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梁海燕:“拆半律”被考古界忽视的美学规律_出土器物-文物--运城-良渚-炎帝-摆放-饕餮-盐湖

    分类栏目:人间透视

    条评论

      文物和出土器物的摆放是有规则的,这和考古学、历史学、哲学、美学等有关,但由于知识背景不同,许多专业人士在文物的摆放上经常犯“不专业”

      文物和出土器物的摆放是有规则的,这和考古学、历史学、哲学、美学等有关,但由于知识背景不同,许多专业人士在文物的摆放上经常犯“不专业”的低级错误。“拆半律”这种规律是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列在总结考证美洲西北海岸原始艺术时发现的,并被全世界学术界认可。良渚的族属是蚩尤,蚩尤是中华三位始祖之一,发生在运城一带的炎黄战蚩尤,目的就是争夺“盐”,从狭义的争“盐”角度和广义的历史角度看炎黄、蚩尤之战,没有正义和非正义一说。神徽是蚩尤的平面形象,“玉琮王”是龙生九子之“饕餮”的立体形象。

      一,故宫25宝玺摆放个别有误

      十年前,经故宫博物院授权北京百工坊承办制造的“大清25宝玺”被澳门爱国实业家请至澳门老葡京大酒店西楼L层,但个别“宝玺”摆放有误。无独有偶,故宫博物院也犯同样的错误,为此,前不久专门去了一趟故宫博物院“珍宝馆”去看看我非常熟悉的“大清25宝玺”,虽然跟值班人员反映了这个情况,估计没用。好比是护照证件照,应该照人的正脸而不能是侧面是一个道理。

    梁海燕装置作品“大清受命之宝”(正确的摆放参见图片上的文字)

      习近平总书记4月12日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习近平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

      “故宫文化,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精典文化”,“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堂皇的部分”,”中国传统文化与今天的文化建设是相连的”,是生命、精神的支撑与源泉,“是其得以存续和赓延的筋络与血脉”(注:郑欣淼《精典故宫与故宫精典》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序)。

      你看,文物的正确摆放还是很有必要、很重要的。

    梁海燕装置作品“大清嗣天子宝”正确的摆放

    “大清嗣天子宝”不正确的摆放(参见图片上文字部分)

      二,“玉琮”摆放许多有误

      像“宝玺”摆放错误一样,“玉琮”、青铜器等出土器物有些博物馆摆放同样犯此类错误。

      “拆半律”这种规律是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列在总结考证美洲西北海岸原始艺术时发现并被全世界学术界认可的。这种规律在良渚文化的玉琮造型纹饰中有充分的体现。这种现象既有哲学意义上审美形式追求上的原因,也有宗教巫术和神话传说的内涵,是由多重因素构成的。

      列维·斯特劳斯列的“拆半律”是:把一个圆体的动物形象做在方形的器物上:“要在一只方盒上表现一只动物,就必定要使它适合盒子的角形外形。”即把动物面形或体形按鼻中线分剖为“左侧”与“右侧”,沿盒子的角贴附上去,“把脸拆成两半来表现”,以适应方盒的各个侧面(注:(法)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陆晓禾等译,文化艺术出版社,北京,1989,第84-85页)。

      玉琮,柱面的纹饰一般是一个个半边状态的人面与兽面,也就是独眼、半边嘴。若转一个90度的“方向”,仍然还是一个“半边”的人面、兽面。如果若将一“方”上的半边人面、兽面与另一“方”的半边人面兽面展连开来看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人面兽面了。

      这“半张兽面”附在完整兽面两侧的艺术方式是在运用人们视觉感知中的“分拆—整合”机能。人们的视觉思维采取“分拆”分析时呈现在感觉中,是一个完整兽面附了两个“半张兽面”;人们的视觉思维采取“整合”观照,则可理解为一个具有四只眼睛的兽面或人面的面孔。

      "黄金四目"是中国古代巫傩文化中经常讨论的问题,原始巫傩中的“黄金四目”扮相的意义在于人类战胜疾病与自然灾难的“正能量”。

      传说中的“黄金四目”的方相氏脸谱和“拆半律”的“整合”观照大同小异(注:参加胡绍宗. 黄金四目——古代巫傩面具的模式与想象[J]. 美术观察,2013(9):97-99.)。

      在这里的奥妙是:一个玉琮竖立在那里,有“八方”即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兽面按东南西北四方一方放一个,那么兽面的巫术力量只能震慑四方;而四个兽面直角形地“折附”在玉琮的四个棱角上,可呈现“四面八方”之势,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都有了有了兽面的巫术威势和镇魅的力量。正是出于这种“四面八方”均有震慑力量的考量,做器者才把完整的神人兽面“折附”在玉琮的直角上的。我们从玉琮东南西北四方正面看去,神人兽面也就成了视觉中的一个“半面”了(注:参见曹文心,王政. 艺术拆半与巫术象征——论良渚文化的美学文化学意蕴[C]//东方丛刊.1999)。

