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张晓刚双个展即将启幕:十件作品国内首展_旁观视角总结“我与时代”_艺术文献-合美术馆-湖北美术馆-张晓刚-当代艺术--作品-展览-记忆

编辑:洪镁 来源:雅昌网
 
2018年12月15日,张晓刚的两个展览“多重‘叙事’——张晓刚艺术档案”和“张晓刚2008-201

2018年12月15日,张晓刚的两个展览“多重‘叙事’——张晓刚艺术档案”和“张晓刚2008-2018”将分别在合美术馆和湖北美术馆开幕。在长达两年的展览筹备期间,张晓刚前后三次参观了合美术馆和湖北美术馆的场地,经过了反复的讨论,根据两家美术馆的不同特色和专业方向,让两个同时展出的展览既能够找到相互之间的关系,也能够保持差异性。

对于湖北美术馆的“张晓刚2008-2018”,张晓刚将它定义为“十年小结”: “这十年是艺术品市场下滑的十年,对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艺术家来说既是一场考验,也是一个挑战。今年创作的十件作品是这场展览的重点,这些作品也是在国内首次展出;过去几年创作的巨幅绘画也因为这场展览,从世界各地运到了湖北美术馆;与此同时,用文字和图像两者之间关系形成的一条作品线索也在这次展览中展出,最终共同形成我这十年的工作变化”。

而在合美术馆的展览中,张晓刚则更看重每个展厅呈现出的个人艺术史的演变: “经过了和鲁虹老师的反复交流,在合美术馆的展览中,我们用了十件带有回顾性质的、比较老的原作配合文献,来总结我与时代的关系、我与艺术的关系,从旁观的视角来观察张晓刚。我希望展览是从视觉的角度去呈现,而不是跟着文献本身去走,当观众来看展览时,怎样让他通过这些视觉感受到时代的氛围,怎样让他走到任何一个展厅都能感受到几十年的变化,这是我比较看重的”。

PgjR1ItFKRLkKtTc4QYWmtDc0SFInvizmZrdINXf.jpg

@武汉2018·多重“叙事”——张晓刚艺术档案

主办单位:合美术馆、中电光谷

展览地点:合美术馆1、2、3号厅(武汉市洪山区野芷湖西路16号)

展览时间:2018年12月15日—2019年5月15日

开幕时间:2018年12月15日(星期六)10:30

出 品 人:黄立平

策 展 人:鲁   虹

策展助理:何嘉秋、姜宇微

设      计:简   枫、柯   明、王玮琪

TCI6qZ8i8OirDEleU3mhwUIAwnsJaPyW0yQ645D4.jpg

遗梦集:三女神 纸本油画 24.2 x 29.2cm 1987年7月 

中国当代艺术经过30多年野蛮生长,在喧嚣逐渐平息之后,能够真正显现出历史价值的艺术家屈指可数。张晓刚是其中的重要代表。除了绘画,张晓刚并不刻意尝试运用更多的视觉表现形式,也不追求观念的极端锋芒;而是始终强调个人的生命记忆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同时,隐喻历史记忆与现实生活的复杂关系。

张晓刚的艺术世界是个人性的,却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是由集体记忆构成的,却与当下生活息息相关;不仅是视觉的,也是文学的,更是哲学的。这正是张晓刚绘画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能够不断体现出新精神内涵的原因所在。

我相信,按照艺术史的逻辑,通过梳理标志性艺术家重要作品创作背景及过程的手稿、文献和影像,采用独白和阐释的方式进行视觉呈现,就能使观者更容易理解社会转型中人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进而解决当代艺术欣赏中常见的“不得要领”问题。这是一件具有文化积淀意义的工作,也是合美术馆学术定位的方向。我们希望确立一个标杆作为新的出发点来展开这样的探索——张晓刚是不二选择。

HysNQGMGRwBqICNIwVYReLSpsaENMUFXHPIuy3VR.jpg

父与女1号 布面油画 100cm×80cm  框(107 x 87 cm ) 1999年

张晓刚1958年出生于昆明,兄弟四人排行老三。童年随父母移居成都,文革中父母均被隔离审查,兄弟四人停学在家。1973年父母获平反后,随父母重返昆明。1978年高中毕业,在云南省晋宁县二街公社插队。这些生活经历是晓刚敏感和忧郁气质形成的背景,也是生命记忆的底色。

作为上世纪70年代末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晓刚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丰富的生活阅历自然成为一个天才艺术家关键成长期的宝贵艺术给养。从川美毕业后,他以文化反省和心灵独白的方式逐步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脱颖而出成为那个时期一种改变中国艺术发展走向的力量。

张晓刚艺术实践的里程碑意义不仅在于他较早将西方现代艺术的表达方法与中国文化背景相结合,创造出符合现实逻辑的个性化艺术形象,更在于他率先以独立艺术家身份通过市场方式,将不同凡响的中国视觉记忆带给世界。艺术史上为人津津乐道的内容,往往正是这些最早通过视觉形式透露出的具有启蒙价值的思想信息。

pfXt9EJGXDkgcOovXBuUusKKiqbw6PiG5gJGr0NR.jpg

兄弟1号 布面油画 180cm×230cm 2006年

为什么张晓刚的“血缘—大家庭”、“失忆与记忆”等系列作品能蜚声国际,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是本土文化建设意义。晓刚的作品不同于其它同时代各种表达社会现实的脸谱化、符号化肖像。艺术家发现并传神表达了构成社会——群体——家庭——个人各层面关系所构成的集体无意识社会心理的内核的细微处。历史的辩证逻辑在于,某些不堪回首的记忆,恰恰是应该永远牢记、不可失忆的东西。对于亲身经历过动荡时代的观者而言,很容易感受到在司空见惯的家庭合照中体现出来的普通人——目光呆滞、面无表情背后的精神隐痛,以唤起当事人尘封的记忆;对于后来者或生活于异域文化背景的观者,这些作品能够成为帮助人们理解特殊社会环境下某种文化状态的媒介。

