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吴冠中在湖南:_1979_一次发现美的意外之旅_湖南省博物馆-风筝不断线--湖南省-作品-艺术

编辑:江静 来源:雅昌网
 
进入湖南省博物馆的展厅,看到恩师的晚年之作和大量写生,艺术家刘巨德又陷入回忆。吴冠中,这位带给自己绘

进入湖南省博物馆的展厅,看到恩师的晚年之作和大量写生,艺术家刘巨德又陷入回忆。吴冠中,这位带给自己绘画道路上的明灯,在刘巨德看来,就是一位艺术的苦行僧。生前踏遍祖国大地,从南到北,无论高山、瀑布、密林、旷野,还是沙漠,没有一个地方没有他的脚印,这位又黑又瘦的形象,经常被误认为是修伞匠,也被误认是叫花子的老爷子,却用自己特殊的视角和发现美的眼睛,为这个世界留下关于“美”的启示。

就如,湖南张家界得以名扬四海,就缘于40年前,艺术家吴冠中的一次意外之旅。

1979年,60岁的吴冠中接到了一项任务,为人民大会堂湖南厅绘制一幅《韶山》画稿,这一趟湖南之行,怎能少了写生。当地美协派了一辆车和两个青年,陪同吴冠中前往美丽的湘西,因为那里有好友黄永玉推荐的好地方。

两个陪同的青年人中,有一位就是如今人们熟悉的批评家邓平祥先生,他回忆,本来归心似箭的吴先生,被人安利了一个“像桂林”的地方——张家界。即使也是湖南人,年轻的邓平祥也只是第二次听说这个地名,他翻开地图,发现离所住地仅一个小时车程。“要不去看看吧?”两位年轻人和吴先生商议,就这样,两三句话就改变了一个地方的未来命运。

汽车行进了一个多小时,窗外风景依旧没有什么变化。一路平平的吴冠中开始面带愠色。直到又翻过一个山头,峰回路转,林场的奇异山色像帷幕被拉开,张家界映入眼帘。

邓平祥还记得当时吴冠中激动的样子。他拉开车门冲了出去,疾步顺着山道向前走去,一路放眼四顾,还不迭地说:“这怎么像桂林,比桂林更奇特、更富野性!”吴冠中借来了林场工人们擀面的厚重大案,请了几个人帮忙抬入山间,泼墨挥毫。

住了3个晚上,画了3个白天。在离开前一天的晚饭之后,吴冠中在邓平祥的陪伴下,在山间小道散步,吴冠中很动情:“我要为张家界写一篇散文游记,名字就起唐诗‘养在深山人未识’,今晚就写。”

后来,一篇《养在深闺人未识——张家界是一颗风景明珠》发表在1980年元旦的湖南日报上,真正改变了这座小镇的命运。文中,吴冠中描述:“我先不知有虎有豹……一进山急匆匆就往石林和树林深处钻,是被景色美入迷了。石峰石壁直线林立,横断线曲折有致,相互交错成文章,不,可以说是‘画章’吧。人们习惯于以‘猴子望太平’、‘童子拜观音’等等形象的联想来歌颂自然界形式之美,还往往要用‘栩栩如生’来形容其酷似,其实许多石头本身就很美,美就美在似与不似之间。”

从张家界回来后,吴冠中将大约30余件大型会没写生画在湖南省展览馆北面展厅专题展出。据介绍,这批作品的尺幅非常大,是拆下当地村民的门板画成的。余立新对这个展览印象非常深刻:“我参观了这个展览,因为震憾,又赶回去取回照相机翻拍了大部分作品。记得那个时间段,他还在湖南省展览馆做了一次专题讲座。1979年,当时的改革开放刚刚起步,这样的艺术创作思维和创新形式,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户。”

“1979年是个很重要的年份,1979年以后中国美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比如说机场壁画和星星美展等等。”杨卫从时间线上做梳理,“那一年发生的事情奠定了后来美术发展的基础。吴冠中先生明确提出形式美就是在1979年,也是这一年他到了张家界,这里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一些巧合,可能也有一些必然的一些因素。”

