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文化”是东南亚国家和苏门答腊岛普遍存在的晚更新世至早全新世时期狩猎采集人群创造的适应热带、亚热带环境的最具代表性的一套技术组合,是热带、亚热带地区狩猎-采集人群向定居人群过渡阶段的一种独特的石核工具文化。最早由法国学者科拉妮于上世纪20年代首次在越南北部的和平省发现,并于1932年在首届远东史前史学家大会上正式公布。此种石核工具常见为大型、扁长型、大体上单面加工的,横断面呈亚三角形、杏仁型的盘状、短斧状石制品,与骨器伴随,适用于加工竹木制品,多发现于浅洞或岩厦。
2004年,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东南亚考古研究中心研究员吉学平带领临沧市文物管理所和沧源县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首次进入硝洞调查,采集到一批石制品,并意识到该遗址的价值。2007年至2015年,吉学平又多次带领研究人员进入硝洞调查,发现了厚度超过4米的原生文化层,采集到相关的年代样品,并到东南亚国家进行对比研究,最终得出该遗址为典型“和平文化”早期遗址、年代在距今24000年至43500年之间甚至更早的结论。
这是中国首次发现“和平文化”遗址,也是亚洲地区最早的“和平文化”遗址,这一发现可能显示广泛分布于东南亚的“和平文化”起源于澜沧江—湄公河上游的中国云南地区。
“此项研究结果表明,澜沧江流域最可能是‘和平文化’的故乡,是东南亚人群及文化迁徙的源头;云南地区的早期‘和平文化’,对东南亚和中国华南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早期文化都可能产生过或多或少的影响”。吉学平介绍,“和平文化”多数遗址的年代在距今二万年至五千年之间,此前东南亚最古老“和平文化”的发现年代为距今二万九千年前。云南境内的澜沧江及其支流地区近年来发现十余处类似遗址,这些发现对于探讨中国境内澜沧江至东南亚国家的湄公河流域“和平文化”源头、华南史前文化对东南亚的影响、以及现代人从中国西南向东南亚扩散、热带、亚热带地区农业的起源等课题都具有重要意义。(完)
关键字:文化,澜沧江,和平
内容标签: 文化 澜沧江 和平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新国学理论
新国学2021年元旦新年贺词
明学与明品生活
文化革命、人类物种与理想社会和人生(一)引言
中医之数理科学化改革与基元系统人体数理模型
新国学的目标及启蒙运动
人性之声HK--悲惨世界
人性与是非善恶
关于美与艺术的内在原理之摘抄
理想的社会
宗教裁判法
对义务教育的批判
社会仿生的原理
新国学的精神
史书重修的一个原则
重修虚幻愚民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