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卢迎华:中间美术馆的自我实践之路_卢迎华-中间美术馆--艺术家-艺术网-机构

编辑:杨晓萌 来源:雅昌网
 
随着2018年的结束,位于北京西边的中间美术馆,严格来讲已建成十年之久。与其它争相做“网红”的美术馆

Gai9L886us1BaJk3SEXvtF57eUUOoaeNqKLFaDZC.jpg

随着2018年的结束,位于北京西边的中间美术馆,严格来讲已建成十年之久。

与其它争相做“网红”的美术馆相比,中间美术馆就显得比较另类,他们固守着自己的专业冷板凳,也不注重展览的新闻效应,这种态度看起来似乎有点“高冷”,有点“佛系”。

“不要低估公众的智商!”在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看来,美术馆的专业化并不是阻碍公众走进艺术的障碍,恰恰相反,这是美术馆长远发展的非常重要的一步。

艺术是一门严肃的学科,我们不应该为了简单的“公共化”而把内容简化、娱乐化。卢迎华相信“只有在当代艺术领域中积极开展学科建设,并和艺术家还有其他学科里优秀的学者充分合作,这样才能拓展艺术界自身和大众对于艺术的认知。”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要低估任何人的理解力,或者任何领域的人对你这个行业了解的程度。”正是带着这样的认知,卢迎华女士把中间美术馆定位为一个具有展览实践能力的“研究所”,并期待吸引更多有一定专业知识背景的观众。

KCOWMKSIZByES3KLIe29SC5iNwk9DuhH6Q9yopHm.png

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部分以娱乐心态走进美术馆的公众,但是,这样的态度也使得走进中间美术馆的观众大部分是“有效观众”。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平均每两周举办一次的公教活动上,我们常常能看到很多“熟面孔”;在观众提问环节,众多艺术爱好者,甚至是有艺术理论专业人士,与嘉宾交流自己的见解,而这样的交流,对于没有一定艺术理论基础的观众,是很难理解的。

当下,许多艺术机构采用娱乐的姿态,把内容稀释以求让更多人理解。这样做的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2017年,多家美术馆推出“爆款”展览,吸引了众多观众前去排队观展,及至2018年,买票排队观展已成常态,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质疑和反对的声音,有些观众觉得一些展览不值门票价,亏了。

这也说明公众的认知在提高,对专业化内容的需求在增多,中间美术馆针对的恰恰是这部分受众。

2017年1月,卢迎华女士上任中间美术馆馆长后,对美术馆的方向做了些许调整,主要侧重于艺术史,尤其是中国现当代艺术史的梳理和中国当代艺术理论的建设方面,特别是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和思想史的角度来补正艺术史的叙述。

时至今日,正好两年,中间美术馆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我们采访了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为大家介绍了中间美术馆的定位、展览、公共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r47LwMK8rEhiFVAPnZbt1SDBoiGRkjbTDkjmAXC7.png

艺术网:卢馆长,您好!可否带我们回顾一下中间美术馆2018年的展览?

卢迎华:2018年的第一个展览是开幕于2017年底的群展“失调的和谐: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东亚艺术观察”,是我与分别来自台湾、韩国和日本的三位策展人黄建宏、金宣廷与神谷幸江共同策划的。我们针对一种刻板和过于简单化的对于亚洲的认识,作出批判性的回应,将这四个语境中的艺术创作、思考和历史脉络放置在一个相互关联的背景里来展开认识和讨论。

AI5RyNxO8HqGinSkz8evNZPI9usqgByixSunBEOH.png

“失调的和谐”展览现场

UEr0CzntVq3H8NXopEFyLe2VmIYSLdhiwQIFXw9l.png

“失调的和谐”闭幕前夕学术演讲系列回顾

第二个展览是“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由我们美术馆的高级策展人苏伟与独立策展人冯兮共同策划。展览围绕赵文量和杨雨澍——这两位从50年代创作至今的艺术家的工作,力求完整、真实地还原他们在艰难生活中开辟的艺术道路。两位艺术家是60年代松散的绘画团体“玉渊潭画派”和诞生于70年代的“无名画会”的核心人物,以独特的方式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美术潮流的演进。“新月”展通过这个兼具研究、挖掘和再想象的案例呈现,勾描对于我们今天来说一些仍然重要和具有深刻关联性的理论议题。

