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骉
“如果放在十年前,跨界对于我可能有点困难。但是,现在不一样了。”
胡骉是湖南大学建筑学院“DAL数字建筑实验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4月4日,由DAL与何立伟、李兵老师共同创作“庚子鼠年清明祭 ”视频发布。在逐渐凸起的小高台上,一个鼠天使出现了,它的耳朵是喇叭。它慢慢地伸开“双臂”,一只更小的老鼠出现在她的怀里。它慢慢地长出翅膀,周围亮起了点点烛光,最后浴火重生。配合这段时长4分钟的视频的,是一篇由作家何立伟写下的文章,配音由湖南卫视主持人李兵完成。【点击观看视频】
《殇-1》
雕塑 尺寸:800mm高,700mm宽,400mm厚
材质:PLA 3D打印,锈蚀表面处理
《殇-2》
展览也由此而来。4月11日下午4:04分,由胡骉组织、发起和参与创作的艺术计划“庚子鼠年祭”将在长沙黎美术馆开幕。展出的作品除了雕塑和综合材料系列架上作品以外,还将带来一件微型的大地艺术作品。
在展览开幕前夕,艺术网和艺术头条来到了胡骉位于湖南大学的DAL数字建筑实验室。实验室位于建筑学院内,是一座两层的小楼。楼下有两间数控工具车间,大厅里堆满了实验室创造的各种建筑、桥梁、装置、雕塑、文创实验品和作品;楼上是胡骉和学生们的办公区域,有一台3D打印机一直在持续工作。就在打印声中,我们与胡骉就此次艺术计划缘由和跨界感受进行了深度交谈。
湖南大学DAL数字建筑实验室
展览起源:一个私人想法的“升华”
胡骉说,此次展览源于一个很私人的想法。
“我的小女儿是今年3月上旬的预产期。早在年前我就一直在想,要给她准备一个什么样的礼物。一只小老鼠的形象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它很可爱,耳朵是喇叭,脸上还有个摄像头一样的标志。音响和摄影都是我的爱好。没想到,疫情就这么突然来了。最后一个月的产检都没有做,在临近生产前匆忙住进了医院。那时候病房很紧张,原本一个房间有三个床位,后来都变成了一个房间就1个床位。因为床位紧张,住院时间也被缩短了。一阵忙乱之后,女儿顺利出生,最后安排住进了月子中心。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见过家里长辈。”
疫情的影响让胡骉重新思考这件新生礼的价值,后来疫情的全球化让他更加确定了自己的想法。
“这次疫情应该是二战以来,全球范围内发生的最大事件了,造成的损失不可估量。很多专家分析,对世界格局产生的影响将会超越二战。我们没有经历过二战,但是我们经历了这次疫情。世界格局变动是政治家们思考的事情,而我们只能从文化上来思考这个问题,进行有仪式感的记录是我们的一种参与方式。”
于是,胡骉开始思考怎么把这件事情做得更加具有仪式感:“我们以前上课或者讲学,一般都是以图解的方式。这次我觉得,光靠图片不能呈现出情感的激荡。我想有一些文字会更好。我找到了何立伟老师。他很痛快地答应了,第二天就交了稿。”
拿到文稿之后,胡骉又有了新的想法:配音。这种题材和主题,女性声音和太年轻的声音都不合适,他想到了李兵:“李兵老师就问了一个问题,是公益还是商业?得知是公益活动之后,李兵老师也很爽快地答应了,说要准备一天,第三天交录音。第三天,我收到了李兵老师的好几个版本录音,都非常好,我从中挑选了一个。”
看到全球死亡人数一直在上升,胡骉和实验室加入了架上展示的部分:“我想着可以做一个最直观的的展示:从有数字统计的那天开始,将每天官方公布的数字用一张卡片做记录。”
所有的工作都在线上沟通中完成。因为疫情原因,学生无法返校,实验室里就胡骉和一个DAL毕业后留在实验室的助教。但是让胡骉满意的是,所有的工作都高效地完成了。
回顾整个展览的筹备过程,胡骉这样评价自己的工作:“我的工作就是在组织和协调,让最适合的人做最合适的工作。”他用自己的同行现身说法:“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当年设计中国国家大剧院的时候,有人质疑他。大剧院对声学的要求非常高,而安德鲁并不擅长。他说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不懂没关系,可以请全世界最好的声学专家加入我的队伍。”
对谈
Q:艺术网&艺术头条
A:胡骉
Q:这个展览有哪些看点?
A:第一,强调现场。虽然我们处在一个互联网时代,而且最近推出了很多线上展览,但是我觉得真实的环境给人的体验还是不一样的。我一直比较回避虚拟现实,我比较喜欢这种真实的、物理性、物质性的东西,能给人多维直观的感受,可以触摸,体会到细微的情绪感染。
第二,需要调动你所有的感观来感受。从美学角度来讲,我们去掉了很多刻意的布置,从形式到空间布置都希望做到最小干扰。来到这里的每一个观众需要调动触觉、听觉和视觉,通过光线和现场氛围对你身体造成的影响,深刻体会生命的可贵。
第三,展览一直处于变化中。每天都会燃起新的蜡烛,每天都会更换新的日历牌。等展览结束后,我们打算将这些写过字的泥土进行再利用。这些很平常的泥巴,经过一系列时间和情感的操作,就变成了一种纪念的载体。我希望最后能再用艺术手段为这个事件留下一个永久的纪念。
第四,这是一个希望能早日结束的计划。这次艺术计划的时间会一直持续到疫情结束的那一天。
展览布置现场
Q:您这样的行为,算跨界吗?
