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水湖畔出土清代“养正书院”石碑。
本报记者
杨东 摄
本报讯(记者 杨东)3月24日晚,衡水湖畔一座生态园内,一块“清光绪二年七月”建造的巨大石碑重见天日。上面“养正书院”四个字清晰可见。村民们说,在古代,当地民风淳厚,尊师重教之风兴盛,这块石碑足以见证当年的历史。
石碑出土的地址位于滨湖新区齐官屯村北,最早发现这块石碑的是生态园的董事长车永喜,她告诉记者,发现石碑时,天色已晚,当时并没有看清石碑上面的字,还以为是一块墓碑。在完全出土的时候,她又将石碑用水冲洗了一下,才发现上面竟然写着“养正书院”四个字,这时她才意识到,这块石碑并不寻常。
昨日上午,记者看到了这块石碑。它高约160厘米,宽50厘米,厚20厘米。虽然没有底座,却十分厚重。碑头上两只凤凰栩栩如生,围绕着“养正书院”四个字飞舞,碑体四周均有精美的人物画像。除了可以看出是“大清光绪贰年岁次于七月吉日 书院司事人”的落款外,碑文大都已被磨平,很难辨认。
冀州市文保所工作人员在仔细辨认后初步认为,这是块捐资助学功德碑,上面记录着当时人们捐资助学的情况。文保所工作人员表示,这种石碑对研究文化教育的传承有一定价值。
关键字:石碑,书院,衡水
内容标签: 石碑 书院 衡水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新国学理论
新国学2021年元旦新年贺词
明学与明品生活
文化革命、人类物种与理想社会和人生(一)引言
中医之数理科学化改革与基元系统人体数理模型
新国学的目标及启蒙运动
人性之声HK--悲惨世界
人性与是非善恶
关于美与艺术的内在原理之摘抄
理想的社会
宗教裁判法
对义务教育的批判
社会仿生的原理
新国学的精神
史书重修的一个原则
重修虚幻愚民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