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隋建国:“瞎摸”十年_回归个人的感性_3D打印-隋建国-体系--展览-自己的-雕塑

编辑:陈耀杰 来源:雅昌网
 
隋建国“这十年,我不是灵机一动创作出这些作品的,是摸来摸去才撞到这儿的。”隋建国讲到。2019年1

ZUT6JTLX6rWNs84ZZxSgp8eDjmT30kETveJb5wPy.jpg

隋建国

“这十年,我不是灵机一动创作出这些作品的,是摸来摸去才撞到这儿的。” 隋建国讲到。

2019年1月19日,隋建国最新个展“体系”在OCAT深圳馆开幕,此次展览是隋建国自2008年以来最全面的阶段性回顾,展出近100件作品,包括雕塑、3D打印作品、文献记录、手稿、影像和纪录片等形式,力图全面梳理艺术家十年来的雕塑创作和观念系统的转变过程。

awoi1RkcY4xH4SzU0jerkDawhMbteMldTM3bJFYq.jpg

展览现场

而关于展览主题“体系”,策展人表示,一方面指隋建国十年来所形成的创作体系的内在结构,作品之间丰富、多样的思考轨迹;另一方面暗示着艺术家更为深广的历史意识,重新评估和建立雕塑体系的雄心,展示其阶段性的艺术成果。

隋建国表示,此次展览呈现了他摸索、试错,寻找对外摆脱、向内摆脱的过程, 而主展厅里面的几件大作品是一个结果。

时间回到2006年,隋建国在整修工作室时,挖到了一颗人头骨,头骨的出现,隋建国感觉是在提醒自己,时间没有多少了,所以开始有时间的紧迫感,也就是在这一年,他开始做《时间的形状》,这也成为他人生中的一个巨大的转折。

FHU24JpcOtwk3CwkSFXqvC6kOXRiX6xPeF2sCL9e.jpg

展览现场

他开始反思自己这几十年的创作,发现自己的创作被情感裹挟、被社会政治裹挟,唯独没有思考过“个人感性经验与雕塑的关系”,于是,自2008年开始,他创作了《盲人肖像》系列作品“就是找到了一个表达自我感性经验的方法,虽然是用没有办法的办法找到的,就是我闭上自己的眼睛,放弃了思维、历史和所有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经验,现代形式与材料的经验,观念艺术以来的这种重视观念比作品本身更重要的经验,这样做之后,创作反而变成了一个最感性的东西。”

在找到创作方法之后,隋建国相继举做了“触手可及”、“肉身成道”等重要展览,也完成了一个十年的周期,关于这十年创作的“体系”,隋建国用“瞎摸”一个词来进行概括,其实背后的核心是:“这十年,我找到了一种摆脱艺术控制,摆脱之前所有专业经验的方法,就是让意识不发生作用,让身体或者是让手按照自己的解剖、肌肉、关节的方法自动的动作。就像给小孩子手里一个东西,他会自动抓握,这就是我想要的状态。”

viRfprasz2W0RQehWu4izVXDRod89maDMznvDxHq.jpg

展览现场

在此次展览中,还呈现了隋建国的最新作品《3D的面孔》,在这里他已经开始思考技术与雕塑本体语言之间的关系。当被问道这件作品是否会成为他下一个系列作品的走向时,隋建国讲到:“会是一个走向,我要看看它到底意味着什么?”

2008年,隋建国创作《盲人肖像》时,将眼睛闭起来,他想探究“眼睛闭起来究竟意味着什么”,从而进入了一个“黑暗的隧道”,最后,只好往外冲、往里收,用了十年的时间他终于知道这个隧道到底是什么,现在也许有下一个隧道在等着他。

艺术网:此次展览是您的十年回顾展,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候举办一场回顾性展览?

隋建国:两年前,我开始筹备自己的三十年回顾展,也是选择在OCAT举办,但是,由于三十年回顾展需要巨大的场地,而OCAT新场馆改造还没有完成,所以就根据现有的两个场馆,先举办一场十年回顾展。

AEFHwZ2PMlA9znmMaeebqmdojmYw6RFwUuE3LGMn.jpg

展览现场

艺术网:此次展览以作品《无常》作为开篇,选择这件作品的原因是什么?