油画民族化与中国画现代化

吴冠中展览结束后又发生了很多事,包括张家界因此广为人知,吴冠中提出“形式美”引发全国大讨论。在刘巨德看来,老师有一种发现美的能力:“他对中华大地每一个地方他都想去画,不管在任何地方,他都能发现其独特的美。”吴冠中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风里来雨里去,到处写生,不管是高山还是瀑布,是密林还是旷野,“他眼里的美是无边的,能把所有都看美。在新疆写生,看到老乡的土坯房激动不已,在流淌的小河看到浪花起伏的节奏美。他是用道的视野,一般叫它形式美,或者说用形式美、图像美的眼光去看。实际上他是作为真正的艺术家,用艺术形而上的道的视野来看所有的生命,所有的镜像,所以他看的到处都是美。”

在接受邀请来湖南作画期间,吴冠中其时正从画油画转向画国画,并希望在国画方面有所造诣。在湖南省博物馆书画研究员刘刚看来,张家界之行对吴冠中后来绘画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张家界有一种诗情画意,那种意境的韵味很浓厚。而吴冠中就是想通过用油画的那种色彩块面、光感来跟中国传统那种绘画的意境相结合,他的墨彩画既有新意感又有传统的诗情画意在里面,所以我觉得他后来表现艺术的手法方面,在中西结合方面,可能与张家界带给他的灵感还是有关系。”

希望把西洋油画的语言注入中国文化的灵魂,是一代人都在做的事,包括林风眠和庞薰琹这些老先生,而吴冠中这方面强调地格外强烈。吴冠中曾经将《石涛话语录》重读抄写,认为石涛是中国现代艺术之父,与西方现代艺术有很多异曲同工之妙。在研究画论的同时,吴冠中也曾提出的很多关于艺术的言论,比如说笔墨等于零。言论一出,颇有些“语不惊人死不休”之感,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争议无数。

刘巨德回忆,他曾经向吴冠中请教,中国艺术的精神最宝贵的在哪里:“他就说了一个字,‘韵’,气韵生动的韵,气韵生动。他第一强调的是生命的韵律,生命的节奏,第二个就是骨法用笔。人们说他没有笔墨。其实他有笔,笔非常锐利,把墨化为了彩。每个艺术家都可以有自己的语言和方法。吴先生在这一方面不保守,就是他对传统看的更大、更概括了。你看他的油画你就知道他的色彩都是用的墨法。至于他的国画,用文人画的笔墨来要求他,你就会觉得他离的很远,这正是他的独到之处。”

“艺术有无数高峰,你只能取几峰,不能面面俱到,要把直觉、感觉到的要先拿出来。”老师教过的话,刘巨德记在心上,他还记得当年上课的情景。面对一个青年女模特裸体躺在那里时,吴冠中对学生第一句话就说,这是五百里大道,从一个高峰到另一个高峰,不能长也不能短。“他看见的是这一条曲线的韵律。他没有像一般上课说解剖、透视、形体、色彩、冷暖、光影,完全是启发式的,想象式的教学。他对物象要提的是先把直觉、感觉到的拿出来,对语言也是如此。他要把绘画语言里最本质的拿出来。把美术史翻开,你就会发现他这些画太有传统了。如何理解笔墨是每一个画家应该思考的话题,而吴先生给我们开启了另一扇门。”

杨卫将吴冠中视为承前启后的人物,终结了油画民族化的探讨,开启了形式美的话题:“油画民族化的一个集大成者:“从徐悲鸿、林风眠开始有意识的把西方油画学回来转换成自然的一种表述时,就暗含了油画民族化的一个问题,吴冠中把这个话题升华了。油画的民族化问题最开始包含了一种强大的意识形态,尤其是1949年以后变成一个政治性术语,吴冠中把政治性的术语给剔除掉,他重新回到了本体,也就是艺术家个人的创造力,这是吴冠中先生的意义。我个人一直觉得他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也许他在当代艺术的领域大家谈论的并不是很多,但是他开启了这个领域,开启了形式美的话题,实际上打开了一种可能性,让艺术重新回到个人,回到本题的一个创造。他既是油画民族化的一个继大成者(集大成者),同时在某种意义上还是一个终结者,他把油画民族化的问题通过他的创作完善了,通过他的创作实践把这个话题在作品当中消化掉了,他更多谈论的是另外一个话题,比如说形式、探索、个性的这种彰显等等这些话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觉得他是一个承前启后的人物。”

