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祁海平
2019年11月20日下午,“道迹——祁海平艺术展”在北京锦都艺术中心开幕。策展人荣剑,学术主持王端廷,展览同期还举办了“祁海平艺术”的论坛,参与论坛讨论的批评家有:贾方舟、邓平祥、李旭、张晴、张子康、彭锋、高岭、徐虹、杨卫。展览由北京锦都艺术中心主办,天津海河人才赞助。
祁海平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获得启发,找到创作主题,建构自己的抽象世界,以“道”为本,黑白(阴阳)为相,以音乐节奏为韵,以行草书法的方式为语言,计白当黑,在点线交叉重叠中寻求虚实疏密变化。无论是混元一气的淋漓书写,或者是相反相成的黑白变化,他的抽象绘画从本质上还是表现一种生命的自由运动,以达到宇宙节奏和生命精神合一的境界。
祁海平的抽象绘画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涂抹式的块状抽象,另一类是书写式的线状抽象,这两种抽象方式一直同时存在、并行发展。这两类抽象除了绘制方法不同,在色彩的运用和搭配上完全一致。
展览 论坛现场图集
“道迹——祁海平艺术展”学术论坛
参与论坛的批评家、艺术家:
李旭先生 著名评论家、策展人,上海戏剧学院教授
张子康先生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
高岭先生 著名批评家、策展人、天津美术学院教授
杨卫先生 著名批评家、策展人
贾方舟先生 著名批评家
邓平祥先先生 著名批评家、艺术家
徐虹女士著名理论家
张国龙先生著名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祁海平教授
展览 论坛现场
据论坛主持人王端廷教授介绍:祁海平老师是我国抽象艺术界知名艺术家。祁海平先生也是我国抽象艺术界公开宣称希望从中国传统艺术里寻找抽象艺术元素的艺术家,这也是他这么多年探索的结晶和成果。像我国所有从学院派出来的艺术家一样,早期作品以具像表现性绘画为语言,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转向抽象绘画。他的作品是不断简化的过程,单色化倾向,每幅画基本有一种颜色,如果把白色的画布肌理作为颜色,基本是两种颜色,形式基本上以线为主。他的两种绘画结构:一个是块面结构,是他比较早的作品。二是书写结构。
各位参与讨论的批评家、艺术家观点:李旭不仅介绍了中国抽象艺术的背景,同时也介绍了祁海平个人抽象艺术的背景;贾方舟认为祁海平抽象绘画有两个构成要素:书法和音乐。并且他既保留了书法元素特点,同时有种油画品格;邓平祥挖掘出了祁海平抽象绘画的悲剧情怀和庄严气势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从具像转到抽象的态度。抽象绘画不是风格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人的修养问题,是一个人对艺术,对世界,对人生的理解的问题;徐虹认为祁海平的绘画是对生命和内在世界本质的揭示,透过现象看本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被认为是感性主义的,感性主义的反义词并不是理性主义,感性主义是思维的阶段,可以说是思维的低级阶段,理性主义是思维的高级阶段;同样作为艺术创作者张国龙认为祁海平的抽象作品的黑色运用的特殊性;郭雅希对祁海平艺术做了系统分析;高岭不同意祁海平的绘画是书写性绘画,而是传统当代转换的重要特点是体量块面;杨卫谈到了三个问题,一个是他不同意祁海平的抽象绘画是一种书写性的抽象绘画,第二,他谈到了抽象艺术的民族性和国际性之间的关系。第三,他谈到抽象艺术不能流于形式,要强调抽象艺术的内在精神。通过这个形式要体现出艺术家的精神深度;荣剑关注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重估,中国艺术的民族品格这样一些问题。
祁海平关于“道迹”的思考:
我这些年画画一直在寻找一个“本”,弄清楚这一点就找到了源头,一切由此来演变生发。
从哲学上看,这个“本”就是宇宙的本体精神“道”,道生阴阳,阴阳迹化而生万物,也就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原理。
客观世界是有形的,而精神世界是无形的,对于形而上之道的追求和感悟,是我关注的焦点,而所谓抽象或具象只是便于描述的风格划分。
道是有生命的,宇宙之气生生不息,其中有象,其中有物,老子称之为“恍惚”,其实就是在深邃的空间里涌动的无穷的生命意象。作品是一个灵魂之窗,是博大而幽微的玄妙之门,一种心象的隐喻。既有理性的思考,又包含了感性的生命精神的表达。