隋建国:我在工作室挖地窖的时候,挖出了一颗头骨,而那一年我刚好五十岁,头骨的出现感觉是在提醒我,时间没有多少了,所以才有了时间的紧迫感,也就是在这一年,开始做《时间的形状》,这也成为我人生中的一个巨大的转折,所以就把这个头骨铸成铅,作为一个标记留了下来,展览中呈现的《无常》和《时间的形状》两件作品虽然都是2006年创作的,但是它们都非常重要,所以就纳入到展览系列里面了。

l02tD8dZmu8srKLbDAm5Dp66Q1YVMpALLPqVpyAQ.jpg

​作品《无常》

艺术网:您之后的创作都与它有关系?

隋建国:因为感觉到时间紧迫,我开始反思自己之前的创作,1989年到1996年这一阶段的创作,更多的是被情感裹挟;1997年香港回归,我开始创作《衣钵》,一直到2005年创作《睡觉的毛主席》,这期间,我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社会主义经验并置在一起进行反省,这一阶段可以看做是被社会、政治所裹挟;到了2006年自己五十岁的时候,我就在想,还没有真正考虑过个人感性经验与雕塑的关系。

2008年创作《盲人肖像》系列作品,就是找到了一个表达自我感性经验的方法,虽然是用没有办法的办法找到的,就是我闭上自己的眼睛,放弃了思维、历史和所有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经验,现代形式与材料的经验,观念艺术以来的这种重视观念比作品本身更重要的经验,这样做之后,创作变成了一个最感性的东西。

UERurpQGYwooBMIPrvCKs3BfiHHzpGv7fywI9KUA.jpg

 “行为与动作”展间展览现场

T7iq0sBIaot6yi18FZZ52mIbHCUqQqOD3B0nx7Iz.jpg

 “材料与表面”展间展览现场

艺术网: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您的创作回归到对个体生命探索和表现?

隋建国:对,身体的经验就是回归感性基于对自我本性的认定。在我看来,观念艺术是一种对抗的方式,也是一种文化艺术潮流,而回归感性是一种自我的认定,一方面摆脱社会潮流,一方面又摆脱艺术潮流,最终回归个人的感性。

艺术网:中厅展示了《保持》、《盲人肖像》、《云中花园》这三个系列,《盲人肖像》我们了解的比较多,能否谈谈《保持》和《云中花园》这两个系列?

隋建国:我这十年是从《盲人肖像》开始的,在创作《盲人肖像》之后,为了理解闭眼到底意味着什么,做了非常多的尝试,所有这些尝试我叫做“盲者”,《保持》属于“盲者”系列,因为,我发现闭着眼睛其实是为了不让意识控制身体。

此外,还有一种让意识不能控制身体的方式,就是“强力的运动”。因此我创作了《拳打脚踢》、《摔泥》等作品,把泥往墙上扔、往地上摔,从空中往地上扔;将稀的泥、软的泥堆积起来,塌了就不停地堆,一直堆到泥的稀稠度和高度达到一个平衡,所谓的《保持》指的就是这个东西,就是泥所能保持的最大限度的体积和高度的一个比例。这都是向外摆脱意识的一个方法,就是强力运动,控制不住,除非是受过长期和专业的训练,用大力气的时候才能控制住,像足球运动员射门,没有经过训练的人,一脚下去不知道会将球踢到哪儿去,这就说明当你身体拼命用力的时候,是很难控制自己的,我觉得这是向外的突破。

还有一个向内的突破,就是把泥团缩的越来越小,一直搓到手心里面,直到感觉不到泥的状态,将捏在手心里边的泥变成身体内部的运动,很像是盘核桃和钢球,捏着两个核桃在手里面,成为一种无意识的运动,这种状态是内部的状态,就像是心脏的跳动,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你不能控制,它是身体内部的东西。我将这种捏泥变成一种生物性的运动,向外、向内拓展,《云中花园》是我《手迹》系列的总称,《手迹》系列作品的创作就是为了在身体内部摆脱意识控制。

《保持》、《盲人肖像》、《云中花园》这三个系列合起来完成了这十年,我找到了一种摆脱艺术控制,摆脱之前所有专业经验的方法,就是让意识不发生作用,让身体或者是让手按照自己的解剖、肌肉、关节的方法自动的动作。就像给小孩子手里一个东西,他会自动抓握,这就是我想要的状态。

esSMWLYcSFXUmCQxEINObv19hMBGKE0kqp1d19Rp.jpg

“比例与切割”展间展览现场

rooAXeUPFf6bn8zV0vHOYkiD0IeRDwOr5PxewTfd.jpg

“工作现场”展间展览现场

艺术网:您刚才讲的捏泥的状态,让我想到了您“触手可及”展览中呈现的作品。

隋建国:它们是一条线索的。

艺术网:《盲人肖像》到“触手可及”到 “肉身成道”,它们之间是一种递进的关系?

