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吕胜中:关于“人文书”_-人类-版心-仓颉

编辑:张桂森 来源:雅昌网博客
 
  关于“人文书”  吕胜中  【壹】  1988年,我准备自己在北京中国美术馆的剪纸作品展览,制作

  关于“人文书”

  吕胜中

  【壹】

  1988年,我准备自己在北京中国美术馆的剪纸作品展览,制作过程中,不时有碎纸片剪落下来,几天时间便铺满了地面。要清理房间了,本该将这些纸片当垃圾扔掉,却有点儿不忍心——因为在这些被废弃的纸屑上,贯注了我和我剪的那些“正式图形”同样的精神和情感因素,我根本分不清楚哪一个更“好看”,分不清哪是主体哪是客体——它们之间的关系,给我许多关于分解与整合的感悟。

  一个大圆,被蚀刻出许多奇形怪状的窟窿,我小心捡拾起那些从大圆中散落的一个个碎片,在奇形怪状的窟窿中,寻找着它们原本自在的位置,它们之间的隙缝,正是剪刀游动的轨迹,在这里,即使“我”已不是“有”,也已在“无我”之中,找到了生命的价值。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注1)。

  当《开花与落花》的碎纸屑排列成行,构成如文字书写般的条幅悬挂起来时,我感觉到自己仿佛超越了造字的仓颉(注2)。

  “开花与落花”的发现曾经让我激动万分,显然,也只有剪纸艺术语言才能够充分表达出我因此生发的种种感悟。因此,紧接着有了《和合诗》,有了后来的《灵魂文件》、《天安门畅想》和《大平安》等作品。

  久久沉浸其中,至今未曾厌倦。

  【贰】

  另外一种以人形代替文字的尝试是在1991年秋天。一位远房亲戚叫车宏原,他正在北京清华大学读计算机专业研究生,那时在中国玩儿计算机是很神秘的,他到我家玩儿,我就向他打探计算机的“神奇”功能,他说了许多,还说我作品中的“小红人”也可以用计算机制作,并且很容易就能复制出若干个。

  去他那里参观并请他演示,当时他使用的机器根本就没有图片处理的系统,车宏原就用“造字程序”教我画出“小红人”的符号,并设定字符代号数码,以打字的方式打出来。这让我感到新奇与兴奋。

  回家后,我仍兴致高涨,想用这种方法排成一篇全部是“小红人”文章。

  小红人可以转动四个方向,正负形可以当作八种不同的“文字”——尽管“字”数不多,但也够了,佛教的“八字真言”也仅仅唵、嘛、者、墨、耶、萨、来、德八个字,却能传达无限的精神意愿,具有无穷的表达力度。

  我住的地方离清华大学很远,来回坐车需要将近4个小时,我抽空去了几次,在车宏原的帮助下总算把八个“字符”全部制作完成,紧接着敲击键盘,很吃力地排列出一篇文章来。

  一篇人形的“文章”,已可谓十足的“人文”,还加了许多标点符号与“插图”,看起来很有趣。文章标题借用了达尔文的“人类的由来” 内容倒更是我自己即兴铺排的一个生命景观。

  那时的“程序”很粗糙,字符造得也欠精确细致,我不觉得十分满意,却过了一把计算机瘾。

  【叁】

  为了更接近印刷文本的细微精致,我在北京东城区隆福寺街口找到了一家专做铅印字符的小作坊,在那里制作了1—6号小红人正负形12种铜字模。我思忖着,来日用它翻制成若干铅字,替代通常字盘里的字,请一位熟练的检字工人根据我选定的文章检字排版,这样,正负人形不同朝向的“八字真言”就可能“说尽”所有的文字语言。

  当时,需要斟酌的问题也还不少,比如要不要标点符号,是否需要在八个字符的基础上分解重构进行丰富扩展以辅助表现力等。为了感觉类比实际的效果,我还找一家民营小工厂制作了大小两套小红人橡胶印章,用手工捺印的方式作了一些实验。

  1992年至1996年期间,我出外参加各种展览东跑西颠,很难有比较整块的时间沉下来完善这个方案,到1997年我想做的时候,去找那家做铅印字符的小作坊,那里却已人去楼空。

  几年是沧桑,原来,随着中国计算机“汉字输入法(注3)”的产生、成熟及印刷业“激光照排(注4)”的现代化进程,铅字印刷的时代已经过去。我想制作大量铅字、找一个铅印厂的构想突然成为难度较大的事情。当然,如果方案已经铁定,解决这样的工艺技术和印刷设备并非没有可能,关键是与经营剪纸的正负形关系比较起来,自己对这种形式语言可能产生的文化追问难以给出一个较圆满的答案。

  【肆】

  用剪刀剪纸每次只能剪五六张,而用刀刻制可以得到更多同样的图形。2002年准备在荷兰一个精神病院的展览,我用刀刻的方法制作若干个小红人,原计划在那里的解剖室为在这里死后被取出脑子做标本的精神病患者做一次安魂活动。刻完后,一叠叠留有负形的纸张摞在案子上像是印刷厂等待装订的书页,这启示了我,临时决定以中式线装的方法做成十本书,书中出来的小红人往空中游弋……

