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世界上最大最重的一部书” 再说开成石经的前世今生_开成石经-陈根远-陕图讲堂--西安-孝经-国子监

编辑:刘爽 来源:雅昌网
 
开成石经陈列内景  导语:近两年的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中,突遇疫情,于是,国宝们纷纷亮相线上。专家、讲解

VbBsXiOqeVJePByqntcGpTKmTTfjilyvyF5sFe9j.jpg

开成石经陈列内景

  导语:近两年的博物馆热持续升温中,突遇疫情,于是,国宝们纷纷亮相线上。专家、讲解员们纷纷变身主播。 

  今天我们要介绍的这位主播是西安碑林博物馆研究院陈根远老师,这篇文章是他在碑林镇馆之宝“开成石经”搬迁争议一周年之际,在“陕图讲堂”上详细讲述的《开成石经:碑林114石的前世今生》为基础整理编辑而成。

  陈老师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幽默的现代语言、对文物的无比热爱再次给读者科普了这部“世界上最大最重的书”。疫情结束,相信大家现场观看时有更深的理解和认知。

T1UTv9zi1RyQOs0coobpdCVbBUalVAaU12yDPfxb.jpg

   114石的千年演变

学界认为:西安主城区有三大世界瞩目的唐文化遗产:唐大雁塔、唐小雁塔和唐开成石经(远郊区唐陵除外)。

与唐大雁塔、唐小雁塔等建筑不同,唐开成石经被誉为“世界上最大最重的一部书”:完成于公元837年,由一百一十四块石碑组成,共计65万字,每块石碑都有两吨重。是不可移动的“国宝级”乃至“世界级”文物。

《开成石经》始刻于文宗大和七年十二月(834年),开成二年(837)完成。依次计有《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等12种儒家经书,另有《五经文字》《九经字样》附于《春秋左传》之末。共刻114块碑石,每石两面刻,每碑上下分为8段,每段中每行刻10字。共刻经文650252字。碑石高约2.16米,面宽71~97厘米不等。下设方座,中插经碑。是中国古代保存最早、最完好的儒家刻经。堪称中华文化的原典。原碑立于唐长安城务本坊的国子监内,宋时移至府学北墉,即今西安碑林。

 因为此举,930年前碑林已经具备了收藏文物、陈列文物这样现代博物馆最重要的职能。它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博物馆和最重要的遗址类博物馆。此后,历代碑林藏石不断增加,碑林建筑也代有修葺。但《开成石经》和《石台孝经》因其体量巨大、价值非凡从来没有移动过的,堪称西安碑林的定海神针!

《开成石经》是唐代科举考试必备“教材”,相当于今天的“高考教材”。早期,因不得已原因,搬迁过三次。《开成石经》900多年伫立碑林,与《石台孝经》和孔庙形成历史记忆。曾经,遭受过最大的破坏是:1555年的明代关中大地震,114石中有44石扑倒断裂。历史记载,在明、清、民国就有三次大的整修,梁思成参与了民国时那次整修。

中国历史上,曾经有七次大规模的儒经的刊刻活动,《开成石经》是第三次。 第一次是《熹平石经》,东汉熹平年间由东汉蔡文姬的父亲蔡邕主持的。当时《后汉书》记载蔡邕因为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误俗儒穿凿,疑误后学,所以他奏请国家来刊刻了7经46石,当时立于洛阳太学,发轫是在熹平四年,到光和六年大功告成。因为蔡邕是当时学界的泰斗书坛的领袖,所以《熹平石经》刻于洛阳太学以后,《后汉书》记载说每天来观看、摹写的人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巷,就是每天来观看、摹写的人有一千多辆车,1800年前就堵车成这样了。

因为刊刻儒家经书选择版本的不同,《熹平石经》之后又刻了《三体石经》。到了大唐时期,《熹平石经》、《三体石经》已经全部瓦解,所以官方在775年命张参主持校勘五经,然后用墨书在国子监孔庙西廊的墙壁上。又过了几年,到了太和初年,国子监祭酒(相当于国家大学的校长)齐暤认为为在墙壁上容易剥落,又主持把这些儒家经书书写在木板上。木板也不易保存,到了公元太和四年830年的时候,工部侍郎翰林世讲学士郑覃上奏要把这些经书都刻到石头上,到开成二年就是837年经完全刻好。这些历程文献上对其有言之凿凿的记载。

《开成石经》在1103年搬到西安碑林,它一举奠定了西安碑林的基础。

上一页 12 下一页
关键字: 内容标签:碑林,开成石经,陈根远,陕图讲堂,,西安,孝经,国子监碑林 开成石经 陈根远 陕图讲堂 西安 孝经 国子监
下一篇:OMG,婚姻就是一幅《阿诺芬尼夫妻像》?_《阿诺芬尼夫妇像》-扬·凡·艾克-油画之父--的是-公爵-新娘||上一篇:日本雏人偶:那些和女孩儿相关的美物_女儿节-雏人偶--女儿-京都-时代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