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穷日子”下的80年代教育,与“富日子”下的当今教育——陈默访谈"_-时代-中国-艺术-大展-贫乏-太多

    分类栏目:人间透视

    条评论

      "穷日子"下的80年代教育,与"富日子"下的当今教育  刘淳:你在中央美院学习时期,正好赶上现代艺术思潮风起云涌,作为一名在校学生,你受到怎样的影响?  陈

      "穷日子"下的80年代教育,与"富日子"下的当今教育

      刘淳:你在中央美院学习时期,正好赶上现代艺术思潮风起云涌,作为一名在校学生,你受到怎样的影响?

      陈默:几乎在我跨进中央美院的同时,久违半个多世纪的印象主义、表现主义、立体派、野兽派等现代艺术流派信息,开始大量进入中国。从邵大箴、李春等先生给我们上课带来的林林总总的现代艺术资讯,到相继在京展出的"法国卢浮宫、凡尔赛宫250年艺术大展""印象派艺术展""贾科梅蒂雕塑展""亨利•摩尔雕塑展"等展事,在眼花缭乱中,资讯的密集重叠,让人脑涨心疲,悲喜交织。喜则:在闭关锁国多年,十年"文革"的拖累摧残,国家经济极端落后,文化生活极端贫乏,可谓命悬一线,处在崩溃的边缘。改革开放,国门打开,我们需要太多的补课,需要太多的知识信息。他们来了,如狂飙突进,如摧枯拉朽,安能不喜?悲则: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良莠掺杂,泥沙俱下。正所谓萝卜快了不洗泥,囫囵吞枣安能不噎?是故,起哄、模仿、跟风成景,热热闹闹,潮进潮退,是那个特定时代的生动写照。当然,那个时代的大学生活与今天差异悬殊,物质生活的贫乏在今天难以想象,但大学生高昂的精神面貌和玩命的学习态度,也是今天无法比拟的(我们当时上课安排很满,晚上抢座位听讲座,周末揣着馒头带着军用水壶在中国美术馆或故宫和历史博物馆待上一天,看展览、藏画、文物,有很大的紧迫感)。"穷日子"下的80年代教育,与"富日子"下的当今教育,投入与产出比为何反差巨大?这是我们今天应该认真反思的。

      刘: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而脆弱但却激动人心的年代,也许,随着中国社会的变化、转型,以及时光的流逝,当年的许多事情正在被人们迅速遗忘。这是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处在一种快速的变化之中。我们还没有来得及正视"过去","现在"却在眼前飞速闪烁,搞得我们目不暇接甚至疲惫不堪。在你的心目中,80年代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年代?

      陈:客观评价,那是一个令人无法安静、令人不能不躁狂的时代。《人民日报》发起关于"真理"大讨论;《大众电影》首次出现引发全国骚动的接吻图片;《中国青年报》发起讨论:人生的路啊怎么越走越窄?西单出现的首个民间现代艺术展;以四川美术学院为代表的"伤痕美术"群体引爆人们的价值观;李小山振臂一呼"中国画穷途末路"; 吴冠中提出"笔墨等于零"并倡导形式主义探索 ;"85新潮美术"引发的本土现代主义浪潮;《中国美术报》创刊停刊;中国美术馆"首届现代艺术大展"等等,那是没完没了出"事"的年代,是一个国家由封闭到开放不得不经历的"乱七八糟"的年代。平心而论,没有那个激情燃烧的时代,就不会有经济、文化、当代艺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当然话说回来,那个时代虽然物质生活比较贫乏,但人们的道德水准和单纯度以及教育质量都远超今天这个时代,用网络语言提问:这是肿么了?

      刘:中国的新艺术在80年代和90年代经历了两个不同的重要时期,当然,所谓的两个重要时期都与社会变革息息相关。你觉得80年代和90年代最本质的区别是什么?

      陈:一个重在补课尝新,所以模仿乃至混乱不可避免;一个主张构建本土价值观和体系,这是在喧闹张狂后的静思修养。80年代的狂躁与90年代的安静,前者的狂飙突进与后者的犹豫凝滞,是在不同的历史情境中的结果,也与改革的大政方针的起落和形势的变化息息相关。应该说,两个时代都在用不同方式进步,只不过时过境迁而已。80年代的朦胧与90年代的清晰,80年代的务虚与90年代的务实,80年代的理想主义与90年代的现实主义,有差异,有分歧,但殊途同归。

    上一页 123456 下一页关键字:时代,中国,艺术,大展,贫乏,太多,艺术教育
    内容标签: 时代 中国 艺术 大展 贫乏 太多 艺术教育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扫码威信公众号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