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曾说“展现一个国家的最好方式莫过于对比其自身的变化以及把握其发展脉络”,这句话,非常适合对于中国有着深厚感情的马克•吕布。
作为著名的马格南图片社里最负盛名的摄影师之一,马克•吕布是上世纪50年代首位获准进入中国拍摄的西方摄影师。从1957年起他多次访问中国,先后有22次,累计拍摄时长大于10年。这位“摄影界最懂中国的法国人”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情感,并留下很多经典照片。作为历史的见证,他的镜头下展示了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和飞速的发展。他生前也说过,每次来中国,都能够获得新的感受,自称徘徊在北京王府井大街的次数比在巴黎香榭丽舍大道还要多。
展览现场
2019年9月7日,“马克•吕布镜头中的中国”巡展继昆明、深圳后来到了最后一站成都,在成都当代影像馆与观众见面,并将持续至11月28日。
该展览系马克•吕布去世后首次在中国举办巡回展览,成都站由策展人洛林•都兰(Lorène Durret)精心策划,法国驻成都总领事馆、成都当代影像馆、马克•吕布的朋友们协会共同主办,展出36幅马克•吕布在中国拍摄的摄影作品。
“摄影的目的不是展示我们想要的生活,而是展示生活本身”,透过这些珍贵的照片,让西方人更加了解这个古老神秘而又日新月异的国度。同时这也让他成为了公认的以纪实摄影视角拍摄中国的“教父”级人物。
展览以时间为线索,将马克•吕布镜头中的中国铺陈开来。观众可以看到1957年初到中国来的异国摄影师目光之下的场景,60年代对于农民,工人和学生的关注,黄山之行对于马克•吕布创作的影响以及此后对民众日常和城市发展,现代都市的捕捉。对于中国半个世纪的拍摄中,他的作品风格也在演变。从最初的传统纪实摄影到更加诗意的表达,有着中国文化和东方文明的浸润。
成都当代影像馆馆长让-吕克•蒙特罗索导览展览
【直播回看】“马克•吕布镜头中的中国”馆长导览
本次展览的执行策展人、成都当代影像馆馆长让-吕克•蒙特罗索(Jean-Luc Monterosso)导览作品时表示,中国一直都是马克•吕布的挚爱,这份情感强烈、深远且笃定。
展厅一角
“他第一次游历中国是在1957年,自此以后的50年间,他从未停止探访中国的脚步。他喜欢边走边观察并拍摄城市里、田地上、河流间、工厂里的中国人,同时还会像中国古人一样描摹绘画黄山山脉。因为他深信,积极主动的观察以及不带偏见的好奇心是认知这个处于巨变中的千年古国的唯一方法。”
白雪覆盖下的紫禁城,1957年摄于北京 白雪 © Marc Riboud / Fonds Marc Riboud au MNAAG
《王府井的行人》 1957年摄于北京
《古董店的橱窗》 1957年摄于北京
北京大学周六夜舞会,1957年摄于北京 © Marc Riboud / Fonds Marc Riboud au MNAAG
1957年,在旅居印度一年后,马克•吕布终于获得去往中国的签证,到达广州。在中国的三个多月的时间里,他探访了北京、上海、一些工业城市:鞍山和武汉,以及一些南北方的乡村。
这张照片是这张照片为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的缩影。缝补过的帆,竹子编织成的船身。这些船是如何漂起来的呢?然后又是怎么保持平衡的?米肖对这些擅于保持平衡的技艺人进行了如此描述:“船一头是烧开了的大锅或是正在冒着热气的炉子,另一头是箱子和盘,还有一个昏昏欲睡的孩子。” 1957年摄于长江边。 © Marc Riboud / Fonds Marc Riboud au MNAAG
用于购物的闲暇时光:离开了随行使者,我独自一人探访了琉璃厂,这是一条古董街。照片中,有了两个少先队员正注视着我。这些窗户将这条街切割成了几幅画。对面左侧的店铺门前贴着布告,上面写道:“收购钻石、珠宝、玉石、瓷器......”1965年,北京人的生活并不富裕,他们往往通过变卖家中珠宝来换取一些钱财,因此很少见人佩戴。 1965年摄于北京 © Marc Riboud / Fonds Marc Riboud au MNAAG
由于当时的中国还处于“封锁”状态,他再一次来到中国已是1965年,再之后是1971年。从1979年开始,马克•吕布心系中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几乎每年都会前往。
马克•吕布镜头下的黄山
马克•吕布的朋友画家赵无极曾说:如果你不登黄山,那你就不了解中国绘画。1983年,他第一次游览黄山,惊叹于黄山如画般的美景,此后黄山又成了他频繁光顾之地。几年后黄山之行也促使了他经典摄影集的诞生。马克•吕布曾形容黄山就是风、云雾和交织的一些梦,那么我们甚至可以形容马克•吕布的照片也是如此:它们只是纸、银盐和一些梦想。(让-吕克•蒙特罗索语)
马克•吕布镜头下的中国普通民众
在将近50年里,他喜欢边走边观察并拍摄城市里、田地上、河流间、工厂里的中国人,同时还会像中国古人一样描摹绘画黄山山脉。因为他深信,积极主动的观察以及不带偏见的好奇心是认知这个处于巨变中的千年古国的唯一方法。
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不断吸引着马克•吕布
