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太谷县东南八十里马岭有长城
《新唐书·地理志》载:太谷县“东南八十里马岭有长城,自平城至于鲁口三百里,贞观之年废。”清代雍正版《山西通志》更是非常明确地写到这段长城“自平城至于鲁口,沿山屈曲延三百里。武德二年筑,贞观元年废。”光绪版《榆社县志》也有与《山西通志》内容相同的记述。据山西社科院学者杨晓国考证,“平城”即现在和顺县西部的仪城村(原为赵简子所立平都故城,金改为仪城。隋朝至北宋长达478年间,这里一直是平城县治所在地),而“鲁口”就是现在祁县东南的峪口附近。“马岭”则是榆社与太谷交界处的一座大山,山间有马陵关(此地名因庞涓孙膑马陵道之役而由马岭之名附会而来),为古关隘,旧时曾设有巡检司。马陵关在清代属榆社(清《太谷县志》载“今属榆社”),但之后又划归太谷。由马陵关沿着马岭向东北(大致是一个弓形)至仪城,沿途所经之地,或为太谷、榆次地界,或为榆社、和顺辖区,或几县犬牙交错之地。而史书上记载的唐代长城,基本上就是隐匿在这条弓形之状的大山之巅、灌草林木深处。
2 唐初李世民为剿灭割据政权而建
经过实地考察探寻,从马陵关沿马岭向关上(即今社城镇关上村西),由关上至榆社县石源村,再至黄花沟(自然村),再至石会(村)、琵琶窑(村)、焦红寺(村)一带,最后至仪城(辖于和顺县)一线的几处大山之巅,确实发现有零星残存的几段长城遗址。
其中,较明显的有马陵关、走马坪、黑崖山、大豁(地名)的几处地方。马陵关村(现辖于太谷县)至今仍明显保留有上千米的城墙及城门等遗址;黑崖山长城现有遗迹近百米,隐于灌木,高处不足两米,宽约一米;大豁长城有二百余米,没在丛林深处,多已坍塌,宽约一米,高只剩一米左右。
从地理地势来看,这段留有唐长城遗迹的山峦大多地势险要,崖壁高深、林茂草丰,而且是一条较为明显的地理分界线:山之西北是接近地处汾河谷地的榆次(向北向南延伸至太原、临汾)、太谷、祁县等地,山之东是太行山上的榆社、和顺、左权等地,翻越太行山就是河北大平原,战略位置非常重要。
那么,为什么唐代要在唐高祖李渊刚刚即位的第二年(即武德二年,公元619年)就修筑这道长城呢?而且仅仅过了不到十年时间就弃而不用了呢?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分不开。唐朝建立的最初几年,同时并存的还有14个割据政权,其中有一支劲旅就是依附突厥势力,并自封为皇帝的刘武周。武德二年,正是刘武周攻占李渊发祥之地晋阳(今太原),攻陷河东大部分地方,威逼关中的关键一年。
为此,唐王朝迅速采取强硬手段,一方面派李世民抵御刘武周,另一方面迅即构筑防御设施。从平城至鲁口的长城也由此出笼。很可能,依着唐朝中央政府的想法,就算刘武周占领了整个汾河两岸,也不能让他轻易再占去太行天险,那样的话,从战略上讲,河北、河南就很危险了。此后,在短短数年间,李世民大败刘武周。
之后,李世民继位,天下一统,到贞观之治时,更显国力强盛,国泰民安,这段临时构筑的长城当然也就该退出历史舞台了。正所谓时势使然,长城之有无,取决于当时的政治军事态势。
后人所说的“唐代无长城”,虽说片面,但也有一定道理。这道理,就是因为众人眼里的大唐雄风。唐朝那么强大,还修长城干吗?殊不知,唐朝也曾有过弱不禁风的婴儿期,而那道匆匆筑就的长城,就是它聊以护体的襁褓。
3 也有人说,不是唐朝所建
需要说明的是,山西境内的唐长城与我们印象中的秦或赵长城是有区别的。这区别主要在规模和规格。
这里的唐长城,多是就地取材,利用毛石垒砌而成的简易防御设施,而且多是顺着山势而筑,且往往在山顶上借助断崖绝壁天险,垒砌城堡、烽火台或敌楼,初建时规模也可谓宏大,但规格不是很高,足见当初工程建造之匆忙。现在凡是有长城遗迹的地方,都被当地老百姓称之为“寨的”。推测可能是因为在长城被废后的千余年历史中,这里除过某一个王朝也曾用作军事设施之外,大多是被占山为王的土匪因地制宜用作山寨,为己所用了。
山西境内明长城遗址尚有千余里,但长城遗址尚属空缺,而且,在国内也属凤毛麟角,其文化价值极高。
当然,也有学者对史书的记载存有疑问,认为唐初在此修筑长城的可能性不是太大,此处的长城应是北齐高欢、高洋父子所建。所以,本文之说,重在抛砖引玉,商榷探讨。特别是期待专家可以涉足深山,实地勘察,以见分晓。
关键字:长城,太谷,山西
内容标签: 长城 太谷 山西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新国学理论
新国学2021年元旦新年贺词
明学与明品生活
文化革命、人类物种与理想社会和人生(一)引言
中医之数理科学化改革与基元系统人体数理模型
新国学的目标及启蒙运动
人性之声HK--悲惨世界
人性与是非善恶
关于美与艺术的内在原理之摘抄
理想的社会
宗教裁判法
对义务教育的批判
社会仿生的原理
新国学的精神
史书重修的一个原则
重修虚幻愚民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