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作为生物,在地球上出现,是奇特的现象。为什么会出现人类,为什么有这样的生活方式,为什么有这样的心理感受,人们从哲学、科学的维度都进行了诸多探讨。只是,我是从艺术维度思考表达。如今,能量大量集中,速度也大幅提升,这些现象的意义,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
——郭振宇
郭振宇的作品中,始终存在着对时间、文明、生命等宏大命题的深度思考与合理想象,并将哲思与诗性融入到作品的叙事环节里。他一次又一次的进入那个深邃的漩涡中,又一次次地返还人间,用艺术语言表达,带领观众进入极具震撼力的视觉现场,体察永恒的魅力。
12月22日,“原能·郭振宇”艺术作品展在山东博物馆开幕。
图为开幕式嘉宾合影
12月22日,“原能·郭振宇”艺术作品展在山东博物馆开幕。
图为开幕式现场
山东省美术馆馆长、山东省美协主席张望开幕式致辞
山东省美协名誉主席杨松林开幕式致辞
12月22日,“原能·郭振宇”艺术作品展在山东博物馆开幕,此次展览展出了郭振宇艺术作品21件,集中体现了其近年来的创作思路与探索历程。本次展览由山东艺术学院、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山东省油画学会、山东美术馆联合主办,山东博物馆、北京东西方圆文化有限公司、浙江翠雀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承办,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彭锋任策展人,展期至2020年1月15日。
艺术家郭振宇开幕式致辞
此次展览学术主持、策展人彭锋主持开幕式
展览现场
这次展览的呈现方式十分特殊。展厅一片漆黑,只有展品上有一束束强光。“郭振宇的作品是对人类终极存在的思考,用这样的展陈方式,可以使观众在漆黑一片的混沌中更好地体悟艺术家作品的理念”,此次展览的艺术总监、济南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周伟华说道。诚然,进入展厅,黑漆漆的一片给人一种超越现实,进入宇宙黑洞之中。强光照耀中的展品像是黑洞中的点点星光,向人们抛出一个又一个疑问。
展览现场
除曾公开亮相的《平林漠》、《蒹葭》、《时光之隧》、《时间简史》、《文明第五季》、《暮光之城》、《麦地星空》等外,此次展览还呈现郭振宇了《文明印记》系列、《信息宇宙之物质传递·熵变》系列、《受想行识如是幻》、《色空如是》等最新创作。
展览现场
展览命名为“原能”,是因为郭振宇的绘画不仅是在他的手中,也在他的身上,他的作品突破了绘画的边界,在绘画、装置、行为之间摇摆。从雕塑到绘画、装置与行为艺术,从麻绳、木框到火焰,从对风景的表现到对文明的忧思,郭振宇从未将自己束缚在单一的形式、媒材与主题上。他大胆征用了植物、砖块、木料、泥沙、纸屑......等等原始材料,将意义高度抽象,构建了一个充满隐喻的艺术世界。这世界里,从根源处涌动着原始的、荒蛮的、不可名状的能量。
能量:对存在的思考,对文明走向的追问
对存在的思考是贯穿郭振宇创作的一条线索。在他的作品中涌动着对人类文明基本问题的反思,从文明开端的悲剧感,到文明不可避免的衰落,还有对于时间的诗意表达,以及人类面对人工智能挑战所应该具有的尊严。
文明印记之五 240×120x12cm2019
宇宙的弦信息 综合材料120x180cm2019
此次展览所展现出的宇宙根源涌动着的能量源自于对文明走向的追问。《文明第五季》里,郭振宇站在文明第五季的视角,回想玛雅人的预言,之前四个太阳纪的陨落都伴随着文明惊心动魄的毁灭,而今人辉煌的成就也同样面临着未知的劫难。茫茫宇宙,我们眼中浩大的人类文明将去向何方?《文明印记》里,郭振宇选用了玉米秸秆作为材料,将思维拉回到多年前属于自然的时光。当农业文明被工业文明取代,人类在建设中同时扮演着破坏者,有没有人会为那些逐渐消失的印记感到失落?《文明重建》里,一个反光镜在废墟中反射出突兀的光——那是文明的窥视。在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或许鲜活的生命体验即将成为过去,心灵的废墟是真正的死寂,未来“人类”回看今日,会不会疑惑地问:“曾经还有这样一种生物,知道什么是疼痛、什么是爱吗?”