    “玉琮王”不正确的摆放

    良渚文化瑶山出土玉琮正确的摆放

      良渚玉琮反山玉冠状饰上的羽冠神人,以及其他众多的羽冠人,也佐证了“美”非“羊大则美”而是“羽大则美”。

      三,有关“毛公鼎”的正确摆放

      毛公鼎(Duke Mao Tripod),西周晚期毛公所铸青铜器,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今宝鸡市岐山县),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圆形,二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鼎内铭文长达四百九十九字,记载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为国献策之事,是至今为止“铭文”最多的青铜器,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青铜器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在于“铭文”文字的多少。摆放时,要突出“铭文”部分,同时两蹄足在前,一蹄足在后,西周先民早已从“美学”角度设计好了。

      但,有些青铜器“铭文”很少且在底部,像这种三蹄足的青铜器许多地方就摆放错了,变成“两蹄足”在后,不仅是大陆有这种违背常识的笑话,在宝岛台湾也发生过这种情况。

      四,神徽即蚩尤平面形象玉琮王即蚩尤整体形象

      1,良渚族属“蚩尤”说

      太湖洲谁是“王”,吴越还是蚩尤?考古界和史学界对良渚人的族属有过争论,普遍认为蚩尤说更符合实际。

      考古发掘报告中,亦未见良渚文化中有越玉的记载,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蚩尤说”。

      中国新石器时代存着炎帝族、黄帝族、东夷族和南蛮族四个部落集团:炎帝族在渭河流域,后向东拓展至今河南、河北及山东交界地带;

      黄帝族发祥于姬水,其活动范围在今陕西渭河以北,后来同向东拓展至中原地区;

      东夷族,在今山东,后来向四周发展遍及海岱、黄河中下游、淮河流域和东海之滨以及河北、山西运城一带;

      南蛮族,是指分布在今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的众多族群,其中以九黎集团最为强大。九黎,即由九个氏族部落组合而成的部落联盟。“蚩尤摄政,有兄弟八十一人”(《龙鱼河图》),所谓的“八十一人”,即81个部落的酋长。

      蚩尤就是这个部落联盟的最高统帅,传说中的“九黎之君”。九黎集团和东夷集团关系良好。考古慨念上的良渚文化覆盖面包括今浙江、江苏、上海,以及安徽和山东的一部分,正好与九黎族群活动的地域相吻合。蚩尤为良渚人的族祖。

      2,考古新证据

      长久以来,考古界认为良渚文化的核心区仅限于环太湖流域,很少跨越长江这一道天堑。如今,这一切都将发生改变。2012年,在江苏省兴化市蒋庄遗址的墓葬中,出土了500多件良渚文化时期的陶器、玉器等生活用品。更罕见的是,墓葬中还出土数百具非常完整的人类遗骨。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讲,这个墓葬群的发现,将解开一系列关于良渚文化的谜题。考古学证明,良渚人无论从存在时间,还是分布空间上,都同古代传说中的蚩尤部落非常接近,可以说是蚩尤传说的原型。然而因为以往的遗址中很少发现遗骨,考古界一直未能得知良渚人的身体特征。“蒋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完整的人类遗骨,我们不仅可以复原出良渚人的身体及面部,甚至可以通过DNA技术,确定整个墓葬群所有墓葬的亲属关系,进而‘复活’一个完整的良渚部落。”

      3,神徽即蚩尤平面形象玉琮王即蚩尤整体形象

    饕餮整体形象梁海燕装置艺术作品

      古方在其《古玉之美》中谈到“臂环”说:“过去有人把这

      种类型的臂环称为‘蚩尤环’,据说有辟邪的作用。”并引“传说黄帝战败蚩尤,把蚩尤的人首像琢在臂环上作为纪念”。然后断言:“看来不是空穴来风。”并说,此环的外壁表面雕琢四组兽面纹。而“兽面纹”(李学勤谓之“饕餮纹”)又大量的出现在良渚玉器上。

      考古资料表明,4000年前,良渚文化区域确曾发生过一场严重的天灾,大面积的遗存被掩埋在地下, 而原先的主人良渚族人,即蚩尤九黎“移民”至河北逐鹿、山西运城一带,继而又有外来的新人入住,出现了不同于以往的“新颖文化遗存”。

      蚩尤族战败后一部分俘者融入炎族,有部分南下返回长江流域,一部分西进武陵和苗岭,遂成为后来的苗族。(注:参见秋阳《玉器划时代良渚帝王洲》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年11月)