  展出的时候,场地发生变动,我使用原精神病人的大食堂,从长廊到餐厅摆放一溜书桌,每张桌上有一盏收集来的老式台灯,观众可以坐在书桌前翻阅,静观生命的动静。

  这个作品叫做《究竟》,视觉效果不错,但因原本不是做书的计划,因此在内页版面、整体结构和细节处理等方面都很不讲究,只能算做一次临时性的尝试。后来,因为展览组织方面的原因,这套作品在展出期间和撤展包装中都出现严重损伤,基本上不能要了。

  不过,那年初夏,《人文书》的方案已经开始实施,全书将分“红本”和“黑本”,在红色宣纸上刻出小红人正形或负形的页面叫做红本,而用红色页面上剪落下来的人形或碎纸屑排列托裱起来的页面装订成书叫做黑本。当时的计划是“红本”20卷,黑本40卷,每卷90页,这显然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刻制红本的100多个书页是这个作品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工作,我和我的学生李红军、周淑英,以及河北蔚县南张庄、陕西西安的五位刀工最佳的民间刻纸艺人,大约经历了七个月的时间,在2003年2月初完成。对于经年累月从事刻纸的艺人来说,初看起来,版面上的小红人并没有多大的技术难度,但是一动刀子一个个便叫苦连天了,因为这不像他们平时那样,可以不顾及图形以外的地方,纸面上的任何部分都不能破坏和废弃。那些较长一点的线条还可以处理,刻制耳朵、手脚等细致的部位要做到干净利索的确并非易事。另外,我们还要把刻落下来的每一块图形平均分成20等份,作为制作黑本的素材。

  很艰难,而这仅仅只迈出第一步。

  【伍】

  2003年世界上多灾多难,中国人被“非典”所圄,一切的计划都被打乱了,人们也凭借这个机会洗刷自我的心灵和眼睛。这期间,我忙于参加第50届威尼斯双年展的作品《山水书房》,因为“非典”,又插空作了《界限》表达自己当时产生的感叹。我觉得,自己在缭乱中重新理顺的心绪更加平和了。

  “山水书房”有5000多本各种学科门类、各种文字版本、各种文化层面的书籍,它们最初被虚化在一张经典的中国山水长卷中,统一于一个表象概念排列在书架上;接着,观众从书架上抽离书本阅读的时候,“画面”便渲染了整个“书房”的空间;最终,这幅历史的画卷有一天在观众不断地抽插中会改变形貌——山水不见了,竹林不见了,渡船和人影都不见了,它们和他们重新成为一团团浓淡有致的墨色,成为一条条干湿变化的笔触,交给今天的观众在无意之中应物象形、经营位置、骨法用笔、传移模写、随类赋彩、气韵生动(注5)。

  《山水书房》中书的文字编排的各种意义显然被淡化了,却酝酿出更多可读的东西,也提醒了我对书本所具有的一种难以摆脱的迷恋。《人文书》虽然被搁置了一些时候,热情并未减退,在我不时的念想中甚至还为它增添了一份厚重。

  【陆】

  在前波画廊的首次个展是2000年11月,那是画廊刚刚开张的时候,展览取名“初次见面”。本商定三年之后第二次展览,但“非典”致使正要进入二期制作《人文书》的计划中断……四年过去,茅为清再次请我在这里展览,并希望实现书的方案。

  大约2004年3月谈定,似乎有较宽松的时间制作作品,而我眼下教学、研究工作颇多,还有其它的展览活动,一下子就拖到暑假,才腾出整块的时间来可以开始大干一场,这时却也已经显得有些紧张了。

  工作程序如下:1、准备纸张——包括红本“筒子页”的衬纸,黑本托裱负形的黑宣纸,裁切、折页、画版心线;2、制作托裱书页的多块案板,在上面分别划出版式标记,以便定位准确,可分组同时托裱;3、用白面粉加白矾和几种中药调制胶性小、防虫蛀的浆糊;4、“检字排版”——将从红本书页上剪落下来的大大小小各种形状的纸片一行行排列成文本的形式,分横排与竖排与竖排两种基本版式;5、托裱,剪纸托裱与绘画不同,需要在揭起画面后立即喷水,调整被挪动或不合适的纸片位置,用拧干的毛巾蒙在画面上吸水,反复几次,直到将剪纸以外多余的浆糊吸干净,然后摆平晾干;6、熨烫平整,遇到纸面皱褶严重的页子,还需要上墙挣平; 7、折页,另外,因为黑本书页版心位置已有一层剪纸,与书脊装订线部位的厚度不等,需要在“筒子页”书脊方向的一边折进2公分,以平衡正本书的厚度;8、在红本的每个页面之间蒙盖一张半透明的绵纸,可在成书后保证翻动时版心少受损伤污染;9、红本书页插放衬纸,对准书口定位线、粘贴易被掀起的细小脆弱部位,在装订线处用浆糊与衬纸固定;10、用白宣纸折页盖住版心剪纸部分,上下裁剪线以外固定,以免在撞齐时挫伤剪纸;11、排列顺序,对齐书口显示出来的版心线,定位裁切线;12、装订,分中式线装和西式古典精装两种版本,包装与函套的制作。

