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野村艺术奖揭晓得主,哥伦比亚女艺术家多丽丝•萨尔塞多获奖。该奖项旨在帮助艺术家完成壮志未酬的新项目,奖金高达100万美元,为当代视觉艺术领域金额最高的奖项。
作为一家金融公司,野村控股并不是首次涉猎艺术行业,其创始人在茶道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对艺术的热爱始终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为何将目光集中在当代艺术,以及为何将发布会设在上海,公司高层池田肇说道:“野村控股的公司理念是勇于面对变革和挑战。因此我们希望获奖艺术家仍旧活跃当今艺术界,并且能够永远勇于面对挑战。因此,我们把目光集中在当代艺术。为何选择在中国上海举办,是因为,在过去的历史进程中,上海经历了重要的变革,并且很好地应对了各种挑战,如今已成为国际瞩目的大都市。可以说,上海的城市精神和野村控股的企业精神十分契合。此外,我们也准备在上海成立合资公司。综合各方面,我们决定将发布会设在上海。”
发布会现场,国际评审团代表、Art Agency, Partners (AAP) 创始人及负责人、苏富比艺术分部主席艾伦·舒瓦兹曼就评审标准做了简要论述,他说道:“我首先介绍一下国际评审团成员,其成员来自在艺术界具有影响力,并在文化领域具有建树的馆长、策展人等,尽可能涵盖多个国籍、年代、性别和美学观点。候选艺术家由独立国际评审团的专家列出,然后进行汇总,并请每位评委陈述以下问题:第一,为什么推荐这位艺术家?第二,这位艺术家的作品所传递的声音有什么重要性?第三,奖金是否能真正用于创作中,并进一步促进其艺术品的影响力和传播?”
为何最终将大奖颁给萨尔塞多,艾伦·舒瓦兹曼接着说道:“我们一致认为,萨尔塞多是最佳的获奖人选。她以非凡的洞察力与远见,致力解决当今社会最棘手的社会重要议题。她的作品诗意、独特、与文化关联,却又那么脆弱。她精准解读人类与世界的关系,诠释了艺术家与人类群体的微妙关系。此外,获得这笔奖金后,萨尔塞多也会继续她的艺术实践。因此,我们把大奖颁给了她。”
对此,池田肇补充道:“多丽丝•萨尔塞多以雕刻和装置艺术表现了艺术特有的抗争力,其空间装置传达出对牺牲者的追悼和反思。她的作品饱含着治愈创伤,跨越苦难的力量。虽然已经获得了世界范围的赞誉,但她仍然继续站在艺术前言,不断创作与超越。她的创造力和勇于创新的理念与野村控股不谋而合。”
对于奖金的用途,萨尔塞多坦言:“希望在未来创作一个被永恒记忆、非商业用途的作品。现在正在创作前期的研究与调查过程中,这件作品会了解受害者和战争发起者对战争的看法,看是否能在达成和解,最终和平。作品的地址会选在哥伦比亚某个遥远偏僻的、普通人无法接触到艺术的地方,希望能让他们也听到艺术的声音。创作形式可能是行为艺术,例如悼念,去真正缅怀在战争中失去生命或家人的平凡人。”
在过去的创作中,萨尔塞多始终关注战争、暴力带来的伤痛。对于这点,萨尔塞多说道:“我认为,艺术家没有自由来选择要去关注、处理的议题,我们的认知始终要受到自己的文化、生活、宗教等等的限制。我生活中战火纷飞的哥伦比亚,对战争等社会重要议题的关注是我的责任,也是我对历史肩负的使命。”
多丽丝•萨尔塞多
多丽丝•萨尔塞多,1958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作为已然成名的艺术家,萨尔塞多至今生活和工作于哥伦比亚。对于为何没有选择旅居海外,萨尔塞多告诉艺术网:“在历史上,哥伦比亚总是给人负面的印象,例如残酷执政、不文明、毒品问题等。我选择继续留在哥伦比亚,是想要证明,艺术家待在这个国家,也可以在混乱中展示事实,也可以创造出震撼人心的艺术品。我希望能够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向世人展示哥伦比亚,并将尊严重新带回我的国家。这是我对历史应有的责任感,也是每一位艺术家应当担负的责任和使命。艺术不仅仅是某种形式,去解决和应对现实问题才是关键。”
这种对历史的责任感十分强烈地体现在她的作品中。萨尔塞多的雕塑和装置作品素来以揭示消逝历史,例如暴力、战争等而闻名,作为一种对政治和精神的考古,她为人们开辟了一个深刻而尖锐的哀悼空间。
但艺术家无意于建造“纪念碑”来铭记英雄,而是以“反纪念碑”的形式,在作品中展现战争、暴力等给平凡人带来的伤痛,最大限度地关照普通人。对平凡人的关注和铭记,是其作品中一以贯之的线索。她说道:“大众的代表就是平凡人,在战争中,最大的受害群体也是平凡人。他们是前线的受害者,也是后方成千上万的平凡人的保卫者。每一个守卫者的名字都不应被历史遗忘,都理应被铭记。”而在现实生活中,通常情况下,这部分人终将会遗忘,史册记载的只有英雄。
萨尔塞多选择了以空间和建筑进行干预的创作方式铭记战争、暴力带来的伤痛。她认为,仅仅是装置和雕塑作品是不够的,需要构建一个环境,来加强观众与受害者的情感联结。艺术品应当重建难民和战争中的普通人的感受,让观众身临其境去感受。由于每个人都受过伤害,在观看展品的过程中,观众才可以在静默中,将自我情感代入,并将被伤害的情感经历与难民的苦痛回忆联结。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真正超越时空的记忆,才能让伤痛更加刻骨铭心。而对环境的构建只能通过干预空间和建筑实现。
