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孙振华:中国时间_孙振华-文学--西门-疲劳-艺文

编辑:英楠 来源:雅昌发布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内含三百余篇千字短文,分社会观察、艺文杂谈、生活百态三辑,这些文章是作者关于生活、文学、艺术、学术等诸多方面的体悟与认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朴素直白,体现了孙振华先生对世事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文学艺术素养。艺术网经孙振华先生授权连载《处处尘埃》,《中国时间》选自第二辑“艺文杂谈”。

更多内容尽在[孙振华专栏]

                              

莫言获了诺贝尔文学奖以后,人们看他的眼光有点变了,以前为他抱屈,可现在一旦诺奖在手,顺遂了大家的心意,人们又开始挑剔他了。例如《生死疲劳》,莫言自己说这是他的代表作,最能代表他小说的特点,恰好这部小说是我过去没有看过的,赶紧买了一本,看后感觉还行,只是还行,并不像过去读了文学名著之后感到那么震撼。

当然,《生死疲劳》还是有独特之处的,这部小说最值得称道的亮点就是展现了一种奇异的东方想象,把古老中国的时间观,把生死循环的过程演绎得淋漓尽致。西门屯的大地主西门闹在土改的时候被镇压了,于是他转世投胎为驴、牛、猪、猴……借助它们的眼睛,让读者看到了西门屯这几十年的沧桑变化。

中国时间是这部小说最大的卖点,也是最有价值的地方。如果只是讲人变动物,那在东、西方文学中都已不新鲜,例如卡夫卡的《变形记》,主人公一夜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壳虫。莫言说的是中国时间,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时间过去了还会回转,人死了还会以其它的方式再回来,生死循环,六道轮回,谁也保不齐明天是什么样的,所以,人的一切行为都不必太过分,对于未来,也不必太绝望。这一切都是因为时间是循环的,既无可奈何,又充满希望。

依照中国时间,古人制定的历法自然也是循环的:用“天干”、“地支”匹配出“六十花甲”,一个人只要活得超过了六十岁,就可以两次遇到一个相同的“时间”;还有,至少从汉代就开始有的“十二属相”,用十二种动物来代表十二生肖,一个人每过十二年就会再遇到一次属于自己的“本命年”。

与中国时间不同的,是西方的一元论时间观。犹太圣贤认为,时间始于一次独一无二的创造行动,所以,《创世纪》代表了一种线性的时间模式。以基督教的线性时间来看,世界始于一个确定的起点,朝向一个确定的终点,它始终在一个单一的方向上发展。当这种时间观作为“现代性”的组成部分向世界各地传播的时候,深深地影响包括中国在内其它国家,例如“公元纪年”的方式。

解铃还得系铃人,打破线性时间模式的是西方现代物理学。爱因斯坦证明,时间并非是客观的或者是绝对的,每个观察者都可能有自己的时间。正因为如此,多元化的时间观才显得尤为有意义。

利用现代小说来阐述中国时间,是莫言的一大发明。

如果从小说本身来看,《生死疲劳》中的种种瑕疵显而易见。如果现在对小说的要求没有变,仍然还要讲人物塑造,那么,莫言的《生死疲劳》除了向我们展现想象力之外,并没有塑造出血肉丰满的人物。小说中的几个重要人物,例如西门金龙、洪泰岳、蓝脸、蓝解放,基本都是“扁平人物”,设计感太强。还有,黄互助、黄合作两姐妹,年轻时美如天仙,到年纪稍大,丑陋猥琐,这种反差缺乏过渡;还有,蓝解放和庞春苗的爱情,简直有点天方夜谭,而蓝解放本人,由一个照顾进厂的农民工一下子当到了副县长,也有点莫名其妙……

总的讲,《生死疲劳》最大问题是“编”,为了讲中国时间,不顾人物性格逻辑而编故事,编得有点勉强。


关键字: 内容标签:西门,疲劳,艺文,大家专栏 孙振华 文学西门 疲劳 艺文 大家专栏 孙振华 文学
下一篇:孙振华:真实的赝品_焦兴涛-大家专栏--观众-视觉-赝品||上一篇:西沐:艺术数字资产与国际艺术财富管理中心建设_艺术品市场-艺术数字化-艺术数字资产-西沐--建构-发展-艺术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