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宾合影
2018年12月18日下午,“中国新水墨作品展1978-2018”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中国新水墨作品展1978-2018”是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2018年末压轴大展,展览集中呈现了180位水墨艺术家的200件优秀作品。由中国民生银行、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主办,北京民生文化艺术基金会、苏州尹山湖美术馆协办,安盛天平保险支持。这是首次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水墨艺术进行系统大规模的梳理,水墨艺术40年发展历程将在展览中得到较全面呈现。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从1978-2018,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的引领下各个领域发生了波澜壮阔的变化,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现代化“奇迹”。在这个重要时间节点上,社会各个领域都在对40年进行梳理、回顾和反思,回溯历史而启迪未来。梳理性学术研究展是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重要学术线索和研究方向,而水墨艺术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身份的重要符号与象征,改革开放以来其在继承深厚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注重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批判吸收,产生了重大的当代性发展,引起东方西方的高度关注。因此北京民生以这一历史性机遇为契机,从去年开始筹备“中国新水墨作品展1978-2018”的工作,希望以40年的时间线索,系统梳理呈现水墨艺术变革发展的动态历程、多样形态和丰富面貌,并通过展览进一步引深理论研究,推动艺术创新发展。去年十月,该展览荣幸地列入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的资助项目。
为了能够更好的反映“水墨艺术”40年的历史,体现本次展览的策划思想、研究线索,保证展览和作品的质量,进而显示出历史推进的逻辑关系,经策展团队认真研究探讨,此次展览分“新中国画”部分”和“新水墨”部分,前者由张晓凌先生担任策展人,后者由鲁虹先生担任策展人,还分别成立了由著名学者或批评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以对策展人所提供的策展方案与展出作品名单进行学术上的讨论与认证。
本次展览是历史上首次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水墨艺术作系统大规模的梳理展示,共呈现各个时期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181位,200组件作品。这些优秀作品或进入国家、省市政府美术馆的公共收藏体系,或是艺术家、藏家的至爱珍藏,作品资源与征集难度达到了北京民生开馆以来所有展览之最,很多作品都是机构的镇馆之宝。展览得到了包括中国美术馆、国家画院美术馆、中央美院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上海中华艺术宫、广东美术馆、江苏美术馆、湖北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合美术馆等10多个艺术机构以及众多艺术家及收藏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基于各方的文化自觉、责任担当、开放姿态,这样一个齐聚众多大家名作的历史性展览终将最终呈现在公众面前。
中国民生银行董事长洪崎开幕式致辞
民生银行董事长洪崎表示,今天恰逢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40周年,民生银行开展文化公益已十年有余。民生银行已经前后创办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21世纪民生美术馆及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本次的展览生动展示了中国当代艺术的群体形象,系统梳理了40年来中国水墨艺术的发展脉络,这是对新水墨的一次专题回顾,浸透了艺术家对艺术的探索追求和责任,具有开创性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