多丽丝•萨尔塞多在早期具有代表性的系列作品《寡妇之家》(“La Casa Viuda”,1992–95)中将家具、纺织品和服装布料结合在一起,从这些陈旧的日常物品中凝炼出历经数十载的深层意义,并使其与个人和社会悲剧直接相关。
11月6日和7日
艺术家的作品通常以某个特殊的历史事件作为创作的切入点,以精准而低廉的方式传达事件冲突造成的后果。例如,她的公共艺术作品《11月6日和7日》(Noviembre 6 y 7,2002),以独特的方式纪念了1985年波哥大最高法院大楼被暴力侵占17周年。她在波哥大的新司法大楼外墙上将数把简朴的木质椅子缓慢降下,53个小时的下降时间正好和暴乱发生的时长相等。
萨尔塞多作品及局部
又如,在呼吁哥伦比亚结束近60年内战的《和平协议》被全民公投否决后,萨尔塞多与哥伦比亚国立大学博物馆合作创作了《合计缺席》(“Sumando Ausencias”,2016)。这件作品长7000米,白色的横幅或裹尸布上,用灰烬书写着内战遇难者的名字。萨尔塞多和志愿者们在波哥大玻利瓦尔广场(Plaza Bolivar)合作缝制了12个小时,才得以完成这一非凡的宏大作品。然而,这件几乎覆盖整片广场区域的大幅作品,仅得以呈列0.7%的战争遇难者之名。
无声的祷告
再如,《无声的祷告》(“Plegaria Muda”,2008–10)系列作品则通过一对对面对面叠放的手工木桌,以及发芽的纤细嫩草,来映射“缺席”的身体。每组桌子被作为一个整体安装,组合尺寸类似棺木,让人联想到一片废弃的墓地。这件作品尽管是在研究洛杉矶黑帮暴力之后开始创作的,但部分灵感来源于哥伦比亚数千名“逝去”的平民,他们在游击战中被无辜杀害,最终却被记录为战争伤亡。
无题
口令局部
此外,萨尔塞多也关注更具普遍意义的主题。在伊斯坦布尔创作的装置艺术作品《无题》(“Untitled”,2003)中,萨尔塞多在城市中心两幢建筑物之间的空地上塞满了1550把摇摇欲坠的木椅;都灵利沃里城堡(Castello di Rivoli)的作品《深渊》(“Abyss”,2005)将拱形天花板的砖块巧妙地延伸至展览空间,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埋葬感。她为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联合利华艺术委员会(Unilever commission)系列公共艺术项目创作的大型装置艺术作品《口令》(“Shibboleth”,2007),同样包含了对空间和建筑的干预:一条深深的巨大裂缝贯穿整个涡轮大厅的地面。该艺术装置真切地限制了参观者的行为活动,也通过解构而非建构的方式,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空隙”,从而突显排斥、分离和差异性的观念。
无题
无题局部
同时,萨尔塞多也十分关注时事。她近期的重要装置艺术作品《重写本》(“Palimpsest”,2013–17)探讨了欧洲移民危机的主题。这件作品最初是为马德里的索菲亚王后国家艺术中心博物馆(Centro de Arte Museo Reina Sofia)的水晶宫(Palacio de Cristal)设计的,其主体是一层石板,上面会短暂地间歇性呈现190名移民遇难者的名字。该装置创造了一种持续地铭刻与抹去的状态,将展厅转化为一个充满力量且活跃的纪念空间,让人联想到“哭泣的”地球,暴露出生与死的循环,以及集体哀悼的无能为力。
野村艺术奖
野村艺术奖由东京——野村控股成立,自2019年始,野村艺术奖将每年评选一位“创造一系列具有重大文化意义作品的艺术家”,并向其颁发“野村艺术奖”。为帮助艺术家进行艺术探索、开拓与创新,高达100万美元的奖金将全力支持获奖者壮志未酬的新项目。同时,野村每年还将颁发两份各为10万美元奖金的“新锐艺术家奖”,以表彰初出茅庐、具有巨大潜力的杰出艺术家。以上奖项均不接受申请,最终结果由独立的国际评委会全权决定。
第一届评委会由世界范围内德高望重的博物馆馆长、策展人、基金会领袖及艺术领域专家所组成,包括: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副馆长兼总策展人郑道炼、已故独立策展人、评论家、作家、编辑奥奎·恩维佐、罗伯特·劳申伯格基金会执行总监凯西·哈尔布莱希、东京都现代美术馆艺术总监长谷川祐子、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馆长马克斯·霍莱因、英国艺术委员会主席尼古拉斯·塞罗塔、Art Agency, Partners (AAP) 创始人及负责人、苏富比艺术分部主席艾伦·舒瓦兹曼。
关键字: 内容标签:哥伦比亚,多丽丝•萨尔塞多,战争,暴力,野村控股,野村艺术奖,,作品,艺术家,创作哥伦比亚 多丽丝•萨尔塞多 战争 暴力 野村控股 野村艺术奖 作品 艺术家 创作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