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孙振华:怀疑美术馆_美术馆--藏品-卡里-艺文

编辑:英楠 来源:雅昌发布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内含三百余篇千字短文,分社会观察、艺文杂谈、生活百态三辑,这些文章是作者关于生活、文学、艺术、学术等诸多方面的体悟与认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朴素直白,体现了孙振华先生对世事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文学艺术素养。艺术网经孙振华先生授权连载《处处尘埃》,《怀疑美术馆》选自第二辑“艺文杂谈”。

更多内容尽在[孙振华专栏]

                              

二十年前的中国,是不大可能有“怀疑美术馆”这个话题的,这倒不是因为它的强,而是因为它的弱。那时候美术馆极少,少量的美术馆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了应景上,它给人的感觉总是在庆祝什么,纪念什么。

那时候,艺术媒体是当代艺术的重要推手,谁更早一天看到新的报刊和新引进的书籍,谁就更有发言权,谁就能迅速占据思想的制高点。

2000年以后,一旦真正进入到媒体时代,信息的获取不再困难,美术馆成了艺术的聚焦点,人们都说,现在进入到了美术馆的时代。

这是为什么呢?

画家越来越独立,人数越来越多,个人展览的要求变得十分强烈,人们发现,能够提供给艺术家的展示空间十分稀缺,这种“刚性需求”彰显了美术馆的重要,也刺激了它的发展;

大众文化的兴起,艺术的平权思想开始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公众需要参与艺术的机会,而美术馆给了观众与艺术品以面对面交流的可能;

随着体制接纳当代艺术,美术馆开始成为先锋艺术的首发地,展示内容的丰富和多元,极大地增强了美术馆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公立美术馆定性为公益性文化机构,由于雄厚的国家背景,使美术馆旱涝保收,开始摘掉过去贫困的帽子 ……

这几年来,中国的“美术馆热”有目共睹,十多年前,许多大城市,甚至许多省份都找不出一家美术馆,现在,各个城市,各级政府都在热衷于新建美术馆或者将老的工厂、仓库改建为美术馆。不仅官办美术馆越来越多,民营美术馆也在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下,成批地涌现。当美术馆成为艺术发展热点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乐观地认为,美术馆多多,就等于文化的益善呢?

美国杜克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了美术史学家大卫·卡里尔的《博物馆怀疑论——公共美术馆的艺术展览史》。这位大卫·卡里尔与众不同,他习惯在人们理所当然的事物中发现问题,在人们认为完整无瑕的思想板块中发现缝隙。他没有为炙手可热的美术馆唱赞歌,而是通过回顾美术馆的历史,对它的当代意义提出了质疑。 

在大卫·卡里尔看来,美术馆里所崇尚的只是精英化的艺术,它还不是真正的公共领域,不是鼓励真正辩论的地方,也不是活的艺术正在发生的地方;同时,艺术藏品也因为一旦进入了美术馆就失去了它和社会生活、历史文化的整体联系,成为一个孤立的欣赏品。看起来,美术馆的藏品似乎得到了保护,但是,这些只不过是一些文明的碎片而已,人们以为观众在此时此地能够通过藏品回溯到过去的时光,事实上,美术馆藏品的不可触摸,使这种想象中的时间之旅成为不可能,这就意味着美术馆可能是艺术品的坟墓。

大卫的这些说法,可能对西方世界的针对性更强些,但对今天一片凯歌的中国美术馆建设,也不无警示作用。例如,现在许多美术馆都抢着收藏,但是大多只是满足占有心理,这些藏品一旦入库,常常就等于进入坟墓,不知道几十年里有没有一次见光的机会?还有,在公众参与、藏品研究方面,做得好的极少。所以,大卫说,美术馆只有学会以全新的方式进行转型和调整才会有未来。这种全新的方式只能是走出藩篱,走向公众,走向生活。


关键字: 内容标签:藏品,卡里,艺文,大家专栏 美术馆藏品 卡里 艺文 大家专栏 美术馆
下一篇:王犁:美术史研究的处境与担忧_-笔墨-黄宾虹-实践||上一篇:孙振华:毕加索同志_毕加索--法国-斯大林-法西斯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