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蓬皮杜艺术中心正式迎来“马岩松时刻”,由其创立并领衔的MAD建筑事务所共10个项目的12件模型被收录为永久馆藏。这个名为MAD X的展览将持续一年。本次展览的策展人Frederic Migayrou向媒体表示,MAD X是蓬皮杜艺术中心“首个建筑永久收藏展”。
“MAD X”展览现场
对于建筑圈外的人来说,也许MAD听上去有点陌生,但提起新北京的“朝阳公园广场”、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哈尔滨大剧院、星球大战之父乔治·卢卡斯创建的世界级博物馆“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首个海外项目梦露大厦……相信不少人会恍然大悟地惊叹一声,而这些,都出自MAD的手笔。
“MAD X”展览现场
MAD建筑事务所于2002年由建筑师马岩松创立于美国,2004年转移至北京,早野洋介、党群先后加入成为合伙人。这个寓意“疯狂”的、年轻的建筑事务所立足于中国,又具有极强的国际性,着眼于现实社会和城市问题。2006年MAD甫一出手,即震惊四座,赢得了加拿大多伦多的超高层建筑——梦露大厦的国际公开竞赛,成为第一个获得国际大型建筑设计权的中国设计事务所。同年,MAD获得了纽约建筑联盟青年建筑师奖。
马岩松
“MAD X”展出的10个项目,涵盖了不同的建筑类型,部分已是建成使用中的城市空间,还有一部分正在建造中。除了耳熟能详的梦露大厦、朝阳公园之外,日本的“四叶草之家”、美国纽约的东34街公寓、法国巴黎的UNIC 公寓等都在收藏之列。
“MAD X”展览现场
被蓬皮杜艺术中心收藏意味着什么?随着1977年建筑师伦佐·皮亚诺与理查德·罗杰斯设计的蓬皮杜中心的开馆,其藏品丰富度得以快速增长。作为一家坚持表达最具现代感创作的机构,其在多方面的职责已深深影响着蓬皮杜中心的购买政策,中心不但迎来了多位当代艺术家,也面向国际艺术界开放。有人曾说,如果卢浮宫博物馆代表着法兰西的古代文明,那么“蓬皮杜中心”便是现代巴黎的象征。
至今,蓬皮杜中心共收藏了128件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其中不仅包括20世纪早期刘海粟、徐悲鸿等大师的、极具中国传统风格的画作,也包括赵无极、黄永砯、严培明等在法华人艺术家的当代艺术作品。这些作品反映了中国艺术的多样性。2015年,徐震的大型装置作品《集团——四把刀组合》、丁乙的《十示》、张恩利的《材料》和《水》以及赵洋的《春天》入藏蓬皮杜,使得中国当代艺术序列呈现出更为完整而多元的面貌。
位于法国巴黎的蓬皮杜中心
蓬皮杜中心副馆长、“MAD X”展览策展人Frederic Migayrou称:“此次邀请MAD,正是因为MAD创作的独特性。当代建筑界需要更多像马岩松这样的建筑师,特别是年轻建筑师,勇敢地做出挑战,进而影响更多年轻人、大众和决策者思考设计的未来。”
“这次收藏展,是对MAD过去十几年工作过程和思想演化的一个记录。”马岩松说:“‘X’也带有另外一个含义,那就是‘未知’。这次展览另一方面希望表达对未知的渴望,这比对过去的总结更重要。”马岩松说觉得蓬皮杜的收藏极富意义,“作为建筑师可以盖很多房子,但那不是最后的结果。那些房子究竟有什么价值,它们除了被使用还可以和人们的情感发生什么关联?当它们以模型的状态被收录成为艺术品,表明它们尽管不在当地的真实的环境里,也值得被封存,并在另一种维度上成为永恒。”
“MAD X”展览现场
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马岩松,师从扎哈·哈迪德。他成名甚早,毕业课题——一个名为“浮游之岛”的遗址方案,即引起了巨大的争议和关注,那个方案被雕塑家包泡称为“对现代主义建筑所张扬的资本和权力的蔑视”,对抗与不合作是他的态度。
“浮游之岛”
成立MAD之后的马岩松,一如既往,用概念设计在竞赛里表达观点,批判现代化城市的盲目建造,甚至在一次竞标中用提案来讽刺城市地标对高度的热衷。MAD,顾名思义“疯狂”,而这样的态度,恐怕其来有自。1990年,马岩松15岁,他喜欢画画,但对建筑学一无所知。那一年,北京旧城更新才开始不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吴良镛教授在菊儿胡同实施了他的“有机更新”改造,科学家钱学森给吴良镛写信,称赞他的改造方案,并表达了将山水诗词与园林建筑“溶合”的美好愿望,那是“山水城市”这个词第一次出现。
恐怕从那时起,这个朦胧的烙印已经有意无意地落在了马岩松心里。20多年后,马岩松以山水城市为名出了一本书,腰封上写着:中国建筑师的一次世界性宣言。并表明山水城市中的建筑,应该是以自然和人的情感联系为核心的有机体。
