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一个月的“再造的表达”多媒体艺术展在成都市青羊区下同仁路80号成都市美术馆落下帷幕。
本次展览作为成都画院首次以多媒体作为媒介进行讨论的首场艺术展,由孙晓伟担任策展人,集结了陈胄、韩易非、胡顺香、李俊、吕小帅、马赛、宁佳伟、吴芸芸、余果、翟一涛、郑菁、郑轶这12位艺术家的近30件影像、装置、摄影等作品。作为成都画院对多媒体艺术展迈出探索的一步,策展人试图寻找一种“观看”的方式。
在展览中,可以看到以个体身份介入到创作现场的艺术作品,也有通过独特的个体感知与外部世界进行沟通,以个体本身作为表达窗口的创作,还以特别项目的形式通过AR、VR等技术形式呈现艺术与大众的关系,以通俗性、日常性的方式让公众介入到展览文本中,延伸展览的空间维度。在孙晓伟看来,可以把新媒体艺术看成是“观看”方式的“折叠”。以新兴媒介为载体,更为立体复杂的呈现艺术的可能性。因其跨媒介与超越文本的属性,观者可以更加直观的与创作者建立感官的沟通。也因时代的发展,价值探索方式的多样性趋势,当我们身处文化语境中,“观看”方式的转变,或许会为艺术本身带来新的方向。
对于成都画院举办首场以多媒体为主题的展览,成都画院艺术顾问、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委员、四川美协副主席、四川雕塑学会会长邓乐表示,确实有一点出乎意料。“让我感受到成都画院不仅是对传统艺术在进行研究,而且注重当代的展览和学术研讨。成都画院有着良好的传承,从何多苓那一辈到李青稞这一代,看到更多的年轻人逐渐进入到学术平台中。策展人用敏锐的眼光选择了一批年轻艺术家参展,他们站在今天对时代进行思考和表达,这种‘发声’是必要的。”
对此,成都画院书记、副院长何红英表示,一直以来成都画院都是持鼓励、包容优秀艺术形式共同成长的态度,在画院以往的展览中也有部分多媒体艺术形式的作品。
“或许谈到体制内的机构,大家都认为是保守的,对此我持有不同的意见。汪建伟是中国第一批做多媒体艺术的艺术家,后面的新生代陈秋林也是新媒体艺术家,这些具有国内、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都曾是成都画院的专职画家。传统和当代从来不是割裂的,在一个有着深厚传统底蕴的画院,一直有着不同艺术形态的存在,与画院领导和学术委员会的支持分不开,更与画院对艺术开放包容的态度分不开。”何红英继续谈到,不仅是成都画院,更早中国美术馆就连续举办过大型国际新媒体艺术展。只要是好的艺术作品和好的艺术家,都会得到观众和社会的肯定。
“这次参展的艺术家基本都是专业艺术院校毕业的学生或老师,在艺术的道路上有着自己的思考和探索。翟一涛的作品延续了‘艺术考古’系列的创作,把传统和当代的转化内化在作品当中,吕小帅的作品也获得了央美教授、中国美协综合材料艺委会副主任胡明哲老师的肯定,还有郑轶老师的互动性的作品,陈胄老师的影像与装置结合的作品,都带有个人独特的语言。”何红英认为,多媒体艺术无疑是时代的产物,互动性强,也有观众缘。成都画院兼具成都市美术馆的公益职责,在经费和场地都有所局限之下,画院还是希望将每一场展览做好,给观众带来更多的视觉感受力。
多媒体作品与展览空间的共生关系
对于多媒体作品与展览空间的共生关系,艺术批评家、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永强表示在成都画院这样一座悠久历史的建筑当中,展示多媒体形式的作品,并没有觉得不和谐。对空间本身提出的问题,并通过艺术作品的布衬实现了虚拟性的效果,使之与以往的成都画院有了不同的感受。
“在实际的空间中观看虚拟作品,具有反差性。一方面是虚拟空间和时间与现实空间的矛盾关系,包括视觉对抗,身体经验的体验,跟文字语言之间的关系。郑轶的作品分别从符号学、图像学、生态美学、空间重构等几个方面进行艺术创作,提出问题并试图通过这些方式进行解答。”吴永强认为,当艺术不能用自身来辩护时,就应当把它交给语言、理论和哲学。在不断被讨论和言说的辩证关系中,当代艺术才能找到它的位置。