pWUD0kJ2JeCF5r2Y8K4fsfvofr4YhkFEehJsHQef.png

S5yRl56ptVEC4knCZomXMdoIHBUXdnaZIvQtC1hg.png

“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现场

第三个展览是“跃动的音符:厐壔新作展”,以艺术家厐壔先生自2017年以来创作的纸本新作为引,借助作品中所涵盖的艺术问题,牵引出她自“新时期”以来至今各个阶段的主要创作。这些作品跨越了她近40年的创作生涯,辐射出多条创作线索;展览另以早期作品与珍贵的文献手稿阐发了相关的思考。作为策展人,我通过厐壔先生的个案研究,再次运用“一体化”的视角来思考“国家变革”这个大框架内艺术与政治互动的多重轨迹。

L8lEyE7q1jttDrb5KkogyOcluDg11ViO9UQZ2HrQ.png

跃动的音符:厐壔新作展现场

ggl7f852jfWbMaRlPDjSaIc3xb9dorrZkAd48Kp9.png

跃动的音符:厐壔新作展现场 一家三代人:前排厐壔、林岗夫妇,后排厐壔女婿韦佳、外孙韦一、女儿林延

年末,我们开幕了由苏伟和北京大学的戴锦华教授共同策划的“想象·主流价值”展。该展旨在凸显世纪之交的数十年间与主流价值相关的另一层面上的想象性,即当人们尝试面对(某一个视域内)的主流价值之时,人们通常持有某种悲情对决的基调。这份悲情令这段历史的参与者忽略了一些重要的文化事实:四十余年来中国社会的激变确乎不是在充分计划性的权力机制掌控下完成的,但却大多是在经典权力提供的“共享空间”与“容忍空间”中实现的。

sc6efRWzkmSiVS5ajCP9Bh3DhdZZdfvKy4eyXV5P.png

“想象·主流价值”展展览现场

Ab2ijK8Dn0gbMnxY9890IJE3fHN3Eb0cTJcamch6.png

“想象·主流价值”展策展人之一、戴锦华教授与文学史家、北京大学中文系洪子诚教授,参展艺术家傅善超(左一)看展

回顾这一年的几个展览项目,我们继续以研究带动展览、以历史视角观看当代的学术工作方法,把握今时今日的重要议题,创新地审视过去,立足本土和关注当代文化、政治语境,将艺术的个案研究、主题研究与我们的文化环境和历史进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艺术网:中间美术馆的定位是什么?

卢迎华:中间美术馆的工作主要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是从当下的问题出发,重新思考我们的历史和中国现当代艺术发展历史的关系,并在这个过程中理清当代艺术在历史进程中的局限和可能。另外一个方向就是在与全球的艺术界同行在保持积极对话的过程中,为当代艺术世界的前沿思想提出我们的问题与可能性。

我们一方面审视自己,一方面带着问题与全球的同行对话,2018年开启的“中国作为问题”系列活动就是在这一理念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实践。

8whffww9kjrUVpxlqgeVFG6V42ro0lv8jizqW6aF.png

中间美术馆图书馆

总而言之,中间美术馆的定位归根结底就是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表述自己的问题和历史。我们非常注重学术性展览的自我生产,不是去接其他场馆巡回来的商业展览,一般情况下也不出租美术馆场地,所有展览都是我们自己研究、策划。

基于这样的定位,中间美术馆与其说是一个美术馆,不如说是一个“研究所”,我们非常重视内部的自我学习,平均每两周,美术馆就会邀请艺术家、专家学者来给我们上内部课,这是不对外的。我认为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艺术机构里内部的工作人员不学习,不提高业务水平,那你如何做到更专业?

除了内部课外,我们美术馆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图书馆,专供同事学习使用,这也是不公共开放的。平时我们在展览基础上会为观众提供众多工作坊和学术性讲座。这是我们的主要工作。

艺术网:中间美术馆位于海淀,正是北京高校林立的区域,那么美术馆的定位有没有考虑地理位置的因素?