A:放在十年前来说,我会觉得是跨界。但是对于现在的我和实验室来说,跨度并不大。从2009年开始,我们实验室在做建筑、室内、桥梁、景观设计的同时,也会尝试做一些装置、影像和雕塑作品,还开发了一些文创作品。所以,现在创作一些影像装置对我们来说难度不大,也应该不算跨界了。我们的常态就是,只要觉得这个事儿有意思,我们就去做,不用类型去定义任何东西。我们的很多前辈都做出了榜样。文艺复兴三杰其实都是跨界的艺术家,他们既会画画,也会做建筑设计,还会做雕塑。近一点的有柯布西耶,他一半时间做建筑设计,一半时间画画。
Q:那您如何理解跨界?
A:跨界是一个很好的创造力来源。我们会从很多学科借用工具和方法,比如计算机科学,机械原理、物理公式,数学算法以及工业3D打印。利用这些工具和方法我们尝试创作一些二维作品。与传统的架上绘画相比,这种二维作品会有些不一样,但是我认为这也应该是属于架上一类的。在我从事这些创作时,我的个人经历和背景是基础。我可以做与专业不同的东西,但我始终不能忘记我的背景是什么。有看法认为,建筑师很刻板,也很拘谨,不懂浪漫。但是,这也可能是我们的优势。
Q:如何理解建筑和艺术的关系?
A:建筑不全是艺术,但是不能否认的是,建筑中有艺术的成分。艺术最开始的功能是说教,而很多雕塑都是附着在建筑上面。在很多时候,建筑和艺术都是走在一起。发展到今天,大家对建筑有了新的认知。以前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这句话放到今天也不太成立了。我们正在研究互动建筑,可以根据人的感知调整颜色和体型,还可以开合变化。未来的建筑不一定是凝固不动的,但是一定是有韵律的。
学建筑出身,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会更理性,也会更加宏观一点。特别感性的人和特别理性的人,都做不了建筑。以前学建筑的要先学画画,但是很多画画很好的人特别感性,而建筑其实是讲法度和规矩的;但是太理性的人,也不适合做建筑,反而更适合做文保、古建修复和建筑物理等这些偏技术类的。这些专业没有好与不好之分,只是看哪个更适合自己。
所以,我们能很容易跟艺术家和作家去交流,也是因为我们有一部分艺术的基因。我们还有他们没有的优势,比如把控时间和节奏,所有物料的配置。我跟何玲谈好计划的第三天,施工队就进场施工了。调动资源和执行力对我们来说,都不是难事。
实验室楼下的这件装置,是由胡骉和实验室学生们一起完成的。比起美观,更重要的是它的实用性。夏天时候可以遮挡阳光,调节室内气温。
Q:这次展览的参与方很多,有哪些碰撞和启发?
A:这次展览是一个合作和协同。我们是要合力做完成一个预设的计划,大家分别在这个计划体系里完成不同的东西,再形成一个整体推出。对我们来讲,整体大于局部。每个细节都用心,而整体才给你最强的情感撞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每个行业也是。我的普通话再好,我也读不出李兵老师那样的感情;我写的论文再好,我也写不出何立伟老师的那篇文章。但是我们比较理性,而且执行力很强,所以,我们在跨领域合作时能碰撞出火花。和黎艺术馆合作,也非常顺利,他们的视频团队非常专业。我们都很期待下一次合作。
Q:这些作品和传统的艺术作品有何区别?
A:和传统艺术家不一样,我们是用数码的方式来创作,然后用3D打印出来。我们尝试了很多工具,楼下的十几台机器都是为这些实验准备的。任何一个新工具的产生、使用到熟练,都是需要时间。
《承》 系列雕塑
尺寸:300mm高,200mm宽,200mm厚
材质:PLA 3D打印,锈蚀表面处理
Q:说起数字化,一般人都会觉得很学术。您怎么看?
A:数字化包括两个方面:软件算法和硬件工具。数字化最终是要改变我们的思维和方法。我们以前是用笔和纸,现在用的是鼠标、键盘和屏幕。如果不改变思维和工作方法,仅仅换一个工具意义不大。数字工具的优势很明显,运算能力比人脑要快很多很多,我们就是要用计算机的运算能力来创作新的可能性。
数字化技术并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可以为我们做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我们实验室经常会用3D打印做杯垫。我有一次去开会,还带去了一个去会议现场,同行看到了也很喜欢。
《震》
雕塑尺寸:600mm高,900mm宽,350mm厚
材质:PLA 3D打印,锈蚀表面处理
Q:DAL数字建筑实验室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
A:DAL数字建筑实验室是湖南大学建筑学院在2009年成立的,通过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进行了数字建筑教学与实践的初步尝试,除了与本校工业设计专业共享技术与设备平台,更计划与本校的土木工程学院、软件学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进行更广泛的学科交叉合作。
借助数字化,实验室要解决的问题有两个:第一,这个东西是怎么设计出来的?第二,我们要怎么把它实现?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来找工具和方法,把想法用数控的工具和方法建造出来。我们所有的作品都是运用数字化的软件工具和硬件工具来完成。如果只是用计算机画个图出来,这并不算数字化,因为没有使用程序和任何算法,也没有运用到创造的作品上。
去年是我们实验室成立十周年,在湖南美术馆举办了一个展览。时间有点紧凑,但是我们还是把它做下来了,算是对我们走过的十年有一个记录。以后我们还会不断尝试新的工具和新的方法。
依托这个平台,我们希望打破对数字建筑的神秘感,探索建筑设计新的可能性。
Q:谢谢!
关键字: 内容标签:展览,建筑,设计,黎美术馆,,展览,雕塑,工具展览 建筑 设计 黎美术馆 展览 雕塑 工具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