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赵冷月:三次“逃离”和晚年变法的书法先锋派_赵冷月--碑帖-变法-逃离

编辑:王璐 来源:雅昌网
 
赵冷月赵冷月被称为“20世纪海上最后一位书法大家”,特别是其晚年变法后的作品,达到了海派书法史上的另

pQzNcvD4EsFCeQYrvoADFsddpdVIpFinLId3NS4x.jpg

赵冷月

赵冷月被称为“20世纪海上最后一位书法大家”,特别是其晚年变法后的作品,达到了海派书法史上的另一个高度,影响延续至今。

可惜,这批作品在萌芽期受到了太多质疑,尤其是60余岁时参加的一次研讨会,对他晚年书法产生了极大影响。

当时赵冷月喜欢汉魏碑刻,与上海书风偏好的帖学一路相反。研讨会上,赵冷月提出米芾的缺陷时,引得大批与会人员的质疑。他并未反驳,而是回到家后将研讨会录音带反复听了上百遍,从反馈中悟得的体会,让他对未知方向兴奋,此后也更纯粹地专注写字。

zELNXK9X923SFEjb98SirVOajeWyHINa4Y0hIKfo.png

E2MeD6ahHW0vFH4L6iq5spKItimAgoD5VOJOdWAf.png

江苏省美术馆“赵冷月书法精品展”现场

赵冷月形容自己晚年变法像登山,越往上空气越稀薄,每向前一小步都步履艰难,于是他写道“一往无前,莫如八十九十”。

即使生前举办过5次个展,但这些晚年变法作品却从未集中展示,也很少流传在外。原因是那次研讨会之后,赵冷月不再将这批实验性作品拿出来与人欣赏。

在人生最后几年,80余岁的赵冷月迫切想去北京办展,期望在碑学氛围浓厚的环境中切磋交流,渴望得到理解和肯定。那时每次见到书法家沃兴华,赵冷月都与他谈起该怎么活动,怎么布展,怎么再创作一批更新更好的作品。

可惜,这些计划并为成型。

2uyqQaIFtHIw2iqZWgk2wSxWX1xQ4Lxf8hdLMGWV.jpg

江苏省美术馆“赵冷月书法精品展”

家属为了完成赵冷月遗愿,其子赵培林在2015年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海上明月”赵冷月百年诞辰书法展中,呈现了一批几乎未曾露面过的晚年书法。时隔4年之后的2019年9月11日,江苏省美术馆举办的“赵冷月书法精品展”再次集中展示其晚年充分发挥自己艺术个性的代表性作品。

j5DrtjrkCnHkD2nBx5rPF898M0bQYUm9zY27Zo21.png

开幕式现场

从晚年变法至今被广泛认可,时间跨度达30余年。而举办展览的目的,就是通过以赵冷月的个案分析和解剖,不仅让其书法被大众所理解,更要传达当下对不同书法语言表达的宽容和往前的动力,这对中国当代艺术、中国文化起到推进作用。

【艺术上的三次逃离:首次“逃离”馆阁体】

赵冷月,浙江嘉兴人,原名良如,后改为亮,又因为明月俗称月亮,取名冷月。23岁投于徐墨农门下,受学五年。

其祖父为晚清举人,受到家族熏陶,5岁便开始学写字。年幼的赵冷月,会趁父亲不在自家礼品店时,爬上凳子帮客人写招牌。来人看完之后没有任何异议拿去制作,并夸赵冷月的字比其父亲写得好。为此,赵冷月还自豪了一阵。

MvxmT7NKKsRl1M0DsCkCiLLJEzxtBEsSSl5WfUtL.jpg

赵冷月

所有认识赵冷月的人,在口头或书面上几乎都曾提到,他手不离笔,在用一生诠释写字这件事。如此执着的他,艺术和做人风格完全相反。生活中温文尔雅、不爱计较,但只要关乎书法,赵冷月便出现了另一个极端,写字大胆,评论直爽。

在赵培林的记忆中,父亲80岁时手拿茶杯会抖,但写字时却依旧高执笔挥毫,经常上午练字,下午站着创作。即使到了晚年,赵冷月也只会用毛笔写信。也许是常年练字,赵冷月身体很好,连腰椎病都不曾有。

