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王林:我更愿意以“案例”的方式来呈现“实验影像”_王林-实验影像-“时间之镜”首届重庆实验影像双年展--重庆-艺术-展览

编辑:李璞 来源:雅昌网
 
“时间之镜”首届重庆实验影像双年展开幕式现场2018年11月13日至11月25日期间,“时间之镜”首

77FWIySV6j2VUHYVALbftke1W8KddkkeIWzmcm6N.jpg

“时间之镜”首届重庆实验影像双年展开幕式现场

2018年11月13日至11月25日期间,“时间之镜”首届重庆实验影像双年展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拉开帷幕。

新媒体作为近年方兴未艾的艺术形式,其媒介方式为当代艺术提供了多种可能性,更为艺术介入社会提供了崭新的思维方式与观看之道。这次双年展由王林、李川共同担任策展人,以实验影像作为切入点,将摄影、影像与影像装置为载体,着眼社会与历史时代关系。在“时间之镜”的主题之下分为十个单元,在“老厂拾零”、“生死之间”、“投影自然”、“个人叙事”、“影像1+2”、“翻阅互动” 、“日常生活”、“神鬼超验”、“播放空间”、“影像反思”中一窥当代影像艺术的探索成果。

对于展览主题“时间之镜”,以及越来越日常化的影像如何凸显“实验性”,单元的划分和艺术家的构成以及策展团队的分工及策展思路等方面,采访到了本次双年展的策展人之一、批评家王林:

艺术网:首先请王老师谈一下“时间之镜”首届重庆实验影像双年展的筹备情况?

王林:筹备了几个月的时间,具体实施可能用了一两个月。重庆作为直辖市,有意思的文化、艺术活动相对北京、上海而言,还是差得很远。曾经重庆举办过重庆青年美术双年展,这个至今还在做的双年展,也是为了推动重庆文化艺术的发展。

这次以“实验影像”入手来做双年展,也是考虑到它的前沿性。可能重庆市民对摄影作品相对要熟悉一些,但真正在接触影像文化前沿性还是很少的。在我看来,启动这样一场展览是有好处的,事情总需要慢慢的推进。在一场双年展中,能够把相关的资源,四川美院的创作,艺术家的资源整合起来,目的还是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当代艺术前沿的发展情况,以及丰富的面貌和方法。

艺术网:影像在今天变得非常日常化,在展览中要如何凸显它的“实验性”?

王林:这次双年展被分为了十个单元,意图也是比较明确的。在“老厂拾零”单元我们把大众所熟悉的纪实摄影与重庆市的历史文化相连接,包括老中青的艺术家在创作上也做了一些转换,现场可以看到不光有纪实摄影,还有一些观念的作品,这也有利于推动当代摄影形态的变化。摄影作为人人可以动手做的一件事,毕竟观念是需要不断更新的。

此外,今天已经是一个全民影像的时代了,像一些手机软件段视频拍摄都是很流行的事情了。影像作为最重要、有影响力的媒介,其实有很多的艺术创造和发展,在艺术创新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作为一种民间都可以使用的媒介,通过个人创造力的发挥,对改变并形成当下的新的文化民间是有好处的,在某种意义上文化民间意味着公民社会的重建。

当代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中国现在时的文化创造力发挥的前沿阵地,举办这样一场双年展也是想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将作品集中呈现出来,让大家看一看,对个人创新意识的启发是有好处的。

艺术网:艺术家的选择和构成上是如何考虑的?

王林:这次参展艺术家的构成主要有三部分:一部分是重庆市摄影家协会成员,另外一部分是四川美院新媒体系的师生,还有一部分我们邀请到了国内外在影像方面比较有成就的艺术家。主要是这三股力量,根据他们的创作我们再来进行拟定。

艺术网: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实验影像”的艺术创作手段也是在不断发展中的。整个展览看来下,我们也可以看到不同年龄段艺术家在媒介、材料上的不同考虑。

王林:其实十个单元就是十个案例,用案例式的方式来呈现今天新媒体影像艺术的创作状态。更多的是希望通过案例的方式把不同的形态和做法呈现给观众,而不是非得要告诉大家影像应该怎么做。

