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彭德:批评家的盲点_-画家-艺术-歌德

编辑:杨晓萌 来源:N视觉
 
批评家与大众情人批评家与大众情人,二者不可兼得。不幸的是批评家总是试图一箭双雕,画坛也鼓励这种努力。

9dfk2QdgHU2r4fbsIShO6L6Oejc3P6InDGRsoPwT.jpg

批评家与大众情人

批评家与大众情人,二者不可兼得。不幸的是批评家总是试图一箭双雕,画坛也鼓励这种努力。其实二者如同日月不能并出,否则就会相蚀。因而,当人们称呼你是批评家时,最棘手的事是让你在大庭广众之中主持评论会或即席发言。这类发言从来都是不讨好的,除非你事先编造一套自欺欺人的谎言,用以获得一个“此人很会讲话”的名声。

真正的批评同宗教或准宗教的训导格格不入,它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批评本来属于表达个人情趣的行为,而会议的与会者大都预设批评家能当场兜售一套人见人爱的高论,结果导致失望,导致鄙夷或激愤,导致不欢而散。这在倾向不同的批评家与画家的联席会议上尤其突出。八十年代以来举行的各类全国性美术会议,无论是否畅所欲言,都不曾有一次令人满意的结果。犹如一位患习惯性流产病症的女人一样,始终生不出一个活婴。

诉诸文字的批评也面临同样的遭遇:自由表达被视为信口开河,引经据典被视为故弄玄虚,轻松随意的调侃被视为哗众取宠,背离流行的方式被视为异端。你不能快语直言,也不能转弯抹角。你的批评不能触犯某个人,更不能触犯所有的人;同样,人们对你赞扬某个画家会不以为然,对你赞扬一群人就更不以为然,无论你是否出以公心,也无论你是否赞扬得到位。你最终发现,只要你试图取悦于所有的读者,你怎么做都不行。

批评是一种借题发挥的精神活动,它首先要求对自己负责。不必期待人去表扬你、赞美你,表扬和赞美背后隐藏的是利益;也不必太介意别人去抨击、去指责,因为决定好恶的缘由主要是趣味,而趣味无须争辨与反驳。在艺术多元化的时代,如果你想成为大众情人,涉足批评决不是明智的选择,除非有一天人类将艺术与利益分开,或者人类只能或只愿意欣赏一种艺术。美术批评家不仅不能充当大众情人,连与画家的普通情谊也很难维持。当一些批评家埋怨他所推介的画家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行为时,与其去追究画家的人格缺陷,不如去追究批评家预先形成的期待。批评家要求画家开一张永远报答自己的支票,同后者要求前者报答自己一样幼稚。因而当画家象困顿时的陈胜那样向你表示“苟富贵,勿相忘”时,你千万不要当真。因为陈胜即便当了皇帝也会忘记最初的誓言。没有奢求的心理准备能使批评家消解市俗的欲望。

批评的模式化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该时代的批评样式。宋代以前多见于诗歌,宋代以后多见于题跋,近现代多见于专论。特定的样式以禅学的、理学的、人文科学或科学哲学的思路予以自圆其说的表达,演变成合法的公共模式。模式的形成如同样式的形成一样,带着历史的局限甚至历史的偶然性:诗歌是同科举考试以及吟唱风气联系在一起的,题跋是同书画装裱技术联系在一起的,专论得益于机械化的活字印刷。不妙的是,当笔者试图批评模式化的批评时,也不得不沿用逻辑化专论这种模式,在论证方法和文章结构、用语上“学术化”。否则编辑先生会以编辑体例和读者习惯为由予以退稿,从而使得有关的批评不能产生起码的效果。不同的批评文本针对不同的读者群。模式化的批评在面对美术学院的在校学生和圈外人时也许很有作用。它以教科书的面目,借历史来解读现实,具有启蒙作用。而对于一个有能力自立门户的美术家,模式化的批评无论在文本样式和文本内涵上都无异于麻醉剂,它如同一具从外表延伸到内脏的干尸。当年黄永砯如果不将中国和西方美术论著和美术刊物放在洗衣机中搅碎,用以告别模式化的批评,他就不可能取得现有的成就。艺术不是固定不变的手艺,艺术批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产品说明书。批评的自由品格是同艺术的自由品格联系在一起的。当模式化的批评从启蒙领域进入创作领域时,它常常扮演嘲弄现实和被现实嘲弄的角色。

批评本来是有趣的活动,而模式化却把它弄得枯燥不堪。一个世纪以来,各种印刷物竞相发表这类文章,使得人们的阅读和思维定型,使得领教批评变成受罪的事。一套纯粹、规范而刻板的模式化批评,即采用现成的学术思想剪裁当下的艺术现象,按照形式逻辑结构编排成文,是任何用功的大学本科生都不难掌握的技术。只需三个月的速成教育,我们就能造就出所谓的批评家,写出乱真的流行批评文章。画坛如果迷信这种技术化的文本,艺术就只会走向墓地。限制流行的批评模式的泛滥,对新批评的建设尽管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模式的解体却是模式化思想解体的先兆。

人们常常援引歌德“理论是灰色的”比喻来裁定理论,这句话用来裁定歌德以前的艺术理论和模式化的理论才可能有效。理论在理论上可以是五光十色的,而在现实中之所以显得灰暗,首先在于这个领域缺乏足够数量的优秀人物。叶浅予先生指出,在美术学院,画不好人物的人画花鸟,画不好花鸟的画山水,画不好山水的写字(书法),写不好字的搞理论。果真如此,理论的灰色必然不可避免。这种状况反过来助长着歌德式艺术家自高自大的优越感。

注:本文发表于1998年


关键字: 内容标签:画家,艺术,歌德,艺术批评画家 艺术 歌德 艺术批评
下一篇:李昌菊:_新时期的文艺思想如何指导文艺工作?_-文艺工作者-艺术-中国||上一篇:杨卫:恣意的青春——关于谭皓月和她的绘画_表现主义--作品-艺术家-绘画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