中国国家画院院长杨晓阳开幕式致辞
国家美院院长杨晓阳在致辞中谈及,中国的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代表画种,是中国文化的名片。水墨与阴阳合一的中庸之道有着直接的关系,跟中国的宣纸、毛笔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国象形文字发展来的字画合一,字画又分又不分的后来的发展的现状,以及将来无可代替的前景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无论是水墨,或者是新水墨,最后都要归到水墨。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周旭君开幕式致辞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馆长周旭君在开幕致辞中讲到,40年前的今天,是每个中国人都感怀的日子,这40年来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改变了每个中国人的生活命运。在这么一个时间结点上,“中国新水墨作品展:1978-2018”的开幕,是非常激动的事情。通过这种方式,介入到以水墨为主题,参与到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文化和艺术发展的思考和讨论中,今天更具有一层特殊的意义。水墨艺术是我们中国文化身份的符号和象征,也是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资源。
此次展览“中国画单元”策展人张晓凌开幕式致辞
策展人张晓凌在致辞中表示,,没有这样的一个大时代,不可能有现在的水墨,正因为一个大时代的改革的大气象,40年面临不断的改革和创新的浪潮,才推动了中国水墨的改革、创新、跨界等等,才有今天这样一个多元的面貌;因为改革我们才面对西方、面对世界的各个角落,各个民族,各种文化生态,我们从向各民族学习中间,获得了很多的资源和经验。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跨文化的格局,有一个全球化的视野,我们才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这是一个不断地向民族文化回归和认同、激活的一个历史,因为经过80年代的西化的历程,当然阿克曼先生是反对西化的这个词,但是我们感受到有一个西化的过程,但是在90年代以来,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激活、重构,成为一个不可阻挡的态势。
此次展览“新水墨单元”策展人鲁虹开幕式致辞
策展人鲁虹表示,此次纪念年改革开放40年的新水墨展览,难度是非常大的。在学术委员会经过三轮的讨论,才选定了最终的作品。水墨既是一种身份的象征,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参与国际对话的重要文化资源。因此,对于一切有使命感的新水墨艺术家来说,如何有效转化这一历史优势,进而用自己独特的语言方式来建构我们的主体、身份与艺术史是至关重要的时代的发展,为新时期的水墨艺术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更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展览学术委员代表贾方舟开幕式致辞
批评家贾方舟指出,这个展览的成功,在于把新中国画、新水墨画融在一起,体现了改革开放40年的样式里面所走过的路,最大限度的体现了新水墨成果。
艺术家代表靳卫红开幕式致辞
艺术家靳卫红在致辞中表示,从个人创作的历程体验水墨作为艺术的解决方案,对于个人创作的重要性,自己就再没有离开过水墨,这也是个人绘画经历中小小的历程,一直在水墨上坚持。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学术部负责人陈昱主持开幕仪式
从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一楼展厅首先进入“新中国画”版块。
新中国画版块