  啊啊,细碎繁杂的工种技术、多种多样的工具材料和设施,在《人文书》中缺一不可。更重要的是人,前后有30多人参与了工作,在制作最紧张的日子里,很多人连续十几天每天仅睡眠5个小时,全身心地投入到“人文书”中,他们是作者,也是最早的阅读者。

  【柒】

  四年前在纽约展出的《大平安》,上千个小人的杂技在晃板中提示出平安世界表象下潜在的危险。这危险让911恐怖事件、让阿富汗、伊拉克战争、让非典禽流感等病毒很快验证。我却并不认为这是我的预言,我只是用视觉形象营造了走向极端的人类世界现实奇观中的一个场面,以极端的手法展现在人们面前。其实,问题的存在人们都早已意识到了,而且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但身心麻木的人们咬牙坚持着“不见死尸不落泪”,在危险没有降临到面前的时候,谁也不愿意轻易改变自己,更不愿意过早地回归本真的位置。

  达尔文的进化论表明,生物在不断进化中,其实比生物进化快得多的是人类的物质文明,今天我们早已将物质极度贫困的生活抛在历史的角落。那么,人的精神是否同步进化?荣格在非洲做了长时间深入的考察研究后,得出了令现代文明非常尴尬的结论: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人类的精神几乎没有什么进化。荣格借此提出了集体潜意识的理论。物质文明的现代化与人类精神的原始性的矛盾,正是现代人心灵困惑的重要根源。物质的丰裕并没有给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以财富衡量一切的价值取向,使人类沦为物质的奴隶。富贵奢糜的富豪生活后面,往往是空虚、颓废、心灵的畸变。

  随着小红人不断地在从我的剪刀下生成,又飘落到世界很多地方,不同国家、地区、民族的人们都表示出对他的喜爱,我也很快发现,“小红人”的原型并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专利”。几乎是一样的姿态,显现出人类共性的本真,他站立在全世界各个地域、民族文化的开端,时刻向着离开他遥远的时空照看着晃动在每一天的自己的形与影,这形影是我们吗?我们在历史的演绎中,在文化的变形中已经被反复肢解重构、扭曲整形、替换冒充……我们还有本真吗?

  在《人文书》的制作过程中,我和我的助手们在“以人为本”的开端出发,经由一种书写与阅读自己的体验。

  这是谁说的?

  ——人与其它存在物不同,人不是纯然地存在着,而是好奇地询问和解释自己——人类的不完善靠自我领会而得到了补偿,这种自我领会告诉人们如何完善自己。人的自我解释并没有与永恒的现实相分离。相反,尽管人的意图仅仅是去解释,但它对现实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文化像空气和水,同异的界线似有实无。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没有固定的结构和功能,处于不断的传播和演化中。文化只可以分解成诸要素,不可划分为种类,因为时间、空间、人群等都不能作为划分的客观标准。

  ——人与天道(即大自然)的融合共存,不仅仅是后天生存的必要,更是先天本能的决定。因为人类既然来自天地,理应法天则地,遵循大自然的规律。

  ——“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既然人类和自然万物本为一个和谐、有机的统一体,人类又有什么理由去暴敛万物,破坏人天共有的生态环境呢?如人类能收敛一些,就能保持宇宙的良好生态体系,获得万物并生、人天共存的生命空间。

  ——认识了自己,就要成自己!

  不知道这都是谁说的。

  在《人文书》的字里行间,我们似乎听到这样的声音。

  这次的3部书即将制作完毕,已经可见不远处的目的地。但是,我们都意识到,我们思悟的路途正在延伸,我们精神的追问越发深邃,即使到了前面,我们也已经不可能停下来……

  2004年10月23日星期六于北京东土茅屋

  注释:

  1、“无为而无不为”出自被誉为国学之粹的老子《道德经》第三十七章。无为,喻指不妄为、不乱为,无为而无不为,意指行事均当顺应自然规律,去除私欲,归向宁静,天下将自然安定。如此一般,方可踏达无所不能的境界。

  2、仓颉,传说中远古时代黄帝的史官,他观察飞鸟走兽的运动,从鸟爪、兽迹中受到启发,创造了最早的汉字。《淮南子》说“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3、中国科学家王永民以五年之功,于1983年研究并发明成功“五笔字型”,开计算机汉字输入法迅速普及之先河。

  4、1979年10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选授用我国第一台激光照排机排出样书。其高倍率字形信息压缩和高速复原技术使字形信息的总体压缩率高达500∶1,获得欧洲 EP0095536专利。

  5、应物象形、经营位置、骨法用笔、传移模写、随类赋彩为中国传统画论中的《六法论》,由南齐谢赫所著。


关键字: 内容标签:人类,版心,仓颉,人类 版心 仓颉
下一篇:吕胜中:我是工农兵_当上大学生_-从来没有-自己的-模特儿||上一篇:2003年——山水书房_-观众-作品-书房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