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editor

    宗教门户网:洛阳二里头夏代镶嵌绿松石铜牌丝织物痕迹清晰(图)_丝织物-铜牌-洛阳-考古-丝绸-镶嵌

    分类栏目:文明演化

    条评论

    丝织物痕迹在铜牌饰的背面阅读提示|被誉为“最早的中国”的二里头遗址出土有大量陶器、玉器、铜器等文物,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

    丝织物痕迹在铜牌饰的背面

    阅读提示|被誉为“最早的中国”的二里头遗址出土有大量陶器、玉器、铜器等文物,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二里头工作站和香港中文大学带着课题来到洛阳博物馆,对馆藏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夏代镶嵌绿松石铜牌饰进行了全方位的拍摄。经过高倍放大,铜牌饰上的丝织物痕迹清晰可见,这再次说明在夏朝时期,河洛地区就有丝织物,同时也为研究夏代玉石镶嵌工艺提供了最新的资料。记者段伟朵通讯员肖利阳

    铜牌饰上丝织物痕迹清晰可见

    4月21日,一组考古方面的专家走进洛阳博物馆,他们带着最先进的设备,要对洛阳博物馆一件馆藏文物——镶嵌绿松石兽面铜牌饰进行全方位的拍摄。

    据了解,这件文物在1984年出土于二里头遗址11号墓,长约16.5厘米,宽8厘米~12厘米,以青铜铸成主体框衬,整整齐齐地镶嵌着数百片绿松石,虽历经三四千年仍无一松动脱落,工艺精湛。二里头出土的类似铜牌饰有3件。

    专家们采用最先进的设备,对文物的各个部位,在不同角度进行了拍摄,并使用了微距镜头。拍摄同时,照片随即可传至电脑上,在高倍数的放大下,专家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清晰地看到铜牌饰的边缘和背面有丝织物的痕迹。

    夏朝时期丝绸已出现在河洛地区

    “这件文物上居然还有丝织物?之前从来都没有注意到。”洛阳博物馆保管科的工作人员表示很惊叹。

    “说明当时丝绸已经出现在河洛地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二里头工作站赵海涛博士介绍说,从1959年开始,考古工作者对二里头遗址数十次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收获,也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其中,十数件铜器、玉器的外面,都包裹有丝绸。“丝绸层数不一,最厚有5层,厚达两三毫米,肉眼就可以看出来。”

    此外,赵博士表示,考古人员还曾在二里头遗址发现制作织物使用的纺轮,由于夏朝时期还没有明确的陪葬品的概念,所以出土的纺轮为当时的生活用品。

    丝绸或许是镶嵌青铜的“纽带”

    仅在该文物的外表发现丝织物痕迹,说明当时的丝绸包裹在铜牌饰的外面,那么,丝绸与铜牌饰的制作工艺有没有关联呢?

    “这件文物保存得非常完好,数百片绿松石没有一片脱落,我们目前看不到其内部结构。”赵博士说,甘肃天水博物馆也藏有一件镶嵌铜牌饰,出土年代不详,长15厘米,宽10厘米,其外部轮廓与二里头这件铜牌饰比较近似,其上下镶嵌的绿松石片已有脱落,从脱落的缝隙中可以看到丝织物的痕迹。

    “这说明丝绸极有可能是绿松石和青铜之间的‘纽带’。”赵博士说,古人使用独特的工艺,将绿松石粘贴在丝绸上,再将丝绸粘贴在青铜上。“通过这些微距镜头下的高精度照片,可以更细致地观察铜牌饰细节,为研究夏代玉石镶嵌工艺提供了最新的资料。”

    目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二里头工作站和香港中文大学共同研究的课题仍在进行中,预计今年下半年公布研究结果。

    链接

    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属于夏代晚期城址,位于中国中部河南省的偃师市,年代为公元前1750年~公元前1500年,总面积约3平方公里,遗存可划分为四个时期。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居民区、制陶作坊等遗迹。出土有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铜器等遗物,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二里头考古工作队队长许宏说,根据多年考古结果,认为二里头是“最早的中国”。

    那么,这些出土的珍贵铜牌饰有什么用途呢?据有关专家推测,该器物的功用主要是布道设教,沟通天地,宣扬教化。


    关键字:丝织物,铜牌,洛阳
    内容标签: 丝织物 铜牌 洛阳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扫码威信公众号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