策展人张晓凌向媒体阐述了展览“新中国画”版块的展览情况。张晓凌表示“新中国画”的概念真正提出是新中国建国以后,其背景是在围绕着如何建构一个现代民主国家的总体目标下,所有的艺术样式都要为国家的建构服务,其重要特点是现实主义下以写实主义为语言范式,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现在,其实已经和“新水墨”产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张晓凌认为,水墨不可以简单地等同于油画、版画、雕塑等,它的文化积淀太深厚,有中国文化的密码和基因,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在未来的发展中一定会再一次走上世界艺术的前沿。他同时表示此次展览将会是一个史诗级的展览,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做了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
第一单元:1978年-1989年
这是一个新启蒙的时代。对文革美术的反思与西学启蒙思潮的相互激荡,引发岀新潮美术的浩荡洪流。这一时期,围绕着中国画的传统、现状、前途与命运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史称“20世纪中国画第次大论辩”。依托于这个背景,新中国画从文革模式中超越而出,借助于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主义成果,开始了新的变革历程。从国家意识形态回到个人立场,在本体层面上探索、建构中国画的现代形态,是此一时期新中国画发展的大体趋势。同时,以家国情怀为核心的现实主义创作仍在继续,与此前不同的是,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视角、题材、语言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新中国画的风格、气象也由此变。上述革命性的转向,不仅改变了新中国画长期以来的单一的写实面貌,也为下一阶段探索做了很好的铺垫。
走向现代与回归传统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资深研究员,北京双年展的主策展人王镛对这一时间段的中国画这样描述:改革开放初期的新中国画,突破了“文革”时期的单一模式,力求恢复现实主义的本义,直面人生的苦难,表现人性的真实,同时不少作品也借鉴了西方现代艺术手法,出现了走向现代的趋势。改革开放中期的新中国画,又出现了回归传统的趋势,高度重视文人画的价值与笔墨的质量,“黄宾虹热”流行一时。新世纪的新中国画,走向现代与回归传统两种趋势并存互补,从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发掘可以转化为现代形态的基因,从笔墨技法层面深入到写意精神层面,已成为众多画家的共识。
展览现场



























第一单元艺术家名单(按年龄排序)
朱屺瞻、刘海粟、黄君璧、李苦禅、关良、李可染、吴作人、陆俨少、谢稚柳、陈子庄、于希宁、黄秋园、魏紫熙、潘絜兹、张仃、宋文治、程十发、赵无极、黄永玉、黄胄、周韶华、周昌谷、杨之光、方增先、韩羽、刘文西、袁运甫、许勇、顾莲塘、蒋采萍、冯今松、卢坤峰、刘勃舒、王子武、袁运生、周思聪、朱理存、吴山明、杜滋龄、李少文、杨力舟、王迎春、贾又福、林墉、卓鹤君、韩书力、陈向迅、胡伟
朱屺瞻 水仙 124cm×62cm 中国画
刘海粟 荷花 127cm×66cm 中国画
李苦禅 白鹰 136cm×69cm 中国画
关良 今日欢呼孙大圣 138cm×69cm 中国画
李可染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 130cm×69cm 中国画
吴作人 牧驼图 国画 68×92 1977年 (吴作人艺术基金会)
陆俨少 巫峡云涛 176cm×94cm 中国画
谢稚柳 松谷鸣泉 96cm×60cm 中国画
于希宁 梅竹图 130cm×68cm 中国画
魏紫熙 王维诗意图 136cm×68cm 中国画
朱理存 踏歌图 112cm×90cm 中国画
潘絜兹 文天祥像 157cm×84cm 中国画
张仃 玉屏楼 136cm×68cm 中国画
黄秋园 山水 133cm×90cm 中国画
赵无极 无题 102cm×104cm 中国画
黄 胄《织网姑娘》(70×45)[1978](《时代新潮》)
周韶华作品
韩羽 戏曲人物 141cm×38cm 中国画
关良 今日欢呼孙大圣 138cm×69cm 中国画
卢坤峰 育雏图 68cm×46cm 中国画
蒋采蘋 叶浅予先生(中央美院美术馆 )