策展人、麓山美术馆艺术总监田萌表示,在传统的空间里呈现新媒体展令人意外的同时,也可以看到展览的另一条线索,即“当代性”的问题。“所谓‘当代’并不是对社会现象的简单再现,应该是跟时代有距离的,这样艺术家的当代性才有可能体现出来。这次展览很多作品都是跟当代有关的,有关注个体经验和今天中国问题现场的讨论,有关注城市化过程当中的社会变迁等问题的,还有关注个体生存状态的,譬如宁佳伟的作品《惊蛰》。这些都切入了今天最为敏感,带有争议性的问题。”
宁佳伟 《惊蛰》 11分55秒(影像版)
“麓山美术馆的整体空间是现代化的,美术馆也举办了很多传统类型的展览。而麓山并不是一个走传统路子的美术馆,因此,一座美术馆在未来的可挖掘和可塑性,是多种可能的。”对于展览主题中的“再造”,田萌认为这是二次转换的问题。“如何通过作品拉开跟时代之间的距离,透过艺术家的视角,能够跟观者的视角保持一定的距离,让我们既在时代当中,又在时代之外,也是展览里面很重要的线索。”
多媒体艺术创造性的价值转换
多媒体早已不是新的名词,十几年前就开始被提及。尤其是国外的大型展览,这种媒介已经是非常成熟的艺术表达方式。”谈及艺术家们的创作,邓乐认为,“翟一涛的作品《芥子园·虫迹》提取了古老文本书籍‘虫洞’的概念,将其转化成绘画的形式,进而又转换成多媒体形式在展厅中进行展示,阐述了多方面的问题;在吴芸芸的作品《列车外的莫兰迪风景》中可以感觉到艺术家对于时间概念的叠加。这些作品不是简单的呈现,更多的是在时间的叠加,在不断地思考中寻找自己的语言和表达形式,用新的观念加以继承。
吴芸芸 《列车外的莫兰迪风景》 影像、无声 5分06秒 2019
以“再造的表达”作为展览主题,邓乐认为策展人提出的“再造’概念非常好”。“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离我们很远,如何在现代和后现代主义之上进行再创造?这是一个问题。‘再’是已经有文化沉淀在其中,‘造’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造。这不是无根无缘的,而是一代人对于历史思考的呈现,是一个明确的观点。”
作为雕塑家,邓乐谈到自己从不同学校雕塑系的毕业展上看到学生对时间和空间关系的追求,是令人欣慰的事。“这次展览中所看到的当代性具有这个时代特有的价值观和思考、展示方式,在微观和宏观不同层面阐述了个人对于艺术的理解和如何创作的问题,使得展览面貌很是突出。”
成都画院是评论家张颖川工作了几十年的地方,对于成都画院的过去和现在,再熟悉不过。
“2005年成都画院第一次向外公开招聘创作人员,就设立了多媒体专业,也招聘到了艺术家陈秋林。公开招聘专业艺术家,并且是多媒体专业,这在全国画院都是首次。其实在更早的2001年,周春芽和戴光郁就合作邀请7·19工作室联盟的艺术家到画院做了一场叫‘执白’的装置艺术展。2004年,画院和省雕院合作策划的师进滇首次个展‘真实与虚拟’,这场在成都画院这座四合院展厅起步的展览,也是他的成名展。今天看到这场以‘多媒体’命名的展览在画院展出,感触颇深。”张颖川感慨的表示,多媒体这一形式已经成为艺术形式的主流,并且日渐成熟。
张颖川继续谈到,很多人都在讨论多媒体展正在改变我们观看艺术的方式,但不同材质的作品自然会传达出不同的视觉经验,从而影响我们的观看方式,这是必然的。其实相同共性的部分依然是对当下现场的鲜活感受,无论是水墨、篆刻、书法还是各种新的媒介、实验项目,鲜活崭新的现场和真实体验的状态才是根本。“重要的不是材料媒介的‘新’与‘旧’,在成都画院四合院风格的展厅中,艺术家们运用新媒体材料,在各自的艺术语言下进行表达,有限制,更有进步。”
艺术家们如是说
参展艺术家、四川师范大学教师、硕士生导师郑轶的参展作品《甚至在虚拟世界也有我》分为《再访经典》、《技术符号的桎梏》两个部分,分别从符号学、图像学、生态美学、空间重构等几个方面进行艺术创作,将数字化技术的技巧与艺术创作相结合,展现了在新媒介下的数字艺术作品新的创造力与生命力,将传统经典艺术与新技术结合创新,在全新视野下呈现出不一样的艺术题材形式。
