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的今天,3000多名北京的大学生齐聚天安门前,呼喊着“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举行了震惊中外的五四大游行,随后数十万爱国青年纷纷响映,在整个运动中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能量与勇气。中国社会各阶层也再也不能无视他们的存在,青年开始以一个整体登上政治舞台,并被大众寄予了殷切的希望。
一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青年接续奋斗,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青春之民族。
周令钊 《五四运动》 布面油画 国家博物馆藏 1951年
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反映“五四运动”的浮雕
刘国辉 袁进华 盛天晔《五四青年》 2009 245×608cm
陈独秀与《新青年》 胡伟 2009 246×617cm
不同时期青春的打开方式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13名代表平均年龄28岁;
1934年,红军踏上万里长征,指战员年龄普遍在30岁以下;
《红军不怕远征难》 董希文 布面油画 40cm×73cm 1957年
《飞夺泸定桥》 江碧波 1961
《红军过夹金山》 冯法祀 1950
《长征之路》 沈尧伊 1980
蔡亮《贫农的儿子》 194×165cm,画面重点刻画了两个背负着简而又简的行囊、衣衫褴褛的农家子弟要求参加革命的迫切心情和他们倔犟执着的性格。
1935年,《义勇军进行曲》谱写而成,曲作者聂耳23岁;
《国歌——聂耳、田汉在上海(油画)》 周长江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拉开了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序幕,青年们纷纷加入,成为抗日的主力。
《七七的号角》 唐一禾 1940 33.3×61.2cm 油画 表现学生组成的文艺宣传队走向街头,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的情景。他们举着旗帜,拿着土喇叭、锣鼓道具,步伐坚定地开始行动。
1938年,东北八名女战士,抗击日本侵略军,英勇就义,她们中年龄最大的不过23岁,最小的13岁。
《中华儿女——八女投江》 全山石 1989
1941年,狼牙山五壮士誓死抗争,平均年龄21岁。
詹建俊 《狼牙山五壮士》 185×203cm 1959年
1947年,年仅15岁的刘胡兰慷慨就义;
《刘胡兰就义》 冯法祀 1957 230×426cm 布面油画
1950年抗美援朝,面对美军空、炮火力的猛烈急袭、狂轰滥炸,杨根思在最后一刻抱起仅有的一包炸药,冲向敌群,与美军同归于尽,年仅28岁。
《杨根思》 李树基 1977
建国之初,全民青年为了中国的强盛、为了民族的复兴,纷纷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不怕苦、不怕累,展现出了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
《阅读》 王盛烈 1954 134×102cm 油画
《把青春献给农庄》 罗映球 1957 53×82.5cm 油印黑白木刻
俞云阶 《炼钢炉前》(写生) 43×56cm 1957年
王文彬 《夯歌》 156×320cm 1962年,表现五位女性正在夯土筑路。
王霞 《海岛姑娘》 173×84cm 1961年
《公社姑娘》 吴强 1963 57×49.5cm 版画
1955年,44岁的钱学森克服重重障碍,回国效力;
《科学家钱学森》 牛畏予 1956 40.7×49.6cm 明胶银盐
靳尚谊 《登上穆士塔格峰》(毕业创作)185×140cm 1957年
1956年,由史占春担任队长的中苏混合队,登上了慕士塔格峰,这次登山开创了人类首次登顶慕士塔格峰的纪录,也是中国人登上的第一座海拔7000米以上的高山。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去世时年仅22岁,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影响了后来一代一代的中国人。
《雷锋》 吴强年 1963 64×55.5cm 黑白木刻
1964年,40岁的邓稼先为中国研制出第一颗原子弹。
邓稼先
1960年,37岁的“铁人”王进喜用身体制伏井喷。
铁人王进喜(油画) 146x114cm
1967年,38岁的孙家栋担任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技术负责人。
骆根兴《历史的星空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们》 800cmX210cm 2012年 布面油画
辽宁省宣传馆美术创作组(吴云华)《采铜尖兵》
1968年,为了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一千六百多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一批批城市知青,身背行装,奔赴农村和边疆,将他们最美好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广阔天地。
周树桥 《春风杨柳》 122×190cm 1974年,反映“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时代经验,画面中的知青们神情喜悦愉快,手捧着贫下中农刚刚倒的开水,正兴奋地打量着陌生的环境,准备迎接新的农村生活。
《1969年青春记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陈宜明 2009 300×500cm
潘嘉俊 《我是“海燕”》1972年,画面描绘了女战士冒雨检修电话线路的情景。
陈衍宁 《渔港新医》138×110cm 1973年,描绘了一位健康、活泼的年轻女医生,画中忙碌的场景,人物的乐观笑脸,一切都显得真实而生气勃勃。
沈嘉蔚 《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189×158cm 1973年,画面上描绘了两名在祖国东北地区边防站岗值勤的解放军战士,迎着初升的太阳,在高台哨所上远眺的情景。
1977年12月10日,关闭11年之久的中国高考大门再次打开,共有570万青年走进了考场。
程丛林《夏夜——恢复高考的日子》 2009 170×412cm
曾正明 潘家俊《挽回失去的青春》 1979 95×98cm 蔴布
徐文华《晨》 1979 170x84.5cm 油画,高考结束后,大学生们争纷夺秒地读书,以期尽快报效祖国,图中描绘的是一位女子在等待进入图书馆的场景。
张法根《希望》 1979 135×177.5cm 油画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新一代的青年。他们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开拓,广纳新知识,接受新技能。
作为改革的试验田,中国选择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
陈宜明/丁继鸣 《南下——基建工程兵奔赴深圳特区》 170cm×300cm 油画 2010年
1997年,香港回归,首批驻港部队战士平均年龄20岁;
王颖生《香港回归(国画)》 220×480厘米 2009年 中国美术馆藏
1998年特大洪水中,共有32万官兵投入抗洪抢险,在这群“最可爱的人”中,平均年龄不到23岁。
陈树东《驰援》 布面油画 85cm×170cm 1998年
2003年38岁的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踏足太空。
高庆荣《航天英雄杨利伟》
结语:五四先驱李大钊曾这样寄语中国青年:“吾愿吾亲爱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
100年来,虽然每一代青年找开青春的方式不一样,但他们目的是一样的。回顾中国青年百年奋斗史,“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理念早已深刻融入中国青年的血液中,他们满怀对祖国和人民的赤子之心,积极投身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伟大事业。
关键字: 内容标签:油画,五四,,青年,中国,中国青年油画 五四 青年 中国 中国青年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