卢迎华:并没有过多考虑这方面的因素,当然这也是中间美术馆在地理上的一个优势。至于中间美术馆的定位,更多地是基于我在这个领域工作多年来的认知,希望走出一条有内容的机构实践方式。

在我们的机构实践中,我要做的是始终要平衡好美术馆自身的知识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如果只是知识消耗性的实践方式,就像一个人不断地输出,最终是会把自己掏空。我们应该坐下来不断地学习与反思,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内容的持续生产和机构的活力。

艺术是一门学科,中国当代艺术研究更需要有人来深耕,现在的艺术界太缺乏对其严肃的思考和讨论,所以我觉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更需要做这些事情。

UhBJ9qSZEFcXmswp6WIs87lLZXjrM6KYSelNb6T6.png

2018年12月1日,中间美术馆邀请著名学者、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汪晖教授作了一场题为“《学人》丛刊创立前后”的主题演讲。 汪晖教授与中间美术馆高级策展人苏伟

艺术网:如果这样的话,对公众来讲,你们的门槛是不是相对来讲高了点?

卢迎华:我不这样认为,公众是多种多样的,我相信不同层面的观众都可以在我们这里找到适合他们的内容。但是我也不排除说,中间美术馆还是一个相对来讲面向专业受众的机构。我们所举办的活动大多情况下还是需要观众有一定的基础,或者说有一定的开放性,他们愿意来到我们这里学习和交流。因为考虑到我们所做的事情专业性比较强,所以我们会做很多文本上的辅助,如出版画册,在展览现场书写解释文字,为观众配置导览等服务,通过这些服务建立理解的桥梁。

艺术网:作为一个“研究所”性质的美术馆,与专业的艺术学院相比,你们有哪些优势?

卢迎华:我不认为我们有什么优势,如果说优势的话我觉得我们的姿态比较低,比较开放和自由。我们更像是一个研究或研发中心,并不把普及性放在第一位,就像其他学科的研究所那样更注重“研发”。虽然我们现在所做的很多事情可能不能马上见效,但中间美术馆一直鼓励大家朝未知方向探索,我们会更有冒险性,这也许是我们的优势,毕竟我们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艺术网:明白了,你们应该是一个“研究所”性质的民营美术馆。

卢迎华:可以这样说吧。

艺术网:从长远发展来看这样的定位有着不可忽视的优势,但您有没有考虑过这样做将会产生怎样的劣势?

卢迎华:现实的阻力总是有的,这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去克服。在美术馆实践的过程中,我们的理事会对我们的工作作出的支持也是难能可贵的。现在来说我们只是在众多“热闹”的艺术机构里坐冷板凳的人,这只是我们所选择的道路而已。

KaJyEwxVjpq5NiV9bJhqbr1wFISmlswRWDbT9etb.png

作为中间美术馆馆长、“失调的和谐”展览策展人之一的卢迎华女士发言

艺术网:当下许多美术馆非常热衷于举办网红展,对于这样的现象您怎么看?

卢迎华:我觉得这是一个健康的艺术生态应该有的样子,社会应该有不同层面的机构。

但对于在中国网红展频现这一现象,除了社会的需要以外。我觉得最大的问题在于,大部分新进入当代艺术领域的资金对于当代艺术的认识比较粗浅,对于艺术与资本有浪漫化的想象。当今中国在普世层面上对于艺术的解读过于功利化,对于大众的理解也过于狭隘。

如果都去拥抱这种时髦或者明星化的展览和机构,从专业角度上来说就失去了自己的判断。

艺术有的时候需要冒险,更多时候需要珍视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实践与历史,而不是想当然地投入到某个潮流中去。

MCpPMqARHaxjRAKscLYMFVArJSQmu3qr2CUdGP0O.png

​参展艺术家赵文量、杨雨澍在“新月:赵文量、杨雨澍回顾展”现场

艺术网:你们所举办的展览中,参展艺术家大多是不被人熟悉,新挖掘的?