隋建国:说递进也行,也可以说是绕了一个大湾,我觉得是摸来摸去摸出一个弯度来。

艺术网:展览还分了四个不同的主题:行为动作、比例切割、材料表面、工作现场,您是怎么看待这四个主题的?

隋建国:这四个主题就是我摸索、试错,寻找对外摆脱、向内摆脱的过程,把这个过程展示出来,而主展厅里面的几件大作品是一个结果。我跟策展人说,一定要把我走的“弯路”呈现出来,这十年我不是灵机一动创作出这些作品的,是摸来摸去才撞到这儿的。

Tpylq2oYQpe5DApVdDOScDPWn4tIfk7LEQMXKeZQ.jpg

《盲人肖像》

艺术网:此次展览还呈现了您的最新作品《3D的面孔》,这是怎样一件作品?

隋建国:这件作品放置在主展厅里面,大概有五六米的高度,“手迹”系列作品放大到这么大的尺度就到了极限,然后打印出来表现就会出现很多的小三角面,很像是电脑里面的图片放大之后看到的像素,如果放大到一定的程度,看到的就是马赛克了。

很多时候,看到像素就意味着极限了,而作品中的这些三角面也意味着3D文件放大到了极限,在我看来,这些三角面也许就是3D数字的本质,所以可以叫做《3D的面孔/3D的面容/3D的肖像》,因为它是一个技术系统,用形象来表述,也许可以把这个东西当做它的形象。

艺术网:这件作品会成为您创作的全新系列吗?

隋建国:会是一个走向,我要看看它到底意味着什么,也许可以进一步,因为2008年我闭眼的时候,发现进入一个“黑暗的隧道”,最后,只好往外冲、往里收,用了十年的时间终于知道这个隧道到底是什么,现在也许有下一个隧道在等着我。

juZWcRWcWGqQ0qVHSAdeDdjOJpNXXu1vGedXfjvA.jpg

最新作品《3D的面孔》

艺术网:数字技术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艺术创作当中,近两年,雕塑创作也越来越多的运用数字技术,关于数字技术的运用,您是如何看待的?

隋建国:2013年开始,我用了两年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做了一次调查,就是如何将3D技术运用到创作里面,当时作为一种技术手段,还没有完全进入到艺术领域。五年后,3D技术才开始慢慢的进入到雕塑创作和教学中,但从结果来看,很多时候还处在一种表面的接触上面,3D技术在艺术领域真正有用,需要艺术家和程序共同携手控制,这是3D数字艺术根本的内容。

此外,从材料上说,把3D数字材料或者其他材料作为创作的终极材料,在雕塑界还没有出现,所以,此次展览展出的几件主体雕塑,都是以3D树脂材料作为最终材料的,这是我的一个新实验,这种树脂材料是一种很脆弱的材料,这种脆弱性其实是反雕塑的,逆纪念碑的,正是因为这种脆弱,我觉得它是3D与树脂结合的一个特点,也许未来,树脂材料会越来越好,越来越耐久,但至少在目前,这是它的特点,也可以说是“3D的面容”。

还有一个方面,这些大型作品,都是用打印碎片拼接起来的,在作品中我保留了“拼的痕迹”,一件六米高的雕塑需要300多块,保留痕迹目的是为了体现材料的特点和3D技术的特点,由于材料的脆弱性,一旦有一片碎了,我就可以运用数字文件再重新打印出来一片,如果作品毁坏比较严重,那么还可以重新总体打印一次,这是3D数字技术和材料结合的一个特点,就是“再生性”,这也是3D材料和技术的不可替代性所在,同时还是此次展览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从这个层面来说,目前,不管是雕塑界还是艺术界,在3D技术的运用上还没有触及到打印机尺寸限制下打印出来的模片这一点。

ldRZTdCUeWezwegqP5ZkHdjpN8GnuCC12AsaxYbi.JPG

近距离看《3D的面孔》

艺术网:很多时候仅仅是作为一种工具在使用。

隋建国:打印出来,做成不锈钢或者铸铜的,比如2017年的时候我也是把作品做成铸铜的,但是,当你将作品铸成铜的之后,就意味着3D打印出来的模型,所起的作用和石膏、玻璃钢是一样的,这并不是真正的与3D数字技术结合,还是老方法来运用一个新的技术。