郑轶 《甚至在虚拟世界也有我》
“作品的第一个部分是以理论研究方向进行尝试和体验,第二个部分是对自己技术的批判。”做设计出身的郑轶谈到,技术符号对自己而言就是生命,然而这些也成为了制约发展的原因,没有办法做更多的拓展。“把艺术符号与理论结合做一些尝试,是我一直以来的想法,这些也不是我对经典的简单还原。”
韩易非 《G213自然景观推送》 数码 3分36秒
对于参展作品《G213自然景观推送》在成都画院的空间展示,参展艺术家、四川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教师韩易非表示,这是一种更为丰富的时间和空间的综合性表达。“我的作品来自生活的场景。出去旅游我会带上无人机,拍摄自己看到的东西,回来后把拍摄的素材对外做推送。所以这个展示跟成都画院的空间有一定的相似处,都是具有时间性,跨时间与空间的概念。将作品放在综合性的场域中表达形式,也是一种‘再造’的表达。”
陈胄 《无名永生(装置部分) 》 土砖、彩钢瓦、镜面、图片、视频 综合媒介 2018 尺寸可变
陈胄 《无名永生(视频部分)》 3分钟
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一直是参展艺术家、西南民族大学美术馆馆长陈胄所关注的视角。本次参展作品《无名永生》分为了装置和视频两个部分,这件创作于2018年的作品,在艺术家眼中材料是具有温度的。“寒假的时候我正好在成都天府新区的兴隆湖做历史建筑方面的考察,于是我用了各种的‘砖’,这种材料本身带有历史文化的温度。成都画院的建筑本身具有历史性,在这里做展览挺吸引我的。一方面是对技术语言本身的表达和探索,一方面是观看方式上新的一种尝试。”
翟一涛 《芥子园·虫迹(实施过程)》 行动绘画 2019
参展艺术家、高小华美术馆执行馆长翟一涛将自己最新创作的作品《芥子园·虫迹》称之为行动绘画,并表示在成都画院的空间中进行呈现,与建筑本身也进行了某种对话。
“实现作品,空间很重要。这件作品是我两年前偶然收到的一本清末书籍,被虫蛀的非常严重。在工作室一页页进行清理的过程中,我将虫蛀的痕迹作陪标注。每一页的不同变化让我觉得非常有意思,这些微生物生命的轨迹,一下触动了我,想要将其进行表达。在画院的墙上,是我将日常工作室清理单页的虫蛀的部分重现。正如中国古代木质建筑至今都会发生虫蛀一样,在我日常修复下微生物和生命的关系重现在了画院建筑之上,生成了有意思的时间性,也为古代保留下来的一些文献或者历史遗迹提供了另外一种观看方式。”
吕小帅 《微澜》 木 2019 500x75cmx55cm
参展艺术家吕小帅毕业于雕塑系,作品《微澜》像一艘悬空的木船,放置在展厅中。在其看来,作品体现了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这次参展的作品是我找的一条老木船。上面的痕迹有人为的,也有划船过程中与河里石头撞击所留下的,这些人为和自然的痕迹中,有一种对时间和空间的把握。把这艘船填满小树枝做成水纹的痕迹,以船为载体可以看到船在河里荡漾才会产生的波澜,通过这种人为的将小树枝拼接的方式我将船填满,也是在寻找一种可能,一种以自己创造的手法赋予的新可能。”
从媒介出发,是孙晓伟对展览策划立意的一个起点,它所带来的的是艺术思考方式的变化,是一种“观看”方式的探索,媒介并不是最终目的,但它确可以提供一种切入感知的方式,使艺术的表达拥有更多的选择,艺术的呈现有更多的可能。
关键字: 内容标签:成都市美术馆,成都画院,多媒体艺术展,“再造的表达”多媒体艺术展,,成都,展览,艺术家成都市美术馆 成都画院 多媒体艺术展 “再造的表达”多媒体艺术展 成都 展览 艺术家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