色彩有丰富之美,也有单纯之美,我喜欢单纯甚至单一的色彩。我认为单色胜于多色,因为它具有鲜明的特征,而且更具有象征意义。我学画从彩色开始,一直追求到色彩的终极-黑白,从视觉上看高度的鲜明单纯,实际上它更有哲学的意味,“一阴一阳之谓道”。黑白相混(阴阳相合)达到黑灰,“其上不皎,其下不昧”,因此是最接近“道”的终极状态-无色。我的色谱是这样的序列:黑灰-黑白-单色系-多彩世界,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
太朴鸿蒙,出现了“一画”,就是绘画最初的元素“迹”。由迹生形、生象、生画、生字。
从表现形态来看,也是从混沌产生一画之迹,进而演变为符号,乃至万物的客观形态…。
了悟绘画之本质,便可打破一切束缚,由此建立任何形式的绘画。可单纯可丰富,既可抽象也可具象……
汉字和绘画同生于迹,古人所谓的“书画同源”, 我以为不只是用书写的方式画画,其实象形文字也是一种绘画符号,可以说一个汉字或者一组汉字的空间疏密的构成就是一幅画。
书法是我的绘画的一个丰富的资源,它常常给我运笔用线造型和布局的灵感。书为心画,书法也是心性之迹,即有生命的书写。我一直用书法的方式来画画,分黑布白,阴阳互换,编织点线的视觉交响和精神图像。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持守混元一气之道,而神游于物之初,融天地之氤氲,状万物之纹理,非字非物,无始无终,纵横涂抹,元气淋漓,在时间和空间中穿越往来,以达到人画合一,道迹合一,宇宙节律和生命精神的合一。
作品赏析
《混元No.1》300x240cm布面丙烯2019
《混元No.2》300x240cm布面丙烯2019
《混元No.3》300x240cm布面丙烯2019
《混元》系列是最近开始画的,但是它可以说是我对本源思考的结果,是我的其它系列作品的出发点,也是产生其它作品的根本。
混元意味着原初,根本,本源,道。
黑灰色调,其状混沌一体,无边无际,不皎不昧,惟恍惟惚,但是其中有物、有象,涌动着生生不息的无穷的生命气息。巨大的笔触浑厚交叠,犹如龙行天下,自由翻滚,拖泥带水,酣畅淋漓。
《迹No.1》240X200cm布面丙烯2019
《迹No.2》240X200cm布面丙烯2019
《化》150X100cm布面丙烯2018
《迹》与《化》这是由混元派生出来的系列,这组画用了黑白版画似的极端对比,采取书写和泼洒结合的方式,落花飞雪,声如急雨,阴阳交替转换,黑白相互覆盖,不断的破坏再建立,在非常自然的状态下对比融合,直到形成所需要的图式。
《青花魂2018.No3》200X190cm 布面丙烯
《青花魂2019.No.5》120X100cm 布面丙烯
《青花魂》系列每一种颜色都有它的灵魂和象征性,我更愿意根据内心的感悟来选择颜色。当我对某个单色进行重复使用并使之达到最大限度的丰富变化时,便会沉浸在它的氛围中,对它的精神属性和微妙的质感温度有了更为透彻的了悟,乃至“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这大概是我长期喜欢运用单一色调的原因吧。
开始选择蓝色是喜欢青花色彩的原因,使这种颜色多了一层中国文化的寓意。1998年画了一组以青花瓷为意象的《诗词》系列。后来再次使用蓝色时,已经不再局限于青花的淡雅,浓郁的群青蓝常常让我体会到更为深邃的精神情感,而且泼洒和书写性形成更为自由交错的空间。
《黑色主题No.35》 300×200cm布面油画2003
《黑色主题No.35》这是早期从音乐主题转入抽象的作品,当时还保留了传统油画的厚重和肌理效果。黑色旋律像大型交响乐队一样展开,其间丰富的黑白语言如同各种声部的乐音交织,形成斑斓壮阔的视觉交响。
《光线·书法涂鸦No.3》200X100cm布面丙烯2017
《光线·书法涂鸦No.4》200X100cm布面丙烯2017
《光线·书法涂鸦No.5》200X100cm布面丙烯2018
《光线·书法涂鸦》也许是原来画过音乐题材的原因,我对金属的高光很感兴趣。这组画我想像传统油画一样,用暗背景衬托亮主体的方式来画。在交错的行草线条中偶尔出现文字符号,但是没有任何连贯的内容意义。我在随意泼洒缭绕亮色的线条上进行理性的加工,渲染出虚化的光晕,像维米尔一样画出每一条点线的高光,如同夜晚的霓虹灯的光芒。自己称之为现代的图式,古典的手法。
道迹——祁海平艺术展
参展艺术家:祁海平
主办机构/赞助方:北京锦都艺术中心/天津海河人才
策 展 人:荣剑
学术主持:王端廷
学术批评:贾方舟、邓平祥、李旭、张晴、张子康、彭锋、高岭、徐虹、杨卫
展览时间:2019年11月20日——2019年12月19日(周一~周五10:30—17:00)
开幕活动:2019年11月23日(周六)
学术研讨会:14:00~16:30
开幕式:16:30~17:00
展览地点:北京锦都艺术中心展厅
展览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北路9号恒通国际创新园C9号楼蓝色光标公司北门
关键字: 内容标签:北京锦都艺术中心,抽象,祁海平,,丙烯,批评家,艺术家北京锦都艺术中心 抽象 祁海平 丙烯 批评家 艺术家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