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高岭:公共传播与当代艺术_公共传播--意义-艺术-当代艺术

编辑:杨晓萌 来源:雅昌网
 
公共传播包括新闻传播(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和舆论传播(口头议论、道德评议等),还包括多媒体视频

公共传播包括新闻传播(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和舆论传播(口头议论、道德评议等),还包括多媒体视频音频和网络媒体等最新传播形式。它是一种信息在当代社会的传递方式,具有极强的当下性。

与传统艺术和传播方式——展览、演示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同的是,公共传播并不过多地关注艺术作品的物质实存性和主题含义的明确性,倒是关心艺术作品在哪一点牵涉的日常生活经验,因为日常生活经验是每个人生活的必需和必由,因而势必能赢得社会成员对公共传播本身的兴趣。换句话说,传统艺术关心的是作品源自生活的独特含义,它是一个现实生活中来的典型,是“这一个”;而公共传播关心的是作品在日常情境中与不同人或不同环境相结合时的各种意义,对意义的理解也许就是对含义的误解。

qSFAd1zwBTIMo3ji8vJu9QxFbWKrc9nNP13ALtm4.jpg

《出口》

由此可见,公共传播对艺术作品所具有的含义进行了第二次传播,把含义放在了更加开放也更加自由的意义生成的环境中,它误解了作品的含义,却丰富了作品的意义,而事实上作品的价值在社会现实的层面上就在于其含义与意义的缺一不可性,或者说,价值是含义和意义的复合体。

在农耕时代,在前工业化时代,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一定的表现形式与一定的表现内容的对应性。到了后工业化时代,走出了狭窄、封闭的艺术传达圈子的作品,其表现形式与表现内容的对应性关系变得多元、立体而模糊起来,能指的繁殖(在物质媒体上)使得对作品的含义的把握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而作品的意义作为可以不断阐释的价值维度,却为更加多的人从各自角度把握作品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公共传播的性质决定了它不能只局限于艺术作品的固有含义,而是要因势利导地开发不同背景环境下作品的意义生成。

所以我们说,公共传播在把艺术作品和艺术家推到公众广而知之的平台上的同时,却在很大程度上削平、肢解和模糊了作品和艺术家的本意,它在接受并传播当代艺术的创造性语言能指时,却把它的所指——批判性肢解了,束之高阁。这的确是公共传播对当代艺术的负面作用。正因为如此,有相当一部分业内人士对公共传播这类后工业社会的产物持审慎的批评态度。

然而,很难设想离开了公共传播,当代艺术的生存条件将会是怎样。这不仅是因为当代艺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意义,必须在公共传播的反复过程中才能实现,而且因为当代艺术所选择的许多表达手段(如多媒体视频艺术、网络艺术等)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是公共传播中的一种传播手段。也就是说,公共传播在技术制作和应用手段两方面,都调整着、影响着当代艺术的语言形态。

当代艺术的批评性决定了它的文化所指性,然而它关注日常生活经验的视角又决定了它的传播和发展有赖于公共传播;它的意义的生成、价值的复合,也有赖于公共传播。当代艺术与公共传播这两个原本并不相干的事物,因为关注着共同的问题而结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但决不是共谋关系,也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毋宁说它们是人类精神生活中艺术生活的两个端点,缺一不可。

注:原文发表于《美术观察》2003年第1期。本次发表有修订。

  更多内容尽在[高岭专栏]

  高岭简介:

  1964年7月出生。1982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专业,1986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专业,攻读中国绘画美学方向研究生,2005年获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美术学博士学位。艺术批评家、策展人,被国内美术出版媒体认为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为活跃、最有影响力的26位艺术批评家之一。

      也可以直接下载艺术头条,订阅“当代艺术_高岭”艺术号,观看更多内容。


关键字: 内容标签:意义,艺术,当代艺术,当代艺术 公共传播意义 艺术 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 公共传播
下一篇:陈履生:博物馆的建筑收藏与博物馆空间_故宫-建筑-博物馆--收藏-中国-留了||上一篇:苏睿:花枝春满——论父亲苏百钧的花鸟画艺术_苏百钧-苏睿--中国-作品-花鸟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