郭振宇,《文明重建》,综合材料,240×560×32cm,2019
这种能量源自于他不遮掩破碎,也不回避荒芜和绝望。他在《平林漠》里谈“枯萎”,用植物在季节交替里的盛衰讲述生命的复杂与纠葛、交替与轮回,表现古文人那种高远、寂寥、散淡的情思;他在《梅杜萨之筏》里谈“挣扎”,用来拷问人性的欲望,劝诫迷途人早日回返;他在《创世纪》里谈“破坏”,试图用触目惊心的画面感,唤醒人们对灾难记忆的疼痛,然后反思与重生,呼唤秩序的重建......
郭振宇 寇莫大于阴阳 240x120x25cm 2018
这种能量也源自于郭振宇对国内外文学和哲学经典再深入、再抽象的解读。他读庄子,于是创作《寇莫大于阴阳》,用贪婪造成的破坏引出人心中的不平衡是造成伤害的根本原因;他读《山海经》,于是创作《大荒经之始布土》,从人类的生存角度出发,表现大海的吞噬、危险和无情;他读希腊文学经典,创作《俄狄浦斯之罚之1941.6.5重庆》,促使人类在命运的偶然与必然中反思......
郭振宇 天狗之二 120x175cm 2017
不难看出,郭振宇的创作中带有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一种废墟式的、沉重的、虚无的感官体验贯穿其中。他把时间塑造成宏大的、缥缈的空间,告诉你一切都是变量,不可追回;也在宇宙和个体生命间寻找关联,告诉你“至大无外,至小无内”。在悲观主义的表象之下,是他真正向好的热忱。“我们总是因为宏观而忽略微观,不去发现身边事物的变化;我们又常常微观而忽略宏观,不再抬头看看宇宙和星空”,郭振宇说道。为了更好地在作品中体现出原生的力量,足够撑起宏大的命题,材料的选取与运用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材料的人文属性、材质特征、物理性质等因素都要进行考量与实验论证。在郭振宇的创作中,观众常常会通过材料寻找到解读的密码:例如《天狗》系列中,带有强烈的工业文明信号的挖掘机直接“开上”画布,作为天狗的形象去吞噬没有光的月亮,反思生产力与环境承受力的的矛盾。
郭振宇 受想行识如是幻 240×120x9cm 2019
烈火“烹调”,灼灼燃烧,创作的过程就像是一场充满哲思与诗意的冒险。郭振宇在日记中写下:“最近创作的一系列作品《文明记忆》,都是在木料上做出雕刻,表现城市遗迹、文明的符号、手工痕迹,然后用高温琉璃覆盖。在这覆盖的一刹那,雕刻纹理全部剧烈烧灼,瞬间碳化。熔化的琉璃逐渐凝固,在凝固的过程中一切都安静下来,慢慢烟消云散,琉璃逐渐冷却透明,在冷却的过程中出现碎裂,像冰层一样出现冰纹,仿佛是冰河世纪下的世界。我醉心于这种结合的过程,木生火,剧烈的、强烈的爆发燃烧氧化过程。”
时间简史之五 综合材料120x175cm2017
在快节奏的时代中,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像是被加了快进键,我们拥抱科技、沉浸其中,思考变成了奢侈品。“原能·郭振宇”作品展就带着思考做出了一些实践性的回应。在展陈设置中,还会有更多令人意想不到的设计,将与作品一起,带领观众解锁一段沉浸式的体验。让观众不仅是观看者,更是场景的见证者,最终成为思想的传递者。
梅杜萨之筏之星际迷航 综合材料260x300cm2017
郭振宇《文明第五季》综合材料300x600cm2016-2018
郭振宇 梅杜萨之筏之星际迷航之二 综合材料 330x330x35cm 2018
以自然为师,向古典智慧取法
不管是这次的新作,还是之前的旧品,郭振宇身上有着浪漫主义的底色。他以自然为师,向古典智慧取法。
