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百钧,1951年生于广州,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兼任广州美术学院客座研究员,四川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上海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中国工笔画学会艺术顾问,中国美协中国重彩画会副会长、中国文化部现代工笔画院副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全国美展评审委员。
父亲苏百钧是享誉当代的一位花鸟画名家。他对中国花鸟画艺术贡献良多。总的来说,一方面突显出对生活的尊重,他擅于以日常生活中的朴素题材入画而赋予诗化的意境,由此便和许多沿袭传统程式化、陈陈相因的工笔花鸟拉开了很大距离而极具创造的活力;另一方面是在传统的勾勒法度中营造浪漫的格调,体现出浓郁的现代人文情怀和东方艺术的写意气质。他以雅致、清新的作品确立了现代花鸟画的抒情咏叹调,感人至深,为宋人花鸟画精细不苟的审物精神和借物抒情的诗意表现的艺术高峰,作出了最佳的现代诠释。
1986年,父亲苏百钧以优秀的成绩获广州美术学院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翌年,作品《小憩》获中国画大奖而崛于画坛,自此他屡获国家级奖项;1998年,他的数十幅大型创作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得到各方赞赏,好评如潮;2003年,他调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任花鸟教研室主任,声誉更是与日俱增。他不仅担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全国美展评审委员等职务,还撰写了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名家艺术观——苏百钧创作篇》、主编了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花鸟专业的教学大纲,以及《荣宝斋画谱》等专著30余部,同时又完成了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常委会议室、中宣部等国家大型的中国工笔花鸟画创作任务。
当今的花鸟画坛,不乏极具传统渲染功夫的能手,亦不乏冲锋呐喊的前卫艺术家,但若论及在传统与生活二者完美结合,同时又有一批高质量创作的画家,则寥寥无几。父亲之所以能够游刃有余,一方面源自传统家学,另一方面得益于新时代的学院教育。家学父教赋予他深厚的传统功夫,无论勾勒渲染、书法题款或是落墨用矾,他都得心应手。而高等学院教育则让他对现实生活、精神格调、专业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艺术家而言,最重要的动力是源于他对花鸟画真诚的热爱。这种热爱,尤其体现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期间。在那是非颠倒的激烈年代,花鸟画被批判为“封、资、修的产物”,全国的美术院校取消花鸟科,所有的花鸟画家都改去画人物山水的主题性创作。花鸟画,姹紫嫣红上千年,却一夜之间沦为断壁颓垣之物。当时,有位广州美术学院的花鸟画老教授劝说我父亲: “别再画花鸟画了,我都不画了,跟时代不配,没前途,你趁着年轻及早改行吧。”但父亲却是凭着对花鸟情有独钟,坚持追求自己所爱而绘画。终于,文革后枯木逢春,如母亲所言,被禁锢了多年称之为‘封、资、修’的花鸟画开始解禁,百钧埋头画了近十年的花鸟画初试啼声……
父亲性情温和,不好争斗,远避喧闹,独思悟于一室之内。他常流连于故宫博物院中,观读许多弥足珍贵的无名氏作品,深深叹服那些优秀作品虽然作者无以考证,但却不朽。如古之圣贤,留下经典语录,与众生世代相存。翻读中国美术史,有画以人传者,亦有人以画传者。画以人传者,是指该人之盛名盖于其画艺,凭借其个人魅力、才气或社会地位等画外功夫而扬名书画界;而人以画传者,则是凭其画作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相比于唐伯虎、金冬心等才气横溢、诗文书画四合一的“画以人传”的代表,范宽、张择端等,仅仅因作品出色而传名于世的画家,在美术史上更能代表优秀的中华文化,他们的作品是无价的国宝。亦正因有此感悟,父亲一心一意地专注于花鸟画的艺术追求。从似锦繁花到寂静荷塘;从故园追忆到花间私语;从愁绝水一方到昨夜风雨吹;从游鱼逐落花到巢鸟惊春蛰……他的每一幅大画都寄注了别出心裁的情思,他的数百幅各不相同的扇面小作,亦是淋漓尽致的生命体验。