南京路,这个商场每天营业,无论是周日还是到深夜都是人潮汹涌。 1993年摄于上海 © Marc Riboud / Fonds Marc Riboud au MNAAG
“这个眼神想表达什么?它想卖什么?这张广告图片无处不在让人难以忘怀,是这座城市强大的经济动力。” 摄于2002年。 © Marc Riboud / Fonds Marc Riboud au MNAAG
他的摄影作品将毛泽东时代的中国表现为后来令世人震惊的经济炸弹的起点,这一点只需看看与历史动荡作斗争的中国人便可论证。他钦慕热爱中国,是因为它丰富灿烂的文化以及人民的活力,让我们来看一看他眼中中国的姿态、中国人的面孔和中国的风情。
2010年,87岁高龄的马克•吕布在上海短期逗留,这是他最后一次来到中国。他以一个旁观者和陌生人的身份,为巨变中的中国留下众多珍贵视觉档案。并且以《中国三面红旗》《中国印象》《中国:旅行瞬间》等摄影集奠定了他在中国乃至世界摄影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这次展出的关于中国的摄影作品,充分代表了马克•吕布的摄影美学——日常生活、见微知著、不喜不悲、张弛有力、直觉而富于诗意。
开幕式现场
下午3点,“马克•吕布镜头中的中国”展览开幕式正式开启。法国驻成都总领事白屿淞(Bruno Bisson)先生、法国驻成都总领事馆文化专员白洛华(Flora Boillot)女士、成都当代影像馆馆长让-吕克•蒙特罗索(Jean-Luc Monterosso )先生、成都当代影像馆创始人钟维兴先生等、以及各艺术机构代表、本地艺术家和合作媒体近百余位嘉宾莅临开幕现场。
开幕式现场,法国驻成都总领事白屿淞(Bruno Bisson)先生致辞
成都当代影像馆创始人钟维兴先生先生致辞
执行策展人、成都当代影像馆馆长让-吕克•蒙特罗索(Jean-Luc Monterosso )先生介绍“马克•吕布镜头中的中国”展览内容
马克•吕布的夫人凯瑟琳•吕布写道,中国一直都是马克•吕布的挚爱,这份情感强烈、深远且笃定。“他第一次游历中国是在1957年,自此以后,他从未停止探访中国的脚步。其摄影作品的造型美和严谨的构图抹去了一些无用的细节,并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复杂的、摩登的、同时又古老的中国,一个马克•吕布用心勾画出的中国。”
中国一直都是马克•吕布的挚爱,在这里马克•吕布完成了他摄影生涯中部分最经典的作品。他的摄影作品展示出对中国的爱,记录了这个千年古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并成为历史的见证。
马克•吕布(图片来源于网络)
【马克•吕布】
马克•吕布,1923年出生于里昂附近的小城,圣热尼拉瓦勒。在他14岁时,他的父亲给了他一台袖珍式柯达相机,在193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上,他用这台相机拍摄了人生中第一本影集。1944年,马克吕布参与了韦科尔战争。从1945年到1948年,他在里昂中央理工大学攻读工程师学位,毕业后在工厂从事相关工作。随后,他决定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摄影事业。
1953年,他在埃菲尔铁塔上拍摄了一位画家,这张照片随即刊登在《生活》杂志上成为他的处女作。随后,受前辈亨利•卡蒂尔-布列松和罗伯特•卡帕的邀请,马克•吕布加入到马格南图片社。
1955年,马克•吕布穿越中东和阿富汗前往印度,并在那里停留了一年。1957年他辗转来到中国开启第一段旅居生活。随后在日本结束了此次远东之旅,并在这里创作了他第一部作品《日本妇女》。
1960年,在苏联旅居三个月后,他游遍了阿尔及利亚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区。1965年,他回到中国并在此游历数月,回到法国后出版了《中国的三面旗帜》,由韩素音代序。1968到1969年期间,他前往越南南部以及北部进行实地报道,当时,他是少有的能进入越南北部的摄影师之一。
在20世纪80到90年代,他又回到了东部和远东地区,促使他前来的原因并不在于这个地区的历史或者当地的政坛新闻,更多的在于他对艺术的热爱。自1981年以后,他再次回到吴哥,并在1983年探访了黄山。同时,他没有忘记中国的大城市,以至于他每年都会回到这里,捕捉这个与其结缘30年的国家所产生的快速巨变。2011年,马克•吕布将其很大一部分作品捐赠给法国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马克•吕布的摄影作品被授予最高荣誉,并在巴黎、纽约、上海、东京等城市的博物馆和画廊进行展出。
2016年8月,93岁的马克•吕布在巴黎因病与世长辞。今年,马克•吕布的朋友们协会宣布他的核心作品原件将移交到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Musée national des arts asiatiques - Guimet)馆藏部保管。
关键字: 内容标签:成都当代影像馆,摄影,马克•吕布,马克•吕布镜头中的中国,,成都,黄山,罗索成都当代影像馆 摄影 马克•吕布 马克•吕布镜头中的中国 成都 黄山 罗索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