创作于2015年的《蒹葭》系列缘于《诗经》启发下的灵感,表达了他关于“知止”、“内求”与“回归”的体悟;《夕揽洲之宿莽》取名自《离骚》,意为“傍晚,我背着夕阳在洲畔采摘宿莽来润德润身”,观荣枯相生,观变化与永恒;“息壤”是传说中一种能够自生自张、永不损耗的土壤,作品《大荒经之息壤》从人类的生存角度出发,述说着农耕文明在人类心中烙下的对于土地的热爱和冀盼之情。
郭振宇,《蒹葭之七》,布面油彩,120×240×5cm,2015
非本次展品
在农村长大的郭振宇一直都记得,每年6月份,是麦子收获的时节,也是多雨的季节。童年时的他经常需要赶在下雨之前把麦子收割完成,来不及拉回去的麦子便会在地里垛在一起。若是赶上了下雨,他便会把麦子顺起来做成一个临时的小棚子,钻进去避雨。“雨点打在麦子上的声音,麦草的味道,我一直都记得,那是一种被保护的感觉,很温暖。每到丰收季节,我就会有一种麦子熟了、一片金黄的感觉,好像小时候的夜空,铺满透亮的星星。种子是地上的星球,它的膨胀、生长的规律是和宇宙息息相关的;而星球是天上的种子,它也在膨胀、在生长,这之间是有好多的内在意志、感应,只不过是形式不一样。”2017年创作的《麦地星空》便源自这份珍贵的记忆。郭振宇在自己的童年记忆与人类文明的童年记忆中找到了某种共振。
郭振宇,《麦地星空之三》,综合材料,175×120×10cm,2017
或许在郭振宇的身上有着一种古典式的文明的乡愁。但这种乡愁不是简单的恋旧,是古典文化的广袤与深邃、地域文化的滋养与浸润、个体生命体验的真诚与细腻所交融而成的一种人文主义精神。浪漫主义的气质并未湮没郭振宇现实主义的关怀。
郭振宇,《暮光之城之四》,布面丙烯,175×120×7cm,2017
非本次展品
批评家夏可君在郭振宇的抽象绘画中读出了一种悲观主义的文化诗学,“他要让每一种材质及其肌理都负载新的生命气息,把不同文化与思想都杂糅在自己的绘画中,让绘画具有一种厚重的历史感,让材料说话,让绘画以厚重的材质表达生命的激情,并且表现出那种断崖式的张力”。在郭振宇近年的画作中,既有如《角力之殇——2014年乌克兰独立广场》、《创世纪》、《俄狄浦斯之罚之1941.6.5 重庆》这类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灾难事件进行指涉与反思的作品,亦有如《暮光之城》、《时间简史》、《天狗》、《文明第五季》里抽象的哲学追问,思考科技、环境、进步主义、文明的变迁、人类未来向何处去等与我们的时代精神有着直接勾连的宏大议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杨松林表示,期望郭振宇通过这次展览走出他多年所投入心血的自己的艺术之路,把中国文化的智慧反映出来,深刻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
郭振宇 《平林漠之二》 布面油彩 120×160×5cm 2014
郭振宇 《中华根》 青麻 400×2000×150cm 1999-2003
总之,由身体出发,郭振宇追求着身-心、器-象的合一,实现了作品对一些宏大概念的承载。他拼尽全力,在作品中触及存在的根底。从根源处涌动的能量,既是个体的,也是全体的。二十年的沉淀,从“触目”到“原能”,郭振宇打开了身体与精神的能量场。交织在其人其画中的,是对自身生命的真诚,对地域文化发展的使命感、对艺术的一片丹心与对人类命运的深沉关怀。
关键字: 内容标签:“原能·郭振宇”艺术作品展,山东博物馆,生命能量,郭振宇,,作品,展览,山东省“原能·郭振宇”艺术作品展 山东博物馆 生命能量 郭振宇 作品 展览 山东省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