数十年的风风雨雨弹指间,父亲的作品丰硕累累。五十年代初出生的画家大都有坚韧的意志。这源自那一代人饱经风霜的人生经历:诞生于百废待兴的建国初期;成长于上山下乡的知青年代;在青春发育的成长期他们面临自然灾害而勉为温饱;在金色的少年时期他们经历了是非颠倒的文化大革命;在改革开放的80年代中期才得以步入美术学院就读硕士研究生。艰苦的岁月不仅锻炼了我父亲的意志,而且丰富的农村、工厂生活经历更是给予了父亲创作上无穷的灵感。如《田间》、《冬种》、《割禾之后》等等画作无不是来源于他六年的知青生活体验。在衣食无忧的今天,他更能安享于艺术高峰的攀登与追求,潜心花鸟画艺术探索,每日深居画室,笔耕不辍。
细心的观者都会有同感,父亲苏百钧保持着稳定上升的创作水平。他认真努力地对待自己的每一件作品,无论尺幅大小,热情、专注加上不屈的毅力,使他总能够以别致的情思赋予下一幅创作新颖奇特的构想。或许,在他艺术历程中最具里程碑意义的现当数《小憩》、《七月盛开三棱剑花》、《圆寂》、《蒲花》、《晚风》、《雨霁》、《鸟巢系列·松鹤图》及《昨夜风雨》等。当然,这样的归论尚早,还应有待将来美术史专家给予更合理的界定。但可以肯定的是,父亲苏百钧从80年代初的朦胧抒情风格,发展到90年代中对生活激情的吟唱,转至2003年来北京后铅华洗尽的真淳情感独白,他的艺术有明显的划分时期和不同的追求。
早期,父亲喜画夜雨朦胧之景,常于茂盛的树丛花草中隐现三两只孤单的鸟儿,如作品《夜朦胧》、《晨韵》、《春雨》等。他的独到之处在于在墨线内染虚,而不是色溢于线的渐变,这样的妙处在于渲染空灵却又不以削弱线条的视觉力量为代价。到90年代,父亲多作农田乡间之寻常境,他的艺术才华热烈地爆发。如《酸豆一株起卧龙》、《追忆的故园》、《晚风》等作品。色彩响亮,用笔泼辣,兼工带写。因有故里花地以及农村知青的真切经历,他对花草的情感深厚,且深谙其种植、生长之理,因而画面而充满了活泼泼的生活魅力。显然,这与许多只知摹古但缺乏种田植花阅历的学院派,明显地拉开了距离。转居北京后,年华的洗礼,加上习俗水土之异,父亲的作品突变为淡彩白描,色彩以邻近色的灰度震颤对比为主,《昨夜风雨》、《芦塘灰鹭图》、《冬日·向日葵》等作品,直如清照“昨夜雨疏风骤”之句,又似东坡“寂寞沙洲冷”之词,在虚静之境中妙赏生命的真谛。此时,画家开始转向寻求中国艺术托寄心灵的逸意。而及至壬辰之后,父亲的创作更进一步,如《雪柿》《冬日向日葵》等雪景作品。高冷严酷的造景中,透出了暖暖的果实、顾盼的小生命等,流露了世间的温情与生机而不会让观者感到丝毫的寒意,画家实是道出了“寂寞欢喜”的妙境。
花枝春满,鸟鸣秋实。一转眼,我父亲已从艺五十余载。近年,父亲先后受邀于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馆圆厅、重庆美术馆举办了大型个人画展,展出期间每日观者如潮。作为当代顶级的工笔花鸟画大家,父亲为花鸟画的研究与执着追求付出了全部精力,他的花鸟画艺术必将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和重视;研究父亲的艺术思想、他的创作观念、他的人格才情,对后辈学者今后如何推进中国花鸟画发展极具价值。
(苏睿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画家、硕士生导师)
和平颂
绢本
150cm×220cm
2012年
悬挂于人民大会堂常委会议室
幽兰空谷
纸本
302cm×202cm
2018年
圆寂
绢本
150cm×180cm
1993年
获全国第八届美术作品展览优秀奖
小憩
绢本
80cm×160cm
1998年
获1988年中国画大赛大奖
参加全国第七届美术作品展览会
鸟巢系列·松鹤图
绢本
220cm×150cm
2009年
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评委作品)
七月盛开三棱剑花
绢本
146cm×177cm
1996年
获中国文化部主办中国艺术大展铜奖
昨夜风雨
绢本
148cm×183cm
2007年
秋韵
绢本
178cm×148cm
1993年
中国美术馆藏
春寒
纸本
145cm×183cm
1992年
获全国第五届工笔画大展学术奖
田间
绢本
185cm×150cm
2003年
霜浦·临风
纸本
28cm×28cm
1997年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中国,作品,花鸟,花鸟画 苏百钧 苏睿中国 作品 花鸟 花鸟画 苏百钧 苏睿
如果本站的内容资源对您有所帮助


献给世界,你的真心,以致来世,以致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