除了书法,赵冷月的一生从来没有接触过其他第二职业。家属在为其更衣整理遗容时,将其手指并拢。然而第二天去看,他的右手却弯曲着,五指攒簇,成握笔状。由此沃兴华形容,他这一生就是为书法而生的人。

5C3CxXGPuQ7ND5ROVgIcM1vEFjR3mYXxeVbccn4u.jpg

赵冷月 书法 178×97×1 水墨纸本 镜心

赵冷月悟性极高,十几岁时的他知道日常书写的工整字,只是因科举制度而形的馆阁体,严格意义上并不属于书法时,他开始了第一次“逃离”。课余时期,赵冷月临习唐人楷书碑帖,喜好苏轼、米芾书法。20岁时便开始成立“冷月书法学堂”,设帐授徒。

赵冷月曾自说,自己在书法上有3次“逃离”,年轻时逃离馆阁体;青年时逃离米字;而他的第三次逃离,却是将学习了半辈子颜真卿的“颜”甩掉。他将“活到老,学到老,学到老,学不了”作为口头禅,最担心的是书法“结壳”,不可能再突破。

cPn1oPactBXEOyJgA17o0UraHwnidV7BtPHSgha4.jpg

赵冷月 书法 103×33×1 水墨纸本 镜心

【第二次“逃离”:脱离“米”字】

在2015年赵冷月的个展中,曾亮相一件36岁时的书法,有明显的“米”字风格。 这时期,赵冷月逐渐收藏起了一些碑帖,如金农、汉隶、北碑、唐碑拓本等,慢慢养成读碑的喜好。

当赵冷月开始意识到作品中的“米”气时,为了脱离“习气”,便开始了他书法上的第二次“逃离”。而这次逃离也比较彻底,从他晚年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基本上没有了“米芾”的影子。

创作这件作品时,赵冷月应好友吴怡宗等人邀请刚移居上海不久,而谋生方式依旧是以写字为主。

bBN6XAyUfyEOngVSXDTGFuiWYPtjPaSNXn4QXdYH.jpg

赵冷月 行书 115×28×1 水墨纸本 镜心

书法能迅速受到欢迎,起因是一位同行的老先生。在赵冷月福州路居所的弄堂里,有一位老先生从事写字生意,例如相片下方的小字,印刷时需要的字体等等。但老先生在50余岁时突然去世,留下妇人和两个小孩。后来老先生家属找到赵冷月,有意将写字生意全部交由他,但是收入平摊至家中小孩毕业。

赵冷月答应了这个口头协议,一直到几年后老先生家小孩找到工作,老妇人便主动向赵冷月说明,让其独自经营。

随后赵冷月搬到福州路靠门面的地方,还请来沈尹默帮其写了“赵冷月书法馆”的招牌。赵培林还记得,小时候家中人来人往,找父亲写字的人多至将楼板都踩穿了。据透露,当时赵冷月一个月的收入,可以养活10个人。

FfbsY8VY1XTbwk44NUs9utvBKZA9ziWPDxPiEqjo.jpg

赵冷月书法

而他也经常伴随父亲去朵云轩、古籍书店、文物商店里看贴,遇到价格合适的,赵冷月便会凑资购买。因此家中碑帖塞满了书柜,甚至多到放置在床底。其中有现在看来都是国宝级碑帖的颜真卿《麻姑仙坛记》和柳公权《玄秘塔碑》拓本等。

到了文革时期,教徒、写字生意关闭后,赵冷月进入了上海市广告装潢公司,虽然也是写字,但收入不如从前。即使如此,当时用700元巨资购入了宋拓本《九成宫醴泉铭》,是赵冷月最开心的事。

ukycA3dD2k1KajQvyHcly9r2odT9BLGZFeyq8mLI.jpg

赵冷月书法

在文革期间,工作之余,赵冷月唯一的消遣就是练字,保持不间断的读碑抄贴,从晋、唐、宋人帖学到汉魏六朝碑学无不精研,并开始大量创作将晋、唐、宋人贴与北碑融为一体的书法。不过迫于生计,赵冷月后来又将大部分碑帖卖给了朵云轩,其中包括宋人马麟题拔的册页四帧。