艺术网:您已经开始思考技术跟雕塑本体语言之间的关系。

隋建国:我也有自己达不到的地方,就是写程序。

iF7pVYa1XnuhC4eG5GJZsDHP2iwNYeyhJQFJH4Pj.jpg

展览现场

艺术网:您近年来也参与了众多公共艺术的活动或者创作,比如石节子艺术计划、重庆悦来公共艺术展、海南公共艺术计划等等,关于公共艺术的创作和活动,您是如何看待的?

隋建国:以前我们做了很多城市雕塑,这两年公共艺术发展比较快,尤其是乡村建设,乡建的作品不管是规模还是想法与城市雕塑非常不同,比如重庆悦来公共艺术展,我的尝试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跨越雕塑领域,10位参展艺术家里面只有一位是雕塑专业的;另外一方面,在整个展览实施过程中,强调将艺术家的感性经验变为作品的可能性,当然,当下的这种公共艺术热在未来还会持续下去,只有在不断的尝试中,我们才能发现正确的方向。

艺术网:去年是“曾竹韶雕塑奖”十年,今年举行了全国性的十年巡展,而这个奖您是发起人之一,在北京收官站研讨会上,有批评家提出当下学院教育与学生创作存在脱节情况,关于当下的雕塑教育您是如何看待的?

隋建国:学生要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今天的网络这么发达,年轻人对网络的熟悉远远超过老师,所以他们的知识面比老师宽广是正常的,他们超出老师的管辖来进行自我教育,走出自己的创作道路太正常了,这是对的,是我希望看到的。

7lF12ZDBzebki7fFw5Y7r8A5R0WGsG7DcY3VkmaL.jpg

《时间的形状》

艺术网:在您看来这不是一个问题。

隋建国:不是问题,当老年人面对年轻人的时候,其实更多的是束缚,而不是帮助,老年人所能做到最好的就是帮助年轻人发现自己,用自己的经验引导年轻人,当然还要看年轻人愿不愿意听。

艺术网:回到此次展览,主题叫做“体系”,您是如何看待的?

隋建国: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将我走的弯路呈现出来,这是我自己的创作体系;另外一方面是我有一个把雕塑体系建立起来的愿望,这是策展人试图呈现的“体系”,他或许是在提醒我,不要仅仅局限于雕塑本身,应该更多的从艺术的层面来考虑问题。

艺术网:在您看来,自己这十年的“体系”是什么?

隋建国:瞎摸。就像人们常说的,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是摸着石头过河,摸来摸去有人说这叫中国经验,在四川话里面叫“摸起石头过河”,这句话里面,“摸起石头”一方面是怕被河水冲走,所以要拿块石头,乍看起来是被动的,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又好像是主动地,我这十年也是如此,既可以看作是撤退也可以说是一次长征。

艺术网:这十年您思考的最核心问题是什么?您这十年的创作跟当代艺术这十年发展的关系是怎样的?

隋建国:摆脱所有的意识控制和经验,跳进一个黑洞里面,这是十年最重要的东西。如果说这十年整个艺术界有一个什么趋势,可能就是会有一些艺术家,像我一样在尝试摆脱观念艺术以来各种视觉习惯的束缚,回归感性或者说是寻找自我的感性,这既是我的追求,也可能是近年来一部艺术家的追求。


关键字: 内容标签:雕塑,3D打印,隋建国,体系,,展览,自己的,雕塑雕塑 3D打印 隋建国 体系 展览 自己的 雕塑
下一篇:看不完的“董其昌”:上博下半场精彩继续_上海博物馆-董其昌--题跋-作品-行书||上一篇:闷骚者常青:有时候画得好的人反而很孤独_常青-瀚阳艺术中心-常青-黄龙饭店--王老师-自己的-艺术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