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年前马面角台呈长方形 为“石包土”结构
神木石峁遗址是一处面积超过4平方公里的超大型史前石城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3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城址组成。其始建于4300年前,延续的寿命超过300年,是中国已发现史前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址。
去年以来,我省考古人员对位于石峁城址外城东门南北两侧的城墙区域进行了重点发掘,揭露出一套包括城墙、马面、角台在内的完整防御体系,雄伟壮观、气势恢宏。
这两侧城墙位于山脊之上,外侧为自然而成的深沟险壑,内侧是地形开阔的低缓坡地。其中北侧的城墙相对“规整”,共发掘67.5米墙址,走向大致呈东南-西北方向。而南侧的城墙则要复杂很多,在发掘的108.5米墙址中,一段呈西北-东南走向,一段呈南北走向,还有两段互相平行,都呈东北-西南走向。
而在城墙连接处,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号马面和一号角台两处遗址,它们都是“石包土”的结构。一号马面基本呈长方形,长11.7米、宽9.4米至10.8米,高逾3米;一号角台略呈长方形,长18米、宽16米,高约4米。
考古人员介绍,城墙的马面和角台是古代城防中的重要设施。这次发现表明,早在40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了城防体系。
居住区房址成排分布 地面铺设白灰
在石峁城址内城东北部一处叫做后阳湾的地方,崖坎上集中暴露了多处房址。考古人员对这里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在之前试掘三座房址的基础上,去年又清理出五座房址。
房址分窑洞式和地面式两种,地面和墙裙有白灰面铺设和涂抹的痕迹。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三座房址,显出成排分布的规律,三房址均为筑土为墙的地面式建筑,门道均西南向,朝往山坡底部,屋外的活动面系人工铺设的一层棕红色胶泥土,将三座房址相互连接。
考古人员表示,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类似后阳湾地点的居住区在石峁城内还有很多处,这就为明晰石峁遗址的功能区划提供了可靠的考古学材料。
考古勘探发现祭坛、池苑遗址
在对石峁遗址的继续调查和大遗址勘探工作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樊庄子祭坛、祭祀遗迹以及皇城台夯土基址、池苑遗址。
樊庄子祭坛、祭祀遗迹位于石峁城址外城东南方向,距离外城城墙约300米。祭坛具层阶结构,共三层,自上而下分别为圆丘形土筑遗迹和一小一大的两层方台形石构基址。祭坛最底部的石构基址边长约90米,整体高度距现今地表超过8米。在祭坛周边,分布数座“活土坑”,面积3至5平方米,最深一座距地表深约3米。
此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皇城台顶部的夯土基址和池苑遗址。夯土基址小板块夯筑的迹象明显确凿,钻探所知的面积不小于1500平方米;池苑遗址紧接夯土基址北部,位于皇城台门道一侧,平面形状大致呈长方形,现存面积约300平方米,深逾2米。这些遗迹、遗址的发现,深化了对石峁遗址性质的进一步探讨。记者 文艳
关键字:遗址,考古,城墙
内容标签: 遗址 考古 城墙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
新国学理论
新国学2021年元旦新年贺词
明学与明品生活
文化革命、人类物种与理想社会和人生(一)引言
中医之数理科学化改革与基元系统人体数理模型
新国学的目标及启蒙运动
人性之声HK--悲惨世界
人性与是非善恶
关于美与艺术的内在原理之摘抄
理想的社会
宗教裁判法
对义务教育的批判
社会仿生的原理
新国学的精神
史书重修的一个原则
重修虚幻愚民的历史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