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艺术家马六明在创作中,一直有着两条并行不悖的路线:其一是做行为艺术;其二是从事架上绘画创作,可因为他做行为艺术的名气太大,加上对后者宣传较少,故较多人并不了解他的绘画创作。其实,就如同他的行为作品一样,他的绘画作品亦常会以人体为媒介,用以表达他对个体生存的体验或感悟。
近几天为撰写此文我详细看了马六明的相关资料,我发现,还是在1989年,当他进行油画创作时便开始以人体为表现对象,只不过经历了从单色写实到表现性多色绘画的过程。而且,从中我们并不难发现一些西方艺术大师对他的的影响。
1993年对于马六明是具有重要转折意义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里,他不仅以行为艺术的方式创造了“芬·马六明”的形象令他声名大振,还创作了油画《婴儿1号》。依现在的角度看,后者是严重的被忽视了,因为其意义并不亚于前者,所以,我拟将马六明于新世纪画绘制的该系列作品收录于本人正在撰写的《中国当代艺术史2000-2015》之中。正如大家所见,该作品是以超现实的方式处理的,即在黑色的底子上有一双巨大的手掌,上面躺着头部为大人,身躯却为孩童的形象。由于其面部造型明显是“芬·马六明”的形象,所以我们不难判断《婴儿1号》应该产生于相关行为作品之后。按我的理解,画面所指非常明确,那就是在当下中国,无论在教育方面,还是在娱乐与饮食等方面,社会都没有按照儿童的生理特点使其自然生长,而是:要么按成人的意志去人为的“培养”他们,要么让他们十分被动的适应成人的生活方式,前者诸如所谓的儿童“早期教育”之类,后者则如让儿童唱成人歌曲、玩成人游戏之类或吃成人饮食等等,于是,这也使很多儿童失去了应有的“童年”阶段,以致严重干扰了他们后来的正常成长。在我的印象中,社会上有人士对相关现象进以批评的情况大致出在90年代后期,而马六明却很早直觉到了这一点,这的确非常难得!我注意到:就在他做得行为艺术处于高峰阶段时,其绘画《婴儿系列》不仅一直在延续,并且有较大推进。比如,他在1996年或1998年分别画的《婴儿8号》等作品,在表现玩耍着的“儿童”时,便有意强调了那与此并不相称的成人化面孔。相比起来,我认为,他于2004年画的《婴儿4号》更具象征含义,即在画中,当一个正常的裸体小男孩照镜子时,镜子中却反射出了长着成人面部与儿童躯干的形象。而这显然强调了相关现象的内在含义以及一些儿童相应出现的变态心理。诚如一些学者指出的那样,后者作为潜意识无疑大大干扰了儿童的正常成长。有意思的是,艺术家后来还根据绘画《婴儿系列》做了相关的雕塑作品,亦别有意趣!
2004年对于马六明来说,同样是具有转折意义的一年,当年10月27日,他的儿子降生了。据他介绍,在得知儿子要以剖腹产的方式出世时,他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即在医生的手术刀切下去之后,儿子就会从一个长长的细缝中来到世界。那么,他对世界的印象又是如何的呢?也正是在他百思不得其解之际,某日,当他无意拉开房间的窗帘,猛然见到了一道呈长缝状的亮光投射进来,由此,他一方面感到孩子与光一样照亮了他今后的人生;另一方面,他也为自己的新想法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表现形式。由是,一个新的绘画系列诞生了,其命名为《No》系列。与此相关,不同的作品均以创作的时间顺序偏号。可与他以往的作品明显不同,在这一系列作品中,儿子的形象都被拉长了,并呈现在了黑色的背影中,而且,在作画的时候,他还运用了透视镜或反射镜作为辅助性的手段。只可惜画中小孩的形象没有处理得如同光一样的效果,我想,如若那样,他的艺术理念会更易令人接受。但不知艺术家以为然否。
我注意到,实际上,这一系列的创作随着儿子长大的过程仍在延续,但有时是彩色的、有时是单色的,特别耐人寻味的地方在于,发展到后来,儿子形象自然变形为山水,结果,人的生命与与自然融为了一体……对此,批评家叶兰认为,马六明的画作是“将人类繁衍及生命不朽非常诗意地升华在隐喻中”,【1】我非常认同。这也使我由衷的感到:马六明绘画的形式不断变更的内在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与他对生命的体悟有关。所以,结合他的人生情境及艺术的上下文关系来理解他的作品至关重要。那么,马六明的绘画从2012年起又发生了变化是十分正常的事。相对而言,自此,艺术家暂时没有以他对人生的感悟作画,而更多是根据当年做行为艺术《芬·马六明》时与观众所拍的照片作画。他强调,这是因为他更多希望反思一下作品与观众的关系。为此,他故意将“芬·马六明”的形象做了虚化性处理,即重在刻划不同观众的动作与表情。这也意味着,马六明在面对相机当初记录的行为表演图片时,是在经过慎重选择与过滤后又以具有个人特点的风格转换了其中一些片断,而这就涉及到了二度转换的问题。即当马六明把这一系列予以公开展示时,就很好延伸了主体对于客体对象的认识深度和感受强度。应该说,这一系列作品既是当初行为艺术的继续,亦是对1994年他画《芬·马六明NO.1》、《芬·马六明NO.2》方式的改造。因为后者是以彩色的方式画了“芬·马六明”悦人的形象,并以灰色的方式画了干枯的身体。由此看来,马六明的艺术是一个大的整体,它们既互为背景,又可以互相解读、不断生发。如果离开了这样一个基本的前提,即我们要是不理解彼此作品之间的上下文关系,看画时就会不知所云。当然,马六明的所有作品都与相关的大文化背景有关,而这也恰恰是我们理解马六明的关键之处。正是从此出发,也由于我认为马六明的系列作品在中国当代艺术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艺术地位,所以我在2017年11月为北京艺凯旋画廊策划“中国当代艺术家手稿研究展”时,特意挑选了马六明的相关手稿参展。【2】
时间在飞驰,奔腾向永恒!马六明在新的文化情景中又会有什么变化与发展呢?这是我们特别关注的问题,因此,我在翘首以盼的时候,也希望他能在自身的创作逻辑中不断向前推进!
祝福艺术家!
2019年5月16日于武汉合美术馆
注:
【1】叶兰《主体的变形》载《马六明》55页,湖南美术出版社,2012年3月。
【2】“中国当代艺术家手稿研究展”的参展艺术家有:方力钧、傅中望、马六明、宋冬、隋建国、王广义、徐冰、尹秀珍、周春芽、张晓刚。
关键字: 内容标签:行为艺术,系列,艺术家,当代艺术 绘画 马六明行为艺术 系列 艺术家 当代艺术 绘画 马六明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