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孙振华:能工巧匠_大家专栏-雕塑--木工-中国-雕塑家

编辑:英楠 来源:雅昌发布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

继《十年而已》之后,2018年初,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孙振华先生又出版了一本文集《处处尘埃》。这本文集内含三百余篇千字短文,分社会观察、艺文杂谈、生活百态三辑,这些文章是作者关于生活、文学、艺术、学术等诸多方面的体悟与认识。篇幅短小精悍,语言朴素直白,体现了孙振华先生对世事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文学艺术素养。艺术网经孙振华先生授权连载《处处尘埃》,《能工巧匠》选自第二辑“艺文杂谈”。

更多内容尽在[孙振华专栏]

                              

文革的时候,知识青年傅中望参加了湖北黄陂农民泥塑培训班,进去的第一天,县文化馆的培训教师让每个培训学员照他手里拿着的样子用竹子做一把雕塑刀,这实际上是一个测试,测试学员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结果,傅中望第二天拿出一把,让培训教师大吃一惊。这个教师叫项金国,后来成为傅中望几十年的雕塑搭档,他后来说,“比我还做的好些”。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傅中望天生是一个动手能力很强的人,抛开雕塑家的身份不讲,他首先是一个能工巧匠。所谓“能”,就是有能力和办法;所谓“巧”,就是不光会做,而且很会用心思,可以把自己的想法、趣味很好地体现在他的手艺里,因此与众不同。“能”和“巧”结合起来不得了,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不要因为有“工”、“匠”两个字就轻视它。

近几十年来,中国雕塑界一直在谈论一个话题,即中国雕塑的中国化问题。“五四”以后,西方雕塑传入中国,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中国传统雕塑则变得极其微弱,仅仅作为一种民间工艺在自生自灭。

傅中望雕塑的代表作品榫卯系列来自民间,来自中国传统的木质建筑和木工工艺,看上去非常中国。

想想中国古代那些优秀的雕塑作品,应该承认那些作者比起今天的雕塑家来不会差吧!但那些木雕,泥塑,金属雕塑,青铜器等等,都是工匠创作出来的。那时候的工匠画不画素描?不画;有没有雕塑系?没有。可那些东西你能说它不好吗?古代的雕塑家可能只是一个木工,在做木工的过程中,会形成他的观察能力,对形体的把握能力,对结构,对空间,对体量的把握能力。对于雕塑,这是最重要的能力,但这些能工巧匠不是按今天的训练方式培养出来的。

现在全世界所谓正规的雕塑训练都是从画素描开始的,然后泥塑,头像、胸像、等大人体,然后创作。这几乎成了一种放之四海的雕塑模式,全世界都这样。我们在讨论中国化的时候,能不能质疑这种模式,不这么干行不行?比如雕塑系一年级学生进来,不画素描,去做木工行不行?去做铁匠行不行?按过去能工巧匠的方式进行训练,让他慢慢做,加上艺术史、艺术理论的学习,或许也可以做出优秀的作品,为什么一定要从画素描开始呢?

傅中望也受了西式训练,比较而言,他骨子里影响最大的,是中国能工巧匠的传统。这个传统是来自于民间,来自传统。傅中望的祖父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木工,是一个当地俗话叫“掌作”的大师傅,祖父对他影响很大。他五岁的时候就为邻居打家具,他还自己做了一把小提琴,音虽然不准,但是很漂亮。这说明,他如果不上美院,也具备了做一个好雕塑家的能力。傅中望的榫卯系列作品是受纯学院教育的人是不容易做出来的,因为他们接触不到这个传统。相反,一个优秀的木工,如果有当代文化的训练,有很好的艺术参照系统,却可以做出这类作品。

如果中国的雕塑要中国化,就要从根子上开始,就要思考这种可能:除了现在的主流方式,即西式的雕塑训练方式之外,是否可以通过中国传统能工巧匠的途径,直接进入到雕塑里呢?这方面,傅中望的雕塑或许是一个启示。


关键字: 内容标签:木工,中国,雕塑家,傅中望 大家专栏 雕塑木工 中国 雕塑家 傅中望 大家专栏 雕塑
下一篇:历代著名仕女图荟萃台北故宫:男性画家如何“凝视”女性?_仕女画-她:女性形象与才艺--仕女图-宋代-画家||上一篇:孙振华:“穿越”的公共艺术_公共艺术-大家专栏--车厢-火车-穿越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