卢迎华:很多艺术家在艺术领域里耕耘了很多年,很多工作并没有被艺术界珍视过,我们的工作主要还是从历史脉络和历史的局限出发来重新思考这些工作。2018年,我们为赵文量、杨雨澍、厐壔等艺术家举办了展览,这也是一些我们在梳理现当代艺术史过程中认为需要被重新思考的艺术家。

艺术网:因为你们的展览所展示的艺术家相对比较陌生,所以在展览展示时比较重视文本的展示,但艺术毕竟是一种视觉图像,文本过多会不会让观众觉得作品被过度解读?另外,一些挖掘出来的艺术家,他的某此作品其实并不算太优秀,对此您怎么看?

卢迎华:这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其实很多作品或者艺术家需要还原到相关的语境中解读,才能体现他的特殊性和意义。例如赵文量、杨雨澍这两位艺术家,只有将他们放在当时的社会语境下,才能看出他们工作和实践的特殊性,不应该以单一的一件作品或者画的好坏来评论,我们更多的是将其作为艺术史的一个现象或案例来进行整体性研究。

对于观众来说,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疑问,与当下的误区有关。一方面,我们强调被简化了的经典,这就导致许多非经典的作品显得不重要,或不被重视。但对艺术家的生涯来说,他的意义并不能仅靠几幅经典来说明,他一生的工作、实践可能更具价值。我们希望为大家呈现一个不同的角度来评价艺术家,不仅仅局限于一幅杰作、一个笔触、一种技法。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艺术机构,我们有责任从艺术史和策展的角度对艺术家的生涯进行研究和呈现,在展览中运用图像与文献的只是展览手段而已。我们应该更多元地去认识艺术家的工作,以及整个艺术生态。

艺术网:作为一家民营美术馆,因为定位的原因,你们并不注重展览的新闻效应,门票相对来讲也较低,那么你们平时的运营费用如何解决?

卢迎华:我们非常幸运地遇到了理解我们和支持我们并且非常有责任感的赞助人,美术馆的运营资金来源全部由中间艺术基金会赞助。

hdTDqvdo8lLNuUQujvxgq4sYblYhf5g43JJdiTUU.png

2018年1月28日 讲座与对话丨普遍与特殊:何为亚洲性,演讲者:酒井直树、孙歌

Xi3dp0VbPZiaGklKpbipIjO16LY0zsHB6xO1rDj8.png

2018年9月15日 儿童公教活动:饕餮的启示

艺术网:与其它艺术机构相比,虽然你们一年的展览数量并不多,但公教活动却非常密集,对于美术馆来说公共教育意味着什么?

卢迎华:对我个人来说,一个美术馆的生产就像一个多触角的生物一样,展览是一个分支,出版物是一个分支,公共教育也是一个分支,甚至和媒体的沟通也是我们的一个分支,这些分支起到的作用会互相传达、丰富、激发彼此的信息。比如公共教育,我们的每个展览展期很长,一般达3至4个月。展期间,我们的团队把展览中的某个要素、单元、思路拿出来,做为一个单独的点来深化研究,从而丰富补充我们的展览内容。

艺术网:您从深圳OCAT转到中间美术馆,时至今日已经两年的了,期间您的工作方式有什么样的变化?

卢迎华:我对机构的认识其实变化并不大,但我对机构内部的人的认识变化则非常大。自从来到中间美术馆后,我非常注重每一位员工的内容教育,并强烈地认识到如果我们的团队不成长,一个机构就不会成长。所以在我加入美术馆之后,我把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源投入于美术馆团队的学术和专业训练。虽然工作成果不能马上被看到,但在我看来,一个美术馆团队的学术素养、专业性与保持自我学习提高的习惯是一个专业美术馆得以长期发展的发动机。

艺术网:你们2019年的工作计划是什么?

卢迎华:2019年也将是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一年,我们计划举办一个讨论当下的国际局势和本土的内部状态的主题性群展,也有美国重要编舞者和电影导演伊冯•瑞娜(Yvonne Rainer)在中国的首次回顾性展览,年底更有重要的研究成果与大家见面。

艺术网:谢谢卢馆长。


关键字: 内容标签:展览,卢迎华,中间美术馆,,艺术家,艺术网,机构展览 卢迎华 中间美术馆 艺术家 艺术网 机构
下一篇:2018上海当代艺术市场:繁荣的业态与冷静的收藏_画廊--作品-展览-去年||上一篇:藏之有道:武汉当代艺术收藏群像_艺元空间-收藏--艺术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