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出土的青铜雁鱼灯。 中新网记者 翟璐 摄
中新社郑州5月21日电 (记者 李贵刚)21日,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徐长青在河南郑州举行的“首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上,详细剖析了海昏侯墓考古挖掘“亲民性”效应所引发的广泛关注这一情况。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是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项目承担单位。
在中国考古史上首次举办的这场大规模国际性学术盛会上,徐长青向来自埃及、德国等十余国以及港澳地区的近600名专家学者介绍了尘封2000多年的西汉列侯墓的考古情况及文物保护理念。
自2015年海昏侯墓考古成果对外公布后,系列考古成果不仅成为海内外考古界关注热点,且影响力不断扩大。
徐长青认为,海昏侯墓引人关注的原因是一方面在汉墓“十室九空”的现状下,作为迄今发掘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的西汉列侯墓园,其本身及可观的出土文物对研究西汉政治、经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是墓主即第一代海昏侯刘贺跌宕的身份变更与语焉不详的历史文献记载,激起学界与公众的探求兴趣。
但徐长青认为,最根本原因是文博界工作方式的转变——以发掘与展示同步,“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及时回应社会和公众的关注,即服务大众的“亲民性”。
长期以来,中国重大考古发现成果总是“犹抱琵琶半遮面”,未能及时满足公众的好奇心、求知欲。
“在发掘、保护、利用(三个方面)多管齐下是海昏侯墓不同于其他考古发掘的大胆尝试。”徐长青介绍说,海昏侯墓发掘一开始便从考古规程、文物保护修复、科技考古手段的综合运用、多学科合作,乃至后期的申遗和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长远的顶层设计。
在徐长青看来,海昏侯国考古显示出其服务大众的“亲民性”,也预示着更多的考古会走近大众,更多的文物会走出深阁、开口“说话”。(完)
关键字:考古,发掘,文物
内容标签: 考古 发掘 文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新国学理论
新国学2021年元旦新年贺词
明学与明品生活
文化革命、人类物种与理想社会和人生(一)引言
中医之数理科学化改革与基元系统人体数理模型
新国学的目标及启蒙运动
人性之声HK--悲惨世界
人性与是非善恶
关于美与艺术的内在原理之摘抄
理想的社会
宗教裁判法
对义务教育的批判
社会仿生的原理
新国学的精神
史书重修的一个原则
重修虚幻愚民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