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汪永江:与古为徒_不囿今人——吴昌硕的篆刻流派取法观_篆刻--篆刻-取法-古意-观念-秦汉-时风

    分类栏目:人间透视

    条评论

      【编者按】近日,第五届浙江省篆刻大展“吴昌硕奖”揭晓。与此同时,“食金石力·养草木心—&mda

      【编者按】近日,第五届浙江省篆刻大展“吴昌硕奖”揭晓。与此同时,“食金石力·养草木心——吴昌硕艺术大展”于重庆举办。吴昌硕作为海派杰出的艺术大师,在今天仍然彰显着其艺术魅力。他提出“与古为徒”的观念,并以金石入书、画、印,后人争相模仿。然多形似,正与吴昌硕的“不知何者为正变,自我作古空群雄”的观念相左。这引发着我们思考,何为“金石味”?怎样才算好的继承?本期“书法周刊”就此进行探讨,溯源其艺术观点,期冀能对您有所启发。

      西泠印社入口处两旁的楹联“以文会友,与古为徒”是由南社成员丁上左撰,书画篆刻家王个簃书。上联出自《论语·颜渊》,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指古代文人交友的礼俗。文人相交轻财,重情与才学,故多以诗文相赠答,扬己露才。唱酬、结社是通行的方式。下联出自《庄子·人间世》,颜渊曰:内直者,与天为徒;外曲者,与人为徒;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是指同古人做朋友,推崇古意。上联阐述西泠印社的结社成因,下联表明西泠印社的学派宗旨。这是源于吴昌硕的篆刻流派思想。

      所谓流派,乃相对于源头而言。篆刻流派是文人篆刻艺术发展的必然产物。王光烈《印学今义·流派》曰:“印,古无流派,以所学皆宗秦、汉也。后世印人蔚兴,就汉印中,各有独到,稍加己意,派别于是乎起。”自宋代米芾、元代赵孟頫、吾丘衍开启流派印,其后明代流派印大兴,文彭、何震为印坛盟主,派系纷出,以地域为流派特征;清代篆刻最有影响的是徽派与浙派。徽派亦名皖派,以邓石如、吴让之为代表;浙派以丁敬、蒋仁、钱松、奚冈、黄易、陈豫锺、陈鸿寿、赵之琛为代表。

      在流派观点上,元明清篆刻流派虽然强调印宗秦汉的取法思想,但最终同门相类,师法今人的传承形态是较为普遍的。打破流派地域限制的思潮在清代乾嘉碑学运动形成后逐渐兴起,视为篆刻流派取法观念的转折节点。丁敬《论印绝句》曰:“古人篆刻思离群,舒卷浑同岭上云。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提出了超越秦汉、“思离群”的取法观念;其后魏锡曾《绩语堂论印彙录·论印诗二十四首并序》曰:“赝鼎遍天下,俗至不可医……”直指后世篆刻流派“与人为徒”,摹古徒有其表之弊。真正打破流派局限于空间畛域的束缚,当以赵之谦为代表。其《书扬州吴让之印稿》曰:“浙宗巧入者也,徽宗拙入者也。”对流派印予以审美风格形态的辩证对比,在印风上兼顾徽、浙两派。他还进一步扩展取法范围,诸如钱币、镜铭、砖瓦、碑额等,均予入印,成为晚清大篆刻流派新观念的倡导者与实践者。

      吴昌硕对门户流派的超越

      顾社虽名西泠,不以自域。秦玺汉章与夫吉金乐石之有文字者,兼收并蓄,以资博览考证,多多益善。入其中如探龙藏,有取之无尽,用之不竭之概。

      ——吴昌硕《西泠印社记》

      西泠印社以研究印学、保护金石为主旨。作为首任社长,吴昌硕在晚清印坛积弊流俗日深的情况下,提出打破地域限制的观念,由“与人为徒”的地域性向“与古为徒”的经典性转换,重回印学之源,直追三代的取法立场。“与古为徒”的思想是相对于“与人为徒”而言,吴昌硕通过对比“与天为徒”“与人为徒”的为道途径,最终以“心斋”“坐忘”,听之以气、虚而待物为指归。“与古为徒”上合于古人,是成熟的观念;“与人为徒”则为人之所为,流于时风。故而,为了避免流俗就要“与古为徒”。