许勇 顾莲塘 文姬胡笳十八拍 146cm×367cm 中国画
刘勃舒 五马图 138cm×68cm 中国画
王子武 曹雪芹 100cm×101cm 中国画
袁运生 海边游泳的人_纸本水墨_69×138cm_1983
李少文 山鬼图 101cm×81cm 中国画
卓鹤君 峡江秋晚图 75cm×143cm 中国画
贾又福 太行山高(中央美院美术馆)
第二单元:1990-1999年
这一时期,是新中国画日趋多元并走向繁荣的时代。新潮美术“全盘西化”的价值取向,激起了巨大的反拨思潮。1990年代伊始,以重新审视新中国画与传统的关系为前提,一场回归传统的浪潮在中国画领域乃至整个美术界展开,对传统的质疑、解构与颠覆,迅速转换为对传统的认同与景仰。笔墨论受到普遍的关注,一度成为中心话题,传统的写意精神、宇宙观、空间观也悄然复生。艺术家们既可以在跨文化的基础上广收博取,也可以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找建构当代形态的依据,由此,渐次形成了新中国画的多元化格局。这一时期,也是中国艺术市场发端与迅速成长的时期。受惠于此,新中国画的创作空前繁荣。然而,市场也带来了庸俗化、炒作化等负面效应,这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新中国画的声誉与形象。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的常务副院长,著名学者高天民谈到转型期的中国画时提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中国美术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这四十年中,水墨画经历了从中国画到水墨艺术,再到新水墨和当代水墨的历史发展过程,传统的中国画已经完全实现了自身的转型。这种转型使当代水墨不仅在语言形式上日益丰富并建立起自为的表现机制和创新机制,而且开始与当下现实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并不断创造出新的视觉方式。这种创造是划时代的——它不仅在语言层面打开了广阔的空间与可能,而且在观念上为当今世界艺坛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批评家孙津谈到新中国画的美学品格时谈到: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画的美学品格包括三个基本关系,即民族情感与国家认同、审美价值与主体意识、艺术形态与现实主义。有赖于国家认同和民族自豪的一致性,画家能够平静客观地对待中西方艺术、以及不同样式的艺术交流和融合;审美价值的主体性集中体现为人物形象塑造的非对象性,从而以一种现代姿态表现了传统美学的“无我之境”;以现实主义态度来探寻创新的可能,使艺术形态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成为艺术现代性的客观条件和具体内容。
第二单元艺术家名单(按年龄排序)
吴冠中、曾宓、崔振宽、陈家泠、贾浩义、张立辰、张桂铭、石齐、李世南、姜宝林、方骏、李延声、罗平安、韩硕、施大畏、王孟奇、聂鸥、陈永锵、唐勇力、王明明、冯远、赵奇、田黎明、范扬、江宏伟、周京新、卢禹舜
吴冠中 山水 91cm×68cm 中国画
曾宓 山区小景 98cm×98cm 中国画
张桂铭 花鸟 138cm×68cm 中国画
韩硕 施大畏 人物图 200cm×464cm 中国画
方骏 秋云万里 67cm×138cm 中国画
聂欧 有雾轻轻散去 68cm×136cm 中国画
王明明作品
冯远 心幡 146cmx268cm 2014
第三单元:2000-2018
国家的崛起以及由此而来的文化自信,是这一时期中国美术发展的基本背景。如何在全球化格局中,建构中国当代美术的主体地位与话语权,成为中心议题。新中国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突出的表征是写意精神与宇宙观得到了空前的推崇,它不仅作为新中国画创作的精神旨归,甚至被置于所有的创作领域之上。在这一核心观念的引导下,追求传统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已成为不可逆的时代趋势。新中国画的另一时代特征是,1990年代以来的个人探索与实践在这个时期结出了硕果,形成了各类水墨新体、工笔新体,可谓“一人一宇宙,一画一世界”。新中国画题材的广泛性,方法的多元化,风格的多样性,作品的个人化,印证了这样一个逐日明确的真理:中国画在任何时代都以其鲜明的时代性而成为“当代艺术”。因此,可以确信,新中国画与实验水墨将构成中国当代艺术走向世界的第一方阵。
