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孙振华:“穿越”的公共艺术_公共艺术-大家专栏--车厢-火车-穿越

编辑:英楠 来源:雅昌发布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内含三百余篇千字短文,分社会观察、艺文杂谈、生活百态三辑,这些文章是作者关于生活、文学、艺术、学术等诸多方面的体悟与认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朴素直白,体现了孙振华先生对世事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文学艺术素养。艺术网经孙振华先生授权连载《处处尘埃》,《“穿越”的公共艺术》选自第二辑“艺文杂谈”。

更多内容尽在[孙振华专栏]

                              

最近北戴河出现了一件大型公共艺术的作品,它应该是继20世纪90年代末《深圳人的一天》之后,又一件探索性比较强的作品,它的最大特点是在公共艺术中引入了“穿越”的概念。

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北戴河就是世界闻名的旅游避暑胜地,它在中国近现代旅游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北戴河火车站的历史就更早了,它曾经是清政府确认的第一个旅游车站,这件名为《对接·启程》的公共艺术作品就立于新建的北戴河火车站。

与传统的城市雕塑不同,这件公共艺术作品最主要的部分是用铸铁、锻造制作了一列1917年的老爷列车,放置在现代化的站前广场,这列有数节车厢的老式火车横亘于此,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感觉,使作品与周边的环境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围绕这列“老火车”,这个公共艺术展开了一个妙趣横生的关于北戴河旅游胜地的历史文化故事。

最初在设计这个环节的时候,创作者是有争论的。比较省事的办法,是选择一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退役的旧蒸汽机车,作为“现成品”放置在广场上。最后,经过反复讨论,他们还是决定用铸铁和锻造的方式,做一辆老火车。他们根据现存历史资料,到中国铁路博物馆调研,制作模型、图纸,然后等比例放大,成为一个特殊的,能够连接历史和当代的时空列车。 

创作者认为,公共艺术要体现地域特点,就是要有历史和文化的专属性,如果将80年代的现成品火车用在作品中,会消解地域文化针对性,因为它放在任何城市的火车站都有理由,而把列车样式提前到1917年,对于北戴河而言,则有专属意义。

有了老火车,等于有了一个舞台,那选择一些什么样的人来到列车上呢?于是,这件作品开始了历史和现实人物之间的“穿越”。

机车内,“詹天佑”坐在司机的位置上;而一个老外,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则成了司炉,身旁旧水壶的壶盖被蒸汽冲开;曾到北戴河一带求长生仙丹的“秦始皇”在车内眺望大海;曾东临碣石写下《观沧海》诗篇的“曹操”则在车内奋笔疾书……与老外、古人同时,现实人物出现了,北戴河实验小学三年级的三好生“吴依佳”在车上兴致勃勃,用数码相机拍摄着历史人物。

车厢内,与北戴河有关的历史名人荟萃一起:“朱启钤”、“徐志摩”、“金达”、“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或围坐交流,或凭窗沉思;车厢外“张学良”、“赵一荻”送别“梅兰芳”,园艺师“辛柏森”背着工具袋,由创作团队成员吴玕杰为原型的“列车员”正在引导上车。恋人“海伦.福斯特”、“詹姆斯.贝特兰”正牵手奔向列车,“郁达夫”与“爱妻”乘着骡子(彼时的交通工具)匆匆赶向列车……

最后一节车厢空空如也,一些空座为参观的公众预留着,观众可以进到车厢,可以进入到古今穿越的艺术现场,任何一个观众的进入,都将成为作品的一个部分,这列特殊的火车,形成了一种中外交融、古今交融的混搭奇观。 

该作品还用数字技术,将历史人物以动漫片的方式在各车厢同步播放,人物卡通化处理,以人物故乡土语配音,南腔北调在此聚集,配合了整个作品的那种穿越于不同时空之间的气氛。


关键字: 内容标签:车厢,火车,穿越,雕塑 公共艺术 大家专栏车厢 火车 穿越 雕塑 公共艺术 大家专栏
下一篇:孙振华:能工巧匠_大家专栏-雕塑--木工-中国-雕塑家||上一篇:杨卫:策展人的独立性_策展-策展人--资本-独立-展览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