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众所周知,江浙之地自古就十分富庶繁华,巨贾云集、文教兴盛,可谓人杰地灵之宝地。历朝历代对此也格外重视,时刻关注着江浙地区的安全稳定。然而在明朝时,从太祖朱元璋开始,朝廷却对江浙地区不那么“重视”,甚至还存在刻意打压、歧视江浙人士的情况,这又是为何呢?
▲明太祖朱元璋剧照
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在灭掉陈友谅、张士诚并一统江南后,大业已成的朱元璋于应天府(今南京)正式建国称帝。在大明王朝各项规章制度都建立完毕、准备开科取士之时,朱元璋却公然下了一道令人费解的诏令,在诏令中他明确规定:从今往后,江浙人士不得进入户部任职。接着,朱元璋还将其写入《皇明祖训》,要求后世子孙务必坚守。换句话说,上至尚书侍郎,下至普通官吏,大明王朝的户部都不能有一个江浙人士存在。
▲明朝浙江省地图
为了继续打压江浙富庶之地,朱元璋还出台了许多配套措施——比如加重江浙地区的赋税(当时江浙地区缴纳的赋税为全国平均水平的数倍)、强制命令江浙富户迁居至落后省份、直接籍没部分富商大贾的家产(比如将天下首富沈万三的财产充公)。事实上,就连一向以公平著称的科举考试也是如此,因江浙多才子众多,朝廷只能分南北两榜录取,并严格限定江浙举子的录取比例。
▲江南贡院旧址
这一系列政策无疑都对外表明,朱元璋很不喜欢江浙。所以当时有很多人猜测,认为太祖朱元璋此举是在报复江浙人在他与张士诚决战之时,向后者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补给;等到朱元璋夺取此地后,江浙富户又不配合其统治。因此,心胸狭隘的朱元璋才会在登基后出台一系列措施打压、报复江浙两地百姓。然而结合史料仔细分析,我们却能发现,原因绝不是如此简单。
身为皇帝,朱元璋对江浙地区的打压其实是为平衡全国势力,因为江浙地区自古富庶,有“江浙熟,天下足”的古语为证。就算历经元末战火,江浙地区任然十分富裕繁荣。放眼整个天下,北方、西南、川渝等地基本已是一片萧条,连繁华了数百年的徐州也被战火摧毁。朱元璋为使全国各地平衡发展,只能通过以江浙财富来补贴全国,用江浙来养活全国。
▲扬州瘦西湖
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全国钱粮运作的户部无疑处在一个极为关键且微妙的位置。由于户部主管财税,倘若由江浙人士担任尚书、侍郎,或者是在户部任职,那么他或多或少都会为江浙两地说话,或是对外煽风点火,说朝廷对江浙一带有失公允。这样一来,朱元璋以江浙养全国的政策就难以推行下去,全国经济必定就难以恢复。
▲《皇明祖训》嘉靖年间刻本
对皇帝而言,这种做法实属无奈之举,也是难以启齿之事,无法拿到朝廷上由众臣讨论。所以,朱元璋只能通过行政命令来避免江浙人士进入户部为官。当其他省份的人掌控户部后,肯定会对富庶的江浙下狠手,以其赋税扶持穷省,这样以来,朱元璋的目的也就达到了。为此,他还眼光长远地留下祖训给后世皇帝,要求其不得手软——事实上,到明朝末期,南直隶和浙江两省的财税早已占据全国税收的大半。直到清朝,这种情况也没有得到解决,基本还是维持着靠江浙赋税供养全国局面,直到今天才有所好转。
参考文献:
《明史》《中国经济史》
关键字:江浙,朱元璋,户部,全国,赋税内容标签: 江浙 朱元璋 户部 全国 赋税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新国学理论
新国学2021年元旦新年贺词
明学与明品生活
文化革命、人类物种与理想社会和人生(一)引言
中医之数理科学化改革与基元系统人体数理模型
新国学的目标及启蒙运动
人性之声HK--悲惨世界
人性与是非善恶
关于美与艺术的内在原理之摘抄
理想的社会
宗教裁判法
对义务教育的批判
社会仿生的原理
新国学的精神
史书重修的一个原则
重修虚幻愚民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