    “玉琮王”神徽即为蚩尤像

      “先祖”蚩尤的形象,非常多,“玉琮王”神徽即为“蚩尤”像,也是学术界的一种观点(注:参见秋阳神秘的良渚玉文化《贵阳文史》 2013年01期)。

      如过去文章所述,《诸神由来》一书《升庵外集》记载龙之九子有:饕餮,好食,立鼎盖。饕餮是龙生九子之一是有出处的。

      时代在发展,观念在更新,从国家层面上已经承认蚩尤为中华三始祖之一,所以代表蚩尤的“饕餮”是吉兽不是恶兽,是龙生九子之一,是华夏龙文化的精神支撑。

      故,良渚玉器上“玉琮王”上的“神徽”图案的形态就是“战斗英雄”蚩尤像;饕餮的立体形象则根据考古学、历史学、图像学、生命科学、龙文化塑造,如上图。

      五,都是吃“盐”惹的祸

      1, 解州“池盐”

      形成于新生纪第四代喜马拉雅山构造运动时期的山西运城解池盐湖,由于山出海走,大量含盐类的矿物质汇集在这里,经过长期的沉淀蒸发,形成了天然的盐湖。明清运城盐湖的盐税曾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八分之一,为中华民族的生息繁衍做出过重大贡献。

      运城盐湖,位于山西省西南部运城以南,此地古代为解县和解州之地,故又名解池,也称“河东盐池”。运城盐湖自古以产盐著名,所产之盐称“解盐”、“潞盐”或“河东盐”。

      2,食盐在历史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起到承前启后的积极作用

      人类最早何时开始食用盐,迄今尚未无史籍记载或考古资料可以确切说明。但是,可以想见,如同火的使用一样,盐的发现和食用,同样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岁月。当古代先民处于“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的蒙味时代,尚不知何为咸味,亦不知盐为何物。后世人们在祭祀用的肉汤中不加盐,即所谓“大羹不致”以表示对古礼的遵循。司马迁在《史记乐书》中对这种古礼也作了记载:“大食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者矣。”典籍的这些记载,都可视为古代先民原本不知盐、不识盐的佐证。因而可以推论,古代先民确实曾经历过一个不知食用盐的漫长历史时期。旧石器时代二百多万年,新石器时代从一万年开始,中间没有过渡,应该是“盐”的作用,使人的智力有了一次飞跃。一般的历史考证表明,在海边的先人是最早开始有意识吃盐的。

      在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精神文化遗产中,有不少关于食盐起源的自然神话传说和食盐被开发利用的人文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用丰富的想像、夸张的手法记述着盐业历史发展的轨迹,展示着食盐生产经营管理者的理想和追求,赞美了劳动者勤劳勇敢的品德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3,“池盐”惹的祸

      毛泽东说“世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结论》(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三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1942-05-23)。

      解池的来历有一段惊心动魄的传说。

      运城旧称为“河东”,在河东盐业博物馆中,有多处彩绘的故事画,按时间排列最早的就是黄帝战蚩尤。

      蚩尤是九黎部落的酋长——今天盐湖区所辖的中条山北坡上,尚有“蚩尤村”存在,村里的人都认可自己就是蚩尤的后代。盐池当时属九黎部落所有,因此,九黎部落的经济实力比较雄厚,而且,中条山有铜矿,所以武器也先进。

      黄帝有由陕西东进,占据在河南边上想要盐池,带着佩戴着木棒、石块武器的部族杀过河东来,结果“九战九不胜”、“三年城不下”,最后黄帝不得不和炎帝联盟,又策反了解州本地人风后、力牧两人,内外夹攻,破了蚩尤的坚固堡垒,蚩尤被杀后,身体被分开弃于解州,解由此得名。

      黄帝战蚩尤血化为盐池的神话传说,早期《孔子三朝记》载:“黄帝杀之(蚩尤)于中冀,蚩尤肢解,身首异处,而且血化为卤。即解之盐池也。因其尸解,故名此地为解”。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辨证一》载:“解州盐泽方圆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尝溢;大旱未尝涸,卤色正赤,在版泉之下,俗俚谓之为蚩尤血”。蚩尤身首异处,脖子腔里喷出一股白雾,白雾过后,身子轰然倒下,又涌出大股大股的鲜血,黄帝怕蚩尤复活,命将蚩尤的手脚也肢解了然后才从他身上搞下血染的枷铐,抛掷在大荒之中。后来这刑具化成了一片枫林,每一片树叶都是鲜红鲜红的,据说那就是蚩尤身上溅出的斑斑血迹。蚩尤身子里流出的血很多很多,浸在泥土中,形成一条黑河,集中到低洼地方,就化为了卤;他身子中喷出的白雾,遇到南风吹来,将卤蒸发,就是“成之自然”的盐。蚩尤的怨气化作成了有首无身的“饕餮”。