其次是艺术方法论的创新意义。张晓刚寻找到了一种从历史心理角度关注精神现实,表达观念的视觉叙述语言,并成功地使个人文化经验转化成为一种集体经验。

第三是跨文化传播意义。张晓刚的作品为多个国家著名的博物馆、美术馆、艺术基金会和一些知名收藏家广泛收藏,也是美国著名艺术史学家乔纳森•芬恩伯格首选作为研究个案的中国当代艺术家,2015年由Phaidon Press出版了研究专著——《张晓刚:令人不安的记忆》。张晓刚的创作是从个人生活经验的自我意识出发,而影响力从一开始就是形成于全球化的文化环境中,具有跨越国家身份的特点,即同时具备从中国看世界和从世界看中国的双重眼光。他既懂得如何吸收西方现代艺术的思想营养,也懂得如何用中国符号向世界讲“中国故事”,并发出独特的“中国声音”。而所有这些中国特质的艺术形象,恰恰滋生于中国社会经过改革开放走向世界并融入世界的历史背景中。可以说,他是站在世界舞台上,展现社会变革中的个人生命记忆的跨文化意义。

第四是市场标杆意义。张晓刚的名字一直是艺术市场的风向标。各个时期作品不仅得到学术认可,也取得市场的成功。

gUVpd68kvFbZWNmKb6qA1TR9m8lwdPZEAyVRsXuB.jpg

风景:蓝色的河道 布面油画 120cmx150cm 2009年

当然,仅仅通过了解这些作品的市场交易情况,或许有些人会揣测,张晓刚引起世界性关注并取得极大的市场成功,是不是成功学意义上的机缘巧合;但只要你真正接触到张晓刚,了解他的生活状况,知晓他对各种视觉素材的广泛涉猎和所做的研究,并与他深入讨论各种艺术问题,你就会发现,在这个社会转型的时代,“张晓刚”的出现绝非偶然。在全球化背景下,西方中心主义已不再是主导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唯一标准。张晓刚带着中国的文化记忆和人生智慧挤进了这个重新构建中的全球化艺术体系,促使世界的目光和期望一定程度上转向了中国,也使中国的传统文化的某些特殊信息放到现代性框架中显得格外突出。应该看到,全球化之路不可能在西方中心主义的路径上无限延伸,文明多样化及相融共通必将是未来趋势。世界文明越是追求多元与包容,中华文明历史的悠久丰厚以及曲折多难,对未来就越是具有昭示性和象征性。

一些划时代的艺术作品出现的时候都曾让人感觉像恶作剧或开玩笑。无论是杜尚的《泉》,安迪•沃霍尔的《布里诺的盒子》,还是博伊斯的《如何向死兔子解释图画》,起初都曾让人大惊失色或大跌眼镜,甚至会以为这些作品都不是艺术或是反艺术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作品所透露出的创造性思维和视觉表达智慧会越来越耐人寻味。不同的是,张晓刚的艺术从来不标榜颠覆,也不曾用偏激的言语哗众取宠;他的艺术思维始终保持着与政治的必要距离,他善于把思想的锋芒隐藏在人物的精神表情和相互关系的细节中。他的作品不仅是一种由观念支撑起来的存在,也是深沉情感凝结起来的存在,还是精湛的造型技术把握下的存在。这样一种存在不仅具有思想启发性,而且具有视觉感染力,是中国现当代艺术递进、演化、变革中强大生命力的体现。

0iMqcRFzlVKlb3r6xoHytBGuABjwkIHVGc44KyOk.jpg

浴缸 布面油画 260 x 600 cm

张晓刚性格内敛、生活简朴、为艺谦虚,喜爱独处。这使得他避开了不少应酬和是非,拥有足够的时间阅读和静思,也使他每一个时期的作品都折射出他独特的生命状态和心境。这样的作品有匠心而无匠气,实为当代艺术精神的象征。湖北美术馆同期举办的绘画个展体现了晓刚近几年创作的新视野和新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当代艺术的形成与发展,既是曾经封闭的中国逐渐走向全球化的情感记录,也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民族用历史记忆洞见未来的思想记录。每一个时代都需要自己的艺术家代表为这个时代镀上传奇色彩,以供后人回望。张晓刚正是这个时代的思想者和洞见者。

在同一时间、同一城市,两个美术馆协同举办一个艺术家的二项个展,不同凡响。如果未来的艺术史研究从某一个角度提出:“在张晓刚的时代”有什么值得特别阐释之处?那么,这二个展览将会提供历史的注脚。

合美术馆馆长 黄立平

上一页 12 下一页
关键字: 内容标签:@武汉·2018,艺术文献,合美术馆,湖北美术馆,张晓刚,当代艺术,,作品,展览,记忆@武汉·2018 艺术文献 合美术馆 湖北美术馆 张晓刚 当代艺术 作品 展览 记忆
下一篇:唐尧:科技雕塑,技术是可能艺术是选择_雕塑双年展-大同-科技-雕塑--科技-展览-作品||上一篇:传统题材的“诗意江南”_如何以现当代形式表现?_上海美协--艺术家-上海-展览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