位于北京朝阳公园南侧、名为骏豪·中央公园广场的建筑群,也许将马岩松建筑理念中关于“山水城市”的观念体现得最为直接。它占地面积近35000平方米,由包括写字楼、住宅、商铺的10座建筑组成。“高低错落,好像一幅展开的山水画卷,又像是一组盆景”。
骏豪大厦
“我们应该在传统城市中找到一种基因,它在文化上和情感上跟自然有关。中西方对自然的看法非常不一样。西方城市谈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是从物理技术层面而不是情感层面谈的,不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或自然为人的精神拓展。从这个角度讲,我受传统文化的价值影响非常大,特别看重对传统的解读。我希望我的作品不是在视觉上跟传统建筑产生必然联系,而是表达出在对未来的,想象力的,更深的层次上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我不把自己的实践当成对‘山水城市’一种正确解释,更把它当成实验。”马岩松谈到。
从朝阳公园看骏豪大厦
作为被蓬皮杜看中的首位中国建筑师,马岩松及MAD所崇尚的人文精神及山水意境,再度引发全球建筑界、艺术界等不同领域的凝神瞩目。这位扎根在北京、建筑作品遍及全球多个城市的新生代建筑师,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代表性人物,其独有的设计观念与饱满的建筑情愫,深刻影响着西方如何看待东方、建造如何回应自然、当代如何面对未来。
在此次蓬皮杜中心收藏的10个建筑模型中,我们可以看到MAD关于现代建筑的三个层次的深入探索:
1、对现代城市的思考——
“梦露大厦”展出模型
梦露大厦,传统高层建筑中用来强调高度的垂直线条被取消了,巧妙的扭动消解了力量,让人们重新关注与大自然的互动;
“纽约东34街公寓”展出模型
纽约东34街公寓,身段曼妙纤长,以浪漫柔美的气息展现了另一种“城市力量”;它的玻璃幕墙颜色从下至上由深变浅,渐渐消隐于天空中,最后消失于城市背景中。
“朝阳公园广场”展出模型
不同于那些强调边界围合感的现代建筑,朝阳公园广场更加强调自然向城市的延伸和渗透,将城市中的人造物“自然化”,运用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中“借景”的办法,突破了朝阳公园与城市的界线,使自然和人造景观交相辉映。面朝占地10公顷的生态绿地,UNIC 享受着极丰富的社区自然资源, 建筑由低到高退让,层次丰富,把公园的自然延续至建筑的立体空间,犹如多座层叠起来的庭院,拉近城市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2、与天地、自然的对话——
“哈尔滨大剧院”展出模型
坐落在松花江北岸江畔的哈尔滨大剧院,以环绕周围的湿地自然风光与北国冰封的特征为设计灵感,从湿地中破冰而出,建筑宛如飘动的绸带,从自然中生长而立,成为北国延绵的白色地平线的一部分。
“平潭艺术博物馆”展出模型
坐落在平潭这一海岛城市的平潭艺术博物馆,本身就像是一座随时要游离的岛中之岛(人工岛),由一座微微起伏的栈桥连接着大陆,连接着人工与自然,城市与文化,历史与未来。
“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中心”展出模型
背座连绵雪山的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中心,白日,犹如雪山一部分, “飘落匍匐”在雪地之上,消隐于大地之中,闪烁着北国冰雪天地的大气之势。夜幕降临后,灯火通明的建筑又如同雪地帐篷,充满想象力。
3、对未来城市的想象——
“四叶草之家”展出模型
四叶草之家,保留了原房屋的主体木结构,并在外部加建白色的“帐篷外壳”,形成了充满未来感的内外开阔、整体围合的家庭尺度空间,使孩子们可以在这座同时拥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场所中学习、成长。
”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展出模型
位于洛杉矶博览园 (exposition park)内的卢卡斯叙事艺术博物馆,犹如博览园的门户,轻然“降落”在公园内的自然环境中;又像是一艘“漂浮”着的未来战舰,神秘且超现实。建筑内部仿佛是一个巨大的明亮而开放的洞穴,天光充满了空间;建筑的首层地面及屋顶是巨大的公共空间,回归给城市及市民共享。
南京证大喜玛拉雅中心,犹如古代山水画中常提及的“高山、小桥、流水”。基地的中心区域由一些散落在绿毯上的坡顶小屋构成,由小桥链接,呈现出小村落式的环境。外围的塔楼扮演了高山流水的远景,而基地内水池、瀑布、溪流、水潭等的水景承接了意象并把隐喻具现化,模糊了远景与近景的边缘。
关键字: 内容标签:,,模型,自然,展览模型 自然 展览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