事实上,对于吴冠中的关注和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

2018年,由湖南省博物馆与浙江美术馆联合主办的“风筝不断线—走进吴冠中的绘画世界”展在湖南省博物馆展出,这是近些年来吴冠中作品首次大规模展出,共展出浙江美术馆珍藏的吴冠中绘画作品80件,包括速写《云南行》等41件,油画《羊圈》、《眼》、《江南旧梦》等10件,墨彩画《紫禁城》、《竹林》、《老屋》等29件,均源自吴冠中极其长子给浙江美术馆的捐赠。

12月7日,湖南省博物馆主办、艺术网承办的“风筝不断线—走进吴冠中的绘画世界”圆桌论坛在湖南省博物馆举办,艺术网执行总编谢慕主持,此展策展人、湖南省博物馆研究员刘刚,清华大学吴冠中艺术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巨德,批评家、策展人、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秘书杨卫长共同参与,以“吴冠中在湖南”为主题展开精彩论述,讲述了吴冠中作品首次大规模亮相湖南台前幕后的故事、吴冠中在湖南的渊源及影响。

在杨卫看来,这次展览给了观众一把钥匙去理解吴冠中先生的作品。从速写写生到创作,尽管作品不多,但是线索很清晰,展览相对来说非常完整,而且很有意义:“相隔整整40年,我们重新在湖南看到吴冠中先生高规格的展览,跨度恰好是我们改革开放40年。从吴冠中先生折射了改革开放以来美术的一个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展览非常的有意义。”

此次展览是湖南省博物馆新馆开放后的首个“名家名作系列展”。策展人刘刚介绍:“2006年,我们就想做中国书画的名家名作展,吴冠中的个展览正好适合,所以我们把它放在新馆开放以后的第一个书画展,这也是取决于吴先生的绘画成就和他在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地位。目前来看效果挺好。观众反映挺好,大部分观众反映就是说这样高规格,高雅的艺术能够在湖南展出来,他们对此都表示欣慰。”

“他的作品永远是在绘画道路上启示我们的一座明灯。”刘巨德观看了此次展览,展出的油画作品多为其晚年所做,有几幅创作于去世的前一年,“你可以看出他越来越自由,越来越无所顾忌,越来越无法之法。”在刘巨德看来,老师吴冠中的作品都是从生活观察来,从他的人生来经历来,体验来的,所以叫风筝不断线,“这个线有两个意思。这个线吴先生自己讲了,这个线有两个意思。一个就和他现实看到的物象、生活不断线。他的作品不是杜撰的,不是在家里闭门造车的,是自己从生活里真正提炼的; 第二个线不断是指他和人们的情感不断。他看到祖国大地上生活的这些人们,想到家乡那些和他一块赤脚走的伙伴们,心里边就感觉和他们在一起,他带着当年和这些同乡们生活过的那种情感,不管到哪个地方,都和老乡都非常近。第二条线就是人文的情感。”

在吴冠中生前,在当时健在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中,他的画价是最早达到10万、百万、千万的,但是他生前并没有享受,一直住在小小的老房子里。不仅如此,他对三个孩子说,我的作品都是国家和人民的,给他们每人留下一张画作为纪念,把自己的所有作品都捐了出去,中国美术馆、浙江美术馆、香港美术馆等多个美术馆都有他的作品馆藏。刘刚对吴冠中这种“裸捐”的行为非常钦佩:“这次我们跟浙江美术馆做这个展览,跟他们交谈之后得知,浙江美术馆到吴冠中家去接受捐献时,就在那个旧房子里,房间非常小,他们六个人在客厅里边已经站不开了。他将他的作品都捐了出去,连那幅《眼》就是当场从客厅墙上取下来捐出去的。他还把结婚时画家朋友们送他的作品也都捐了出来。他真的是一个纯粹的画家,而且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真正的艺术家。”

吴冠中走了,他留下的话仍是振聋发聩。在刘巨德看来,这并不是本意:“我感觉他并不是一定要震撼这个时代所说的惊人的话语,他不是这么想。他主要是对艺术的一种真诚、狂热、迷恋,好像他是一个艺术的宗教徒一样。他要为艺术而亡。”


关键字: 内容标签:吴冠中,湖南省博物馆,风筝不断线,,湖南省,作品,艺术吴冠中 湖南省博物馆 风筝不断线 湖南省 作品 艺术
下一篇:风云40年:再忆吴冠中1979湘西行_湖南省博物馆-吴冠中--油画-绘画-布面||上一篇:“我的天呐”岳云鹏为赚钱出海:广东省博物馆藏着的“外销时代”_国家宝藏--木雕-壁纸-项饰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