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的主流是政治隐喻,如观念艺术,而当代艺术研究则包括用喻研究。在艺术实践中,用喻是一种符号方法,在研究中则是符号学实践。本系列短文的上一篇已涉用喻,言及符号意指的推进。用喻之法借能指与所指的身份转换而使符号叙事得以延续和深化,是为用喻叙事。本文讨论五喻:金字塔喻、漏斗喻、T型喻、哨兵喻、折扇喻,皆为艺术史及史学研究的用喻,皆有内在的逻辑关系。五喻中的后四者由本文作者首用,当为原创。
一、超越修辞
作为修辞术的用喻,是个形式主义的叙事学话题,早在20世纪初的现代诗学研究中,便有足够论述。英国新批评的代表理查兹(I.ARichards)在其理论名著《实践批评》(1929)中对用喻的论说,如vehicle和tenor等,被后来的解构主义和文化批评沿用。然而,解构主义并不囿于文本形式,文化批评则反对新批评的文本自治。用索绪尔的术语说,若vehicle是能指,tenor是所指,那么艺术研究的用喻分析,便是对能指与所指及其关系的分析,而从皮尔斯符号学的角度看,理查兹发展了符号关系的三角模式。实际上,隐喻、明喻、借喻、提喻等等的贯通,使得用喻有可能超越修辞术的有限领域。
虽然艺术多用隐喻,但学术则不必,而对隐喻的研究,亦可用明喻。君不见,在西方艺术理论的源头,至少有两大用喻:柏拉图的“床喻”和“洞穴喻”。两千多年后在德里达的哲学和艺术理论中,梵高的农鞋以及海德格尔和夏皮罗对这双农鞋的讨论,竟也成了解构主义的用喻,并被后继者发展为文化批评和视觉文化研究的所用之喻。
自后现代以来,尤其在视觉文化研究中,用喻超越了修辞术,前人之喻可供借用者,获得了修辞术之外的文化含义,例如“金字塔喻”。这是一个关于社会经济和文化教育之等级结构模式的比喻,指社会底层有数量庞大的低端受教育者,而文教程度越高,人数便越少,不同文化和教育程度的人,由下而上,垒起金字塔型的社会文化结构。对此现象,古代文人有“玉宇琼楼,高处不胜寒”及“曲高和寡”之说,而民间则有“鹤立鸡群”的俗语。无论喜欢不喜欢,金字塔型的社会文化结构,是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的模式,是精英统治的结构模型。金字塔结构以三角型所特有的稳定性而存在并持续了数千年,直到20世纪后期,随着解构主义和后现代思潮的兴起,文化民主才开始动摇并拆除这一模式。
然而民主的滥用,却又使金字塔模式得以昭示20世纪艺术发展的反智主义倾向。二战以后,西方的传统艺术和现代主义盛极而衰,艺术发展逐渐抵达后现代阶段,并在世纪末进入视觉文化时期。这时,我们看到了一个从高精尖的金字塔顶向下散落的的发展方向和进程。这就是说,昔日高端的精英文化,如像“美术”,渐趋衰败退位,文化艺术降格为散落一地的鸡毛蒜皮。无论在街边墙角,还是影视网络,或者商业中心,皆随处可见,且俗不可耐,成为消费社会的视觉文化现象。这个步步走低的过程也是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和文化的下降过程。为了追随这一文化大流,昔日高踞于金字塔尖的学者中,有时髦的弄潮儿,自命文化批评家,亦步亦趋,依次堕落。他们不是去提炼草根文化,而是故意混淆金字塔的设计者和运石工,更将二者对立起来,拼命鼓吹网红,欲将一地鸡毛捧上天,美其名曰平民主义。
古埃及人修建金字塔,循着一个层层递进、节节上升的过程,终于创造了辉煌的早期文明。曾何几时,金字塔颓败了,人类文明转而开始逆生长,自上而下,节节败退,最终一溃千里。不知是弄潮儿引领泄水落潮,还是大洪水推拥着弄潮儿,但见群氓一路狂奔,所经之地,哀鸿遍野,一地废墟,到如今,艺术和文明的金字塔已不复存在。
上一页 1234 下一页关键字:艺术,研究,修辞,解构,隐喻,批评,艺术史学内容标签: 艺术 研究 修辞 解构 隐喻 批评 艺术史学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新国学理论
新国学2021年元旦新年贺词
明学与明品生活
文化革命、人类物种与理想社会和人生(一)引言
中医之数理科学化改革与基元系统人体数理模型
新国学的目标及启蒙运动
人性之声HK--悲惨世界
人性与是非善恶
关于美与艺术的内在原理之摘抄
理想的社会
宗教裁判法
对义务教育的批判
社会仿生的原理
新国学的精神
史书重修的一个原则
重修虚幻愚民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