中国美术社长兼主编尚辉对中国画40年变化中看到:从中国画到水墨画、从实验水墨到现代水墨,对中国传统绘画演变的数易其名,足可披见其现代精神的注入与其现代性变革的艰辛。这40年间水墨画坛的数次激烈论争,实际上都是在开放的语境下,中国画受到西方现当代艺术的冲击并进行突进变革之后对施行何种现代性转型的探讨,这里涉及的是继承文人画传统还是继承更广阔的民族文化传统、是完个向西方现当代艺术靠拢还是结合其自身特征而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创新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而水墨画在这40年间的拓展、实验、创新也便和中国画的回归、返古与持守相并行,从而构成了水墨画与中国画回环往复的文化景观。其中,中国画的这种现代性转型,一方面是秉承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现实精神,另一方面则是从艺术家的个体经验表达中进行现代视觉形式的探索,最富现代感的形式语言与最具传统精神的笔意墨蕴,已成为中国画现代性变革的基本理念与艺术理想。而水墨画则脱离了笔墨的疆界,开始进入了多介质引入、图像征用与观念表达这个更广阔的当代艺术范畴。
第三单元艺术家名单(按年龄排序)
杜大恺、程大利、龙瑞、潘公凯、赵建成、胡明哲、刘健、邹明、董小明、张立柱、高云、赵卫、刘进安、孙永、刘云、杨晓阳、林容生、李劲堃、袁武、陈辉、刘文洁、纪连斌、刘赦、刘罡、喻慧、徐惠泉、姜怡翔、王非、刘刚、郭子良、乔宜男、张译丹、丁阳
潘公凯 2016《今宵明月》970cm×180cm
胡明哲 高原的歌(中央美院美术馆)
纪连彬《云山之四》 210cm×146cm 纸本水墨 2011年
来到二楼首先可以看到公共空间展出的“新水墨”版块的水墨装置和影像作品。
袁晓航 《千里江山》 微喷图片 110x1300cm 2008年
张羽作品
徐龙森在作品前 徐龙森《天上天下》 装置,墨水,毡 310×60cm×4 310×67cm×4 2016-2017年
二楼首先可以看到公共空间的周湧作品 《美胸图》 线描本全图 670x70cm 2012年
“新水墨”第一单元:1978年-1989年
此一时段中,很多艺术家面临的重要艺术问题是: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如何有效超越“文革”式的极左创作模式、传统水墨的创作模式与由徐悲鸿创立的写实水墨的创作模式,以实现水墨创作的现代性转换。资料表明,当时很多艺术家的策略是将传统水墨的线墨表现体系与西方现代主义的观念或表现元素相嫁接,结果岀现了很多新的解题方案与相关作品。具体说,很多作品,无论是在题材与观念方面,还是在图像、构成与笔墨表现方面都有全新的探索。
著名批评家贾方舟谈及,我曾以“里应外合”来概括中国当代水墨艺术中的两股“合力”:在传统文化与水墨精神这个节点上,他们来路不同,却向度一致。路从‘水墨之门’内向外突围,一路从水墨之外向内聚拢,从而形成‘里应外合’之势。正是这向外突围与向内聚拢的两股“合力”,将中国的传统水墨转化并呈现为一种当代方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和象征,水墨的当代呈现已经远远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由笔和墨的种种规范和技巧完成的传统样式。在我看来,这场变革,可以视为水墨走向当代的一个标志,因为它是在个敞开的空间里,以一种充满自信的姿态将中国传统水墨以解体的方式获得重生。
二楼“新水墨版块"























新水墨版块
“新水墨”第一单元:1978年-1989年
此一时段中,很多艺术家面临的重要艺术问题是:在粉碎“四人帮”以后,如何有效超越“文革”式的极左创作模式、传统水墨的创作模式与由徐悲鸿创立的写实水墨的创作模式,以实现水墨创作的现代性转换。资料表明,当时很多艺术家的策略是将传统水墨的线墨表现体系与西方现代主义的观念或表现元素相嫁接,结果岀现了很多新的解题方案与相关作品。具体说,很多作品,无论是在题材与观念方面,还是在图像、构成与笔墨表现方面都有全新的探索。
著名批评家贾方舟谈及,我曾以“里应外合”来概括中国当代水墨艺术中的两股“合力”:在传统文化与水墨精神这个节点上,他们来路不同,却向度一致。路从‘水墨之门’内向外突围,一路从水墨之外向内聚拢,从而形成‘里应外合’之势。正是这向外突围与向内聚拢的两股“合力”,将中国的传统水墨转化并呈现为一种当代方式。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和象征,水墨的当代呈现已经远远不是停留在纸面上的、由笔和墨的种种规范和技巧完成的传统样式。在我看来,这场变革,可以视为水墨走向当代的一个标志,因为它是在个敞开的空间里,以一种充满自信的姿态将中国传统水墨以解体的方式获得重生。