不同的策展人有着不同的策展方法,我一直主张用案例呈现的方式来推动思维、意识的某种变化,甚至观众可能是随机性、偶然性的也没有关系,我们不一定非得给展览注入一种逻辑性的发展脉络,其实也没有必要。对我而言,案例分析比固化的呈现更有价值,我更多的愿意关注那些随时正在发生的事。

把这些正在发生的有活力的作品选取出来,用案例的方式呈现给大家。观众如果能够看到其中的一些思路和联系,那是非常幸运的事情。我更愿意把这种思路隐藏在自己对作品的选择和呈现的方式上。

艺术网:现场也看到了川美新媒体系对于收租院题材的创作。

王林:“影像1+2”单元作为特别项目,也是学院的教学活动,每次会邀请到一位老师加上两位学生进行共同创作。收租院作为四川美院的历史话题,如何重新去解读它呢?秦文的作品《背后看收租院》是对收租院的背后进行拍摄,从来没有人从背后去拍过这组雕塑。所以尽管是摄影作品,又和过去宏观叙事之下的内容不太一样,当你真正看到影像背后的收租院时会发现它其实没有那么完整,背后的做工会看到是比较草率的,实际上还是从观念出发的一种表达。

为了和这件作品呼应,黄奥在《亲密关系》中做了一件带有行为的作品,把失踪人群的照片和收租院的进行对比,在如何尊重“人”上发出提问,殷晖的影像作品《蜉蝣》以这种生命短暂且脆弱的昆虫叹息生命的苦短。两位学生的作品都具有鲜明的针对性,使用到比较国际化的网络语言方式,与秦文的作品形成一组非常有力量的呈现。当我们重新去解读“收租院”时,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想法。

艺术网:这次双年展中您和李川老师都是策展人,是如何分工的?

王林:李川作为川美新媒体系的主任,组织、管理、人力资源上这些事务性的工作上他负责的比较多。在策展思路上,如何挑选艺术家,如何连缀成比较有序、主动性的展览,可能我考虑的比较多。当然我们在思路上的沟通还是比较一致的。

艺术网:这次场地是在美术馆的10、11号展厅,作品在呈现的效果上如何?

王林:这个场地并非为影像而做的专门的场地,因此需要根据展厅的空间来重新处理。影像在观众的观赏度上是比较差的,在黑暗的场所里播放并且做成一场展览,是有一定难度的。如何将空间性的概念植入到一场时间性的展览当中,让观众觉得有看头,是我们考虑的比较多的方面。

在现场我们植入了一些互动性的内容,让现场与原来的艺术知识连接起来。比如说利用一些观念艺术的概念,通过把一些工厂的老机器作为装置引入到静态的摄影作品当中,甚至于影像也不是纯粹的影像,做了一些场地的处理和布置,让观众可以感受到实物感。毕竟影像是虚的,如何将虚和实结合起来,把架上艺术和观念艺术连接起来,都是我们考虑的重点。

艺术网:最后一个单元“影像反思”中,并没有出现影像。

王林:曹钟伟的作品中没有影像,但他画的内容又是影像,有着对于影像文化的深刻反思。其实不论架上艺术还是观念艺术,这些不同方式的连接和沟通体现的都是创造力,包括展览策划同样也是如何呈现创造力的问题。如何组织展览,对空间、对思路、对展览的呈现方式,都具有一种创造性。

因此这也是一场通过影像的手段,各种跟影像有关的呈现方式来呈现艺术家和策展团队的创造性的展览。

艺术网:因为是双年展,此后还会有什么样的内容呈现?

王林:美术馆的部分我把它称之为“A计划”,本来还有一个“B计划”在黄桷坪的社会现场,以此作为呼应。美术馆的场地是固定的,也有学院对影像艺术的理解,如果拿到社会范围,跟市民的交流,现场的联系可能会更为密切。当然这是我们的期待,希望可以做成。

艺术网:谢谢王老师!


关键字: 内容标签: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王林,实验影像,“时间之镜”首届重庆实验影像双年展,,重庆,艺术,展览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王林 实验影像 “时间之镜”首届重庆实验影像双年展 重庆 艺术 展览
下一篇:故宫启动“中国节”等三个主题文创项目_并出版首款互动解谜游戏书_故宫--故宫博物院-文化-图籍||上一篇:北京美协选举新一届理事会与主席团__范迪安任主席_北京美术家协会-范迪安--美协-北京市-美术家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