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冀少峰:当代艺术的文献性、价值及其传播的有效性_-艺术-文献-艺术史-先锋-文化-越界

    分类栏目:人间透视

    条评论

      2016年5月,《品图:冀少峰艺术批评文集》正式与读者见面。此书于2014年立项,经过作者两年时间反复推敲、修改而成书,内容分为“立场&rdqu

      2016年5月,《品图:冀少峰艺术批评文集》正式与读者见面。此书于2014年立项,经过作者两年时间反复推敲、修改而成书,内容分为“立场”、“品图”、“品书”三个部分。采取多学科的立场,运用不同的方法,并把问题置于历史的进程中,从艺术史上下文关系中发现问题,对当代艺术不同门类,不同方面的问题进行思考。本文为“立场”部分的第十一篇文章。

      更多内容尽在[冀少峰专栏]

      内容提要:当代社会形态的发展变化,既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也使艺术的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导致当代艺术史的书写方式与传播方式也相应地发生变革,但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是,当代艺术的传播无疑是当代艺术得以走向更广阔的公共空间,并凸显其文献性、资料性与研究性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当代艺术    文献性    当代艺术传播

      近一个时期以来,伴随着当代艺术的迅猛发展,当代艺术的传播也相应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人们似乎有一种一厢情愿式的期望,但在实际传播过程中,往往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这一方面由于传播体制内部的原因,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代艺术并没有真正地走向公共空间,仍然在一个小圈子里游移。

      虽然这个圈子的边界在新时期有了重大突破,虽然当代艺术由大使馆、公寓、地下室终于扬眉吐气地进入了国家美术馆,被体制接纳,但当代艺术的传播却并未像艺术发展的态势那样呈一种迅猛状态,它依然是平稳的,一如既往地有限地介入参与,并使有限的传播成为可能。仅此,从艺术史意义和文献性研究角度,将会为这个时期的当代艺术的发展提供不可多得的史料准备和研究价值。

      一、蜕变之中

      当代艺术为什么如此令人着迷?当代艺术和传统的艺术形态为什么有着如此的不同?当代艺术的传播为什么和当代艺术的发展形势构不成一种对接?我想,稍有艺术史知识和传播常识的人不难洞悉其间的原委。

      一方面当代艺术本身所秉承的反传统、反美学、反收藏、反博物馆、反体制、反权威的精神。它对现有的思维方式,惯常的久已习惯的观念形态,审美定式在本质上是一种颠覆。在思想上则以一种前卫姿态保持着先锋性,而它顺应时代潮流,关注当下人们生存状态与生存境遇的视觉表达,往往又能超越同时代其他艺术样式的表达而发人深省并引发关注和思考。

      正是当代艺术的前卫精神和颠覆性促使人们心向往之,也正是这种前卫性和颠覆性,导致人们可能止步于当代艺术的门前,读不懂他,看不透他,尤其对隐藏其间的玄而又玄、晦涩难懂的所谓“道理”不明白,因而谈传播就不大可能或很难获得传播同仁的认同。

      二、由越界介入

      当代艺术有效地传播方式源于作者与传播者的良性互动。对当代艺术文献的传播与留存初期是停留在“跟着感觉走”阶段,对新的艺术潮流风格、样式的关注,既是美术史学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文化传播者应有的责任意识,特别是对当代艺术的传播更应加大力度,关注先进文化的发生发展,才能顺应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因为所谓的全球化浪潮实际上是文化的全球化,文化穿越时空、穿越国界。

      但真正与今天的欧美文化形成对比的总是那么一两句陈词滥调:我们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伟大的……伟大的……当我们自豪地宣称这些是500年前的文化成就时,人们会突然向你发问,什么最能代表你们今天的文化呢?民间曾流传,最能代表今天中国的文化成就的既不是我们的建筑,也不是我们的文学,而是电影演员章子怡。这显然和章子怡的好莱坞模式密切相关,但也凸显了我们在当代文化上的准备不足。

      2001年随易英先生至山西忻州参加了“新视线·新媒体”当代艺术研讨会,与会代表在思想上的碰撞交锋无疑拓展了我对当代艺术文献出版的认识。会上的关键词与流行语就是全球化与图像的时代。在和鲁虹先生认识的过程中,获悉他对图像很敏感,他有意撰写一部中国先锋艺术史,当代艺术史书稿就这么在作者与编者间有了口头协定。2001年当代艺术的发展并未真正成气候,在山西的会上还约了另一部有关当代艺术展览的文献,即冯博一先生有意把首届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文献交由我编辑出版,但想到当时的部分作品可能有些敏感,涉及的问题容易导致误读,冯博一最终选在澳门出版三年展文献,从中不难看出当代艺术在当时的生存处境。对三年展文献出版失之交臂,让我对先锋艺术的文化传播再不敢掉以轻心,经常电话、邮件、短信催促鲁虹先生要按时间交稿。待书稿交到我手上时,书名已改为《越界:中国先锋艺术1979~2004》。仅越界一词亦反复讨论了多次,书中配有大量的当代艺术现场及作品图片,采用文图对照的方式,这是适应图像时代艺术史写作的一种新的方式,图像的直接性、视觉性让人耳目一新,而书中关于“文革”美术的部分图片不得已撤下几张,而对涉及同性恋的作品也被撤掉。

      尽管如此《越界:中国先锋艺术1979~2004》还是如期出版了。书中出现了一些新动向,如视像艺术横空出世章节则对影像、多媒体艺术开始进行了有意识的关注。艺术社会学转向章节不仅引发了第二届深圳美术馆论坛的主题,几年之后更引起了批评界对图像转向的讨论。很多批评家如邹跃进等参加了这一讨论。他们或者在网上发表论坛或以书面文章进行争论,邹跃进文章题目即为《关于“图像转向”的思考》,此后该书被戏称为红皮书,在罗伯特现代书店及北京三联书店曾居畅销书排行榜前列,在不同的场合,我也被艺术家 戏称为“红皮书”编辑。

      因为对艺术史特别是当代艺术史的持续关注,仅凭热情显然不够,它必须要求传播者要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而对于作者,不仅要有独立的艺术判断及顺应时代又超越时代的洞察力,更要有一颗敏感的心灵,才能及时把握当代艺术的发展方向,才能为当代艺术确立一套行之有效的传播途径。

    上一页 123 下一页关键字:艺术,文献,艺术史,先锋,文化,越界,当代艺术
    内容标签: 艺术 文献 艺术史 先锋 文化 越界 当代艺术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扫码威信公众号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