到60年代初期,上海书法篆刻研究会(上海书法家协会前身)成立时,沈尹默担任会长,而赵冷月是创始会员之一。当时他与书法家交往密切,包括沈尹默、马公愚、潘伯鹰,后来也认识了胡问遂、任政、单孝天等人,常一起互赠作品,阔谈书法艺术。

【第三次“逃离”:脱离“颜真卿”】

pEt912QZKXc3AJ6LTit9Qlk708ol01gXxYNY8O2q.JPG

漫不经心 35.5X66 水墨纸本 镜心

赵冷月从30岁开始学颜真卿,一直延续到60岁,期间他常临颜真卿《争座位》、《祭侄稿》拓本,但这也是他第三次“逃离”的主要对象。

与第二次逃离不同,在他晚年的作品里还是能看到“颜真卿”的影子。

s8KRQiPckKbFjwtdtGqRUYrJ0nr0sBf6AXZkDovy.jpg

赵冷月其子赵培林

赵冷月除了来不及去北京举办展览外,出版榜书集也是他未完成的事情。

60岁从装潢公司退休后,赵冷月将所有精力全部放在写字上。在当时以内容完整为主导的书法环境, 赵冷月非常超前的开始书写榜书,强调起笔和收笔裹束。当时为写好“一”字,他耗费了小半年和两千张纸。而写“一”其实很难,从起笔、行笔、收笔,都富有哲学和美学意味。

赵培林记得,当时家中最多的是各种尺寸的上好宣纸、笔、碑帖和砚台,为赵冷月的榜书提供了物质条件。

Rj8Ea0oDeXUvL8HLLONSLQwXCPZl8srTqOeYROEO.jpg

赵冷月书法

有人曾认为,赵冷月的榜书受到了井上有一的影响,其并不是。

赵冷月生平曾提到过一些喜欢的日本书法家,如手岛右卿、空海、良宽、小坂奇石等。而最初创作榜书的想法,是因为看到了日本书法家丰道春海在北京故宫前写榜书的视频。当时赵冷月赵冷直抒己见,认为榜书并不是将小字放大。

gdc4vHMYjpSDPyPwvGB0FmjidQ2cZHunEtYKzEVl.JPG

赵冷月 书法 131.5X67 1 水墨纸本 立轴

他的榜书不固步自封,造意识特别强,如1984年创作的《凝露》,具有中国人审美意趣的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画面中注重对比关系,强调视觉效果,追求形式构成,对活跃于当今书坛的一部分创新书家影响很大。另外他的墨法韵味也具有中国人的色彩观念,既温润又含蓄,百看不厌。

赵冷月书写的文字内容高雅,文学性很强,也说明其修养非常全面。所以,在周玉峰看来, 收藏决定了审美,也证明了赵老的深厚学养。而这样具备全面学识的赵老,只有不断变法,才能满足他内心对艺术的高标准追求。

因此晚年变法,对赵冷月说来,随着年龄和内心世界的丰富递进,变法只是循序渐进自然而然发生的事情。在赵冷月的书法中,万物都是辩证的,而这种“觉醒”贯穿了他晚年的整个20年。

【75岁之后20余年,晚年风格大变的误解】

N1hKDxoodL8tNmOS7yU3WN0PVRwQqiTP72GyWJmD.jpg

赵冷月 书法 245×122×1 水墨纸本 镜心

晚年时,赵冷月在朵云轩寄售了几件变法后狂放风格的作品,被退货,理由是字太怪。以至于后来,市面上常见的赵冷月书法多为中规中矩风格。

赵培林曾问父亲,如何形容自己晚年的书法?

赵冷月回答:松绑。

在晚年变法中,赵冷月从技近乎于道,把技法包袱放下,坚持碑帖融合,从不会写到会写,从会写到不会写,从不自由达到自由的松绑过程,但是这样超前的变法也往往伴随一些误解。

Rj8Ea0oDeXUvL8HLLONSLQwXCPZl8srTqOeYROEO.jpg

赵冷月书法

误解一:晚年是风格大变?