第一单元艺术家名单(按年龄排序)
蒲国昌、周思聪、王川、朱新建、谷文达、田黎明、杨诘苍、刘进安、沈勤、张大力
蒲国昌 《赶场》68×68cm 纸本水墨 1985
周思聪《矿工图之一王道乐土》 178×238cm 中国画 1982 北京画院藏
谷文达《静则生灵》印刷体书法,遗失的王朝系列 274.5×720cm 宣纸,墨,纸背木板装裱 1984-1985年
王川, 1997NO.2, 97x179cm, 1997年
杨诘苍《飘逸的城市》 绢上水墨及矿物颜料 布面粘裱 280×160cm×6 2008年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藏
田黎明 小溪 纸本水墨 180cm × 90cm 1987年
沈勤Shen Qin 《师徒对话》Talks Between Master and Disciple 124x151.5cm 纸本设色 Ink and Colour on paper 1985
周京新《企业家》 92cm×68cm 纸本水墨 1995年
李孝萱《股票!股票!》 纸本水墨 278x625cm 1999年
刘进安 查无此人 97×97 cm 纸本水墨 1989年
刘庆和 《流星雨》 Meteor Shower 220×170cm 1999 纸本水墨Ink and Wash on Paper
第二单元1990-1999年
此一时段前半期的重要艺术问题其实是80年代艺术问题的延续但在后半期,随着各种探索方案的曰趋成熟,逐渐岀现了本土化的趋势,比如1996年在广州召开的“走向现代的水墨艺术研讨会”与相关报刊上,很多艺木家和批评家都谈到了相关问题。也就是说,很多艺术家与先前反传统的思维方式不同,开始注重吸收传统水墨的一些表现手法,以解决过分西方化的问题。其中,抽象水墨、表现水墨新工笔画均有很好的表现;另一方面,因受西方当代艺术的影响,有的艺木家更强调现实关怀的价值追求,并尝试将观念表达的元素代入水墨创作中。此外还有人则尝试做水墨装置,于是出现了一些更加新颖的解题方案与相关作品。
第二单元艺术家名单(按年龄排序)
周韶华、卢沉、贾浩义、聂干因、洪耀、朱振庚、王炎林、李华生、王孟奇、梁铨、王川、胡明哲、石果、陈心懋、田黎明、王彦萍、阎秉会、刘子建、刘进安、李津、周京新、李孝萱、张羽、左正尧、刘庆和、徐累、武艺、朱伟、魏东、邱志杰、靳卫红
周韶华《九龙奔江之一》 纸本水墨 144cm×365cm 1998年
卢沉《清明》133×133cm 中国画 1990 北京画院藏
李孝萱《股票!股票!》 纸本水墨 278x625cm 1999年
阎秉会《“椅上江山”之三》 宣纸墨汁 178×98cm 1995年
张羽《悬置在空中的指印》(装置),700×100cm×36,宣纸、植物质颜料,洛杉矶会展中心,2014
武艺《辽东组画》 纸本水墨 138cm×70cm 1992年
李津 《光环组画之二》 水墨、布面设色 100×65cm 1993年
左正尧《南方》 90cm×120cm 纸本彩墨 1992年
第三单元:2000年-2018年
此一时段的新水墨创作不仅很强调重建与传统的联系,以在全球化的背景中解决好身份问题,而且很强调观念的表达与对人生存状态关注,此外,艺术家们的借鉴视野已经扩展到了各类新兴艺术,包括装置、影像艺术,甚至还有非艺术,如广告、卡通等等,这也在很大程度上扩展了水墨的表现领域。在此过程中,架上的新水墨通过不断完成自身的转换已经进一步确立了自己的学术影响力和地位。而非架上的新水墨,在新艺术方法论的带动下,发展得显然要比前者在整体上更引人关注。尤其是一些从事其他艺术种类创作的艺术家对水墨资源的借鉴特别具有启发性。这些都特别值得我们加以认真总结与研究。
在北京画院的院长吴洪亮看来:回望新水墨这四十年的变形记,前半程有苦痛中的激昂感,后半程有十八般武艺的相继登场,日渐丰富但也日渐平淡,如今则有些见怪不怪,可视为新水墨的新常态。当一时不知道要再如何变与革时,不妨坐下来,干干研墨的活儿,细数下那些艺术流水帐中的闪光,不是拾遗,而是再审视与再判断这次展览或许就是在做这件事,冷静不冷漠,内含热度与力量,好似一块蓄电池。
第三单元艺术家名单(按年龄排序)
尚扬、王怀庆、王冬龄、梁铨、卢辅圣、杨国辛、朱新建、李邦耀、郑强、谷文达、徐冰、杨诘苍、徐龙森、黄一瀚、沈勤、李津、樊枫、张羽、李孝萱、南溪、袁晓舫、刘庆和、林延、邵戈、岳敏君、周湧、蔡广斌、方力钧、魏立刚、武艺、崔进、章燕紫、姜吉安、韩三之、魏青吉、邱岸雄、杜小同、彭薇、马军、杭春晖、郝世明、李军
尚扬《董其昌计划—20》 360×30cm 布面综合材料2008年
卢辅圣《国色·端》 198×103cm 工笔 2014年 湖北美术馆藏
方力钧《2016-2018》 364x580cm 纸本水墨 2018