      美国学者恩斯明格说,食盐在人类历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为了盐曾经发生过战争;有些王朝因为得到盐而得以独立,另一些王朝因为得不到盐而崩溃。甚至人类文化就是在产盐地周围发展起来的。历史学家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更是明确写道:解县附近有著名的解县盐池,成为中国古代中原各部族共同争夺的一个目标。因此占到盐池的便表示他有各部族共同领袖之资格。

      黄帝的部落联盟首领地位的得来,比较重要的一个动作就是把持住了运城盐池。

      黄帝战蚩尤,在众多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无论从历史学宽泛的高度出发,还是从盐文化相对狭隘的角度来讲,它属于标准的两个集团斗争史,没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

      蚩尤与炎黄二帝大战之前,炎、黄二帝两个部落也曾发生过几次大战。据《列子黄帝》篇云:“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虎为前驱,雕、鹖、鹰、鸢为旗帜”。说到底,这些均是不同部落之间相互争夺地域及资源的战争。蚩尤形象被丑化,不仅是“胜者王候败者贼”的观念所致,更重要的是后来华夏的文化中心以黄河流域为主,与历史由炎黄子孙撰写有关。云南楚雄师专已故学者夏阳先生搜集整理出版的以神话传说为内容的叙事长诗《苗族古歌》,记述苗族有五位民族英雄,其中一位就是格蚩(即蚩尤)爷老,他们曾与炎黄二帝发生过多次大战,而且均是以胜利者的形象出现在其民族历史中。为什么蚩尤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能广布威灵,备受推崇?既是神话传说随芈楚族南下的缘故,也是当时民族信仰不同的结果。

      在中国历史记载中,曾发生过不少农民起义。这其中,出现了唐代盐贩黄巢、元代盐贩张士诚等领导盐贩武装暴动起义成功的典型。在这些农民领袖的背后,社会上流播许多关于他们的传说。如张士诚造反,说由于当时他领导的起义队伍兵多械少,他们在夜晚攻城的时候,就用扁担扎上刚出水的鱼,在月光照射下,鳞光闪闪,犹如利器,以此震慑并打败了守城的官兵,夺取了战争的最终胜利。

      黄帝是原始社会后期有熊氏族的首领,他看到蚩尤部落农业发达, 又掌握了冶炼技术,还有盐湖潞盐资源,因而决定进攻,过了黄河,与蚩尤的战争一触即发。

      蚩尤是运城当地的“地头蛇”,实力雄厚的原因,一是益于其居地产盐;二是在煮盐的生产过程中,发明了冶炼金属与制作兵器,同时自己的地盘更熟悉。

    梁海燕专程赴蚩尤村拍摄

      据《山西通志》和《安邑县志》载:因蚩尤村位于安邑盐池边上,距虞阪不远,故南宋罗密《路史-蚩尤传》又称他为“阪泉氏”。传说蚩尤姜姓,牛首人身、铜头铁额、四目六手,不食五谷,以铁石充饥。他好兵杖刀戟,能飞空走险,喷云吐雾。他打败了炎帝后,又野心勃勃,召集了部下八十一个兄弟(又说为七十二),联合了巨人夸父族,苗族,聘请了风伯雨师,迎战前来侵略的黄帝部落。

      黄帝同蚩尤在冀州之野大战起来。那时的冀州很大,包括现在的河东、河南一带。战斗一开始,蚩尤作大雾将黄帝的军队包围,黄帝令风后(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社东村人)作指南车,才突出重围。黄帝请应龙助战,应龙喷云吐雾,被蚩尢请来的风伯雨师战败;黄帝又召来自己的闺女旱魃助战,这才驱散了风伯雨师,取得初步胜利。后来黄帝亲到太山(太行山)找玄女传授“战法”秘诀,又杀了东海流波山的怪兽夔,用它的皮做成战鼓,抽了雷池雷兽的骨做鼓槌,据说这样的战鼓响起来方圆五百里都能听到。黄帝就用这面战鼓,鼓励军队士气、英勇冲杀;让它镇摄敌人,使蚩尤兵闻之丧胆。在雷鸣般的鼓声中,黄帝又令应龙出击,“杀蚩尤于涿州之野”。(注:《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从“涿鹿”、“浊鹿”再到“浊卤”——关于“炎黄大战蚩尤”的文史追踪马重阳)

      对于历史人物,我们的观点是不能苛刻,炎帝、黄帝之战和炎黄、蚩尤之战,都没有正义和非正义一说。

      仅说炎黄不说蚩尤,有失公允,炎帝、黄帝和蚩尤同为中华三位始祖。

    关键字:运城,良渚,炎帝,摆放,饕餮,盐湖,考古 出土器物 文物
    内容标签: 运城 良渚 炎帝 摆放 饕餮 盐湖 考古 出土器物 文物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扫码威信公众号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