有很多人提到赵冷月晚年的书法,会认为其是风格大变。其实并非如此。

根据上方提到的3次“逃离”,可以说明赵冷月每个时期都在打破自己,不断提升审美趣味,所以他不断寻觅最佳切合点,表达自己的审美趣味和独特的个性化,因此变是他艺术发展的唯一出路。

他将以往所学全部反刍出来,去其糟粕,存其精华,又借鉴西方现代美术观念,强调笔墨对比,构成关系,才形成了个性鲜明的“赵家体”。

而周玉峰看来,晚年赵冷月将一生所学通过变法而迸发出来,是为达到内心的平衡和审美理想,“因此晚年赵冷月的美学趣味、结构、章法都凸显了他的独特面貌。他对传统经典学得非常透彻而又不满足,创作从某种角度上是划时代的学习典范。”

5C3CxXGPuQ7ND5ROVgIcM1vEFjR3mYXxeVbccn4u.jpg

赵冷月书法

误解二:晚年放弃了帖学?

在诸多评论中也有提到,赵冷月晚年从碑弃帖。但其实在20世纪,碑帖结合已成为中国书法的主流,沈曾植、于右任、徐生翁、谢无量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书家。沃兴华认为,赵冷月是承续了这种书风,在传统的碑版法帖中注入了改革开放时代精神,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面貌。

因此,虽然赵冷月晚年大量写汉魏六朝碑学,其实一直主张碑帖一体,创出了自己去媚、去俗、去巧的个性化书法语言。

ZOeWcylcIAHikL398Fl8tCOh9n1nXmEbs17a2Flt.jpg

赵冷月书法

改革开放后,在家庭经济条件允许下,赵冷月又大量收集碑帖,堆满了书房。平时练字,便随意拿起触手可及的一本。其中长临的既有苏轼的《黄州寒食帖》,也有颜真卿的拓本。所以说,“父亲的习字和书法创作,一直是碑帖融合”,赵培林表示。

常年写字的习惯,让赵冷月的榜书、草、楷、隶、篆、魏碑等均达到了高水准。

cYLE0NpwAWv5CD4ykG1B4FzlJbEtkGZskPJCJlTG.png

赵冷月书法

误解三:丑书的鼻祖?

赵冷月虽然在书法创新上大胆突破,但在遵循法度上可谓是“老实人”。

同样习字的赵培林,以旁观者的角度,亲历了父亲晚年的变法过程。在他心中,父亲的书法极为遵守法度,“他始终说用笔千古不易,不能违背我们传统书法的法度,非常反感完全背离传统笔墨法度的所谓创新。”

他追求书法“清”的基础上进而“奇、古、怪”,再如何变,始终都保持一种文静的“清”气。

为了去除因习书过于熟练而产生的“俗”,他从上古三代钟鼎及碑版文字中吸取营养,宁拙毋巧。因此他笔下重、拙、大的书风,与当时上海偏于流畅秀丽的书风截然不同,而衍生出不同的评论。

CMPqCzs2iY2wxHTljQtWJVQwN3OS6B5kSSfi2QIr.jpeg

江苏省美术馆“赵冷月书法精品展”捐赠现场

1999年1月,赵冷月身前最后一次书法展览上将大部分作品捐献给了上海市红十字会。而赵冷月逝世后,赵培林等家属成立了“赵冷月基金会”,通过不同公益形式,向其家乡或公立机构捐赠作品。“我父亲生前便热衷于公益事业,因此我们成立基金会也期望能以此培养书法人才以及担负起普及书法的责任。通过对赵老艺术成就的研究梳理、总结,来推动今后书法创作和书法教育、深化书法文化。”

cYlAXR9sY3nt2WYW7G1ieynpQyC7tYjU0DBKIMHj.jpg

赵冷月

那么如今百花齐放的艺术生态下,赵冷月的书法是否已被接受?

周玉峰认为,要被大众接受认可可能还需一些时日,“但打动人心的艺术作品本身,与不断提高地社会审美,会让这一阶段加速到来。”


关键字: 内容标签:书法,赵冷月,,碑帖,变法,逃离书法 赵冷月 碑帖 变法 逃离
下一篇:冯雪+吴洪亮:策展要下得厨房__才能上得厅堂_吴洪亮-策展人-青年策展人-齐白石--中国-多维-研究||上一篇:“如何度过我的大学”___来自硬核学长们的葵花宝典_硬核学长--的人-学习-作品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