黄一瀚《中国卡通一代》 246×248cm 宣纸水墨 2004年
林延 希望重⽣#1-天枢_ 墨、宣纸、线、灯 3.5 x 4 x 3m(高度可变) 2017年
邱志杰《重复书写兰亭序》 水墨影像 尺寸可变 1990-1995年
徐冰《背后的故事:江山万里图》 综合媒材装置 / 磨砂玻璃后的各种材料及装置 152×932cm 2014年
张羽《悬置在空中的指印》(装置),700×100cm×36,宣纸、植物质颜料,洛杉矶会展中心,2014
策展人鲁虹阐述了展览“新水墨”版块的展览情况。鲁虹介绍到“新水墨”版块按时间排列分成三个单元:第一个单元是1978-1989,第二个单元是1990-1999年,第三个单元是2000-2018年,每一个阶段都有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和以此产生的创作特点。他同时认为水墨不是是一个简单的画种的概念,而是代表着中国文化身份,是中国进行国际交流的重要文化资源。时代的发展为新时期的水墨艺术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此次展览参展的艺术家用他们的作品表明,他们正在完成传统文化向当代文化的转换。
“中国新水墨作品展1978-2018”展览学术研讨会
展览开幕式前,美术馆举行了此次展览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策展人张晓凌和鲁虹主持,新中国画单元学术委员王镛、尚辉、高天民、孙津、钱晓鸣,新水墨画单元学术委员贾方舟、孙振华、阿克曼、冀少峰、赵力、吴洪亮、柳淳风分别进行了精彩的主题发言,对中国水墨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主张。
新中国画单元由此次策展人张晓凌主持
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资深研究员,北京双年展的主策展人王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著名批评家孙津
中国国家画院美术研究院的常务副院长,著名学者高天民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社长兼主编尚辉
著名批评家贾方舟
德国歌德学院前院长,也是文化学者阿克曼先生
批评家,雕塑协会主席孙振华
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
中国美术馆的学术部主任柳淳风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北京民生以这一历史性机遇为契机,从去年开始筹备“中国新水墨作品展1978-2018”的工作,希望以40年的时间线索,系统梳理呈现水墨艺术变革发展的动态历程、多样形态和丰富面貌,并通过展览进一步引深理论研究,推动艺术创新发展。去年十月,该展览荣幸地列入国家艺术基金2018年的资助项目。
此次展览分“新中国画”部分”和“新水墨”部分,前者由张晓凌先生担任策展人,后者由鲁虹先生担任策展人。展览是历史上首次对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水墨艺术作系统大规模的梳理展示,共呈现各个时期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182位,200组件作品。这些优秀作品或进入国家、省市政府美术馆的公共收藏体系,或是艺术家、藏家的至爱珍藏,作品资源与征集难度达到了北京民生开馆以来所有展览之最,很多作品都是机构的镇馆之宝。展览得到了包括中国美术馆、国家画院美术馆、中央美院美术馆、北京画院美术馆、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上海中华艺术宫、广东美术馆、江苏美术馆、湖北美术馆、浙江美术馆、合美术馆等10多个艺术机构以及众多艺术家及收藏家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本次展览的展期为2018年12月18日至2019年2月23日。展览免费对公众开放。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国画,新水墨,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艺术,国画,展览中国画 新水墨 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 艺术 国画 展览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