贵贱与职业差别,只论智慧与眼光的深浅。

    关键字:批评家,批评家的独立性
    内容标签: 批评家 批评家的独立性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扫码威信公众号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