      清代印坛赝鼎遍天下,一方面体现出当时号称取法秦汉的篆刻流派形态——普遍追摹形表,食古不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师徒授受、私淑弟子往往以流派样式为法,因袭时人,缺乏古意。大师风格是对时代风格的超越,“不知何者为正变,自我作古空群雄。”(吴昌硕《刻印》)吴昌硕中晚期个人印风追求大气磅礴的壮美一路,白文取法汉将军印,朱文致力于封泥,书法主攻《石鼓文》,印从书出,与时人拉开了距离。葛昌楹在《缶庐印存》三集序中曰:“今昌硕吴先生以书画名海内,而其篆刻更能空依傍而特立,破门户之结习,絜长去蔽,自为风尚,盖当代一人而已。”这种特立独行的精神,是吴昌硕入古思想的集中体现,赞扬吴昌硕绝不人云亦云、“宁作我”的个性张扬精神。

      吴昌硕独辟蹊径的篆刻流派观念在其《刻印》诗中表达得最为充分,诗曰:“赝古之病不可药,纷纷陈邓追遗踪。摩挲朝夕若有得,陈邓外古仍无功。天下几人学秦汉?但索形似成疲癃……今人但侈摹古昔,古昔以上谁所宗?……”(《缶庐集》卷一)是对于食古不化的模拟现象加以批判;“瓦甓幸饶秦汉意,乾坤道在一盘桓。”(《书削觚庐印存后》诗)是对于追求古意反复申张;“精粹如秦玺,古拙如汉碣,兼以彝器、封泥,靡不采精撷华,运智抱拙。”(《耦花盫印存》序)对于古法的吸取重在审美层面加以强调。

      吴昌硕带来的启发

      自吴昌硕成名之后四十余年间,影响涉及海内外,所谓“三尺童子,皆知安吉吴氏。”同时,吴昌硕成为众人模仿的对象。蔡守《印林闲话》评论这一现象曰:“览其形而不能通其意,覩其异而不能要乎同。汶汶泯泯,几人能得其传乎?”吴昌硕大声疾呼反对“与人为徒”的现象又一次发生在吴昌硕周围,这不能不说是悲哀的。

      真正能够得其神髓的当推齐白石、陈师曾、钱瘦铁、沙孟海。齐白石的见地与吴昌硕是一致的,其告诫弟子许麟庐曰:“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深受吴昌硕影响的沙孟海提出“抗志希古”的思想与此一脉相承,使自己志节高尚,以古代先贤为楷模。据说当年吴昌硕曾多次拒绝接见酷似其书画印面貌的弟子,用意便是对此一以贯之的强调。

      “与古为徒”讲究溯本求源,不限于一家一派。这与明清流派的地域性传承(以今人为师法对象的流派观念)形成鲜明对比。貌合神离绝非真正意义上的继承,要理解吴昌硕的艺术精神就要从其价值观上着手。这既是一种为学心态,又是一种为道途径。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广收博取的同时,要不断涤除自我与时风的习气,才能获得真正的古意。由此可见,当代印坛注重由古意寻求个人风格的精神,正是源自于吴昌硕“与古为徒”的篆刻流派观念。相对而言,今天印坛存在“与人为徒”的普遍现象,与晚清相比是有过之无不及,功利主义的背后是学术思想的积弊。重温吴昌硕的“赝鼎之叹”,才能冲出“与人为徒”的藩篱,通过成而上比的“与古为徒”,方能接近“与天为徒”的层次。

    关键字:篆刻,取法,古意,观念,秦汉,时风,吴昌硕 篆刻
    内容标签: 篆刻 取法 古意 观念 秦汉 时风 吴昌硕 篆刻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扫码威信公众号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