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张杰:博物馆为什么会“空心化”?_-一座-观众-展览

编辑:杨晓萌 来源:中国美术报 
 
继省级博物馆建设热潮之后,县市级博物馆的建设开始了新一轮博物馆建设热。博物馆作为地方公共文化设施被各

继省级博物馆建设热潮之后,县市级博物馆的建设开始了新一轮博物馆建设热。博物馆作为地方公共文化设施被各级政府提上为民办实事的日程,是国家综合实力上升的体现,更是文化惠民的好事。在博物馆事业发展与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的博物馆展览不断、观众如潮,有的博物馆尽管免费开放但仍旧门可罗雀,展览多年不变,缺少活力。而那些门可罗雀的博物馆却未必处于经济文化欠发达地区。

2015年12月8日,《中国文物报》刊载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宋向光教授的文章《居安思危,警惕博物馆“空心化”》,深入探讨造成博物馆“空心化”的原因,并指出造成这种“空心化”的原因是复杂的。宋向光教授的分析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第一,根基不牢,博物馆基础业务落后于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及社会服务,藏品单一,缺乏系统收藏;第二,博物馆研究以“物”为主,缺乏对人的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研究;第三,对博物馆办馆定位认识不清,成为展览馆;第四,博物馆教育研究处于以经验感觉为之,缺乏专业人员与观众的沟通;第五,博物馆专业人员队伍“青黄不接”。

同时,宋向光教授认为:“最主要的应该是博物馆发展环境与博物馆发展理念的偏差,当前的博物馆定位、任务、业务流程、业务标准等主观认识落后于博物馆事业发展及社会公众的需求。”

笔者认为,造成博物馆“空心化”的原因,还有博物馆建设者在规划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首先,我们到底“需要多少博物馆”要结合“需要什么样的博物馆”来统筹考虑。曾经在博物馆界的学术报告中,人们热衷于引用西方发达国家的平均10万—2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的数据,并且很多博物馆的立项科研报告中,将提高人均享有博物馆的比例作为建设一座新博物馆的依据。从这一数据来看,一个区县建设一座博物馆是无可厚非的,但其中往往忽视了这个地区需要一座什么样的博物馆的问题。地方政府在建设博物馆时,第一目的往往是展示本地区历史人文的厚重,本地区历史发展的脉络,以及本地区社会发展建设的成就,于是,建设一座“地志性”博物馆便成为博物馆建设者的首选。而我国博物馆专业人员的学术背景以历史学、考古学为主的特性,也使建设一座“地志性”博物馆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一座“地志性”博物馆的展览基本由地方通史陈列、民俗陈列、地方特色艺术专题陈列三大主题构成。因此,当一个地区的每个区县都建设一个“地志性”博物馆的时候,千馆一面的局面也就形成了。

各级地方兴建“地志性”博物馆,反映出博物馆建设规划的缺失。首先,两个相邻的区县,或是设区市的辖区,由于行政区毗邻且历史上文化区与当今行政区并不一致,导致一定范围内的区县历史文化面貌并没有区别,文物类型风格相似,展览内容趋同。此外,文物资源经多次分配,地方出土的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精美的文物和重要遗址发现的重点文物往往被调拨到省级博物馆,次一级的被调拨到市级博物馆,各区县留下的文物经过两层调拨后,从数量到质量上都大打折扣。基层博物馆文物资源不足,客观上限制了专业人员对文物和遗址的总体研究,也限制了基层博物馆展览的更新。各级博物馆都有自己的性质和任务,在省级、市级博物馆承担“地志性”任务的前提下,区县基层博物馆要办成什么样,是值得建设者认真研究的问题。

各级基层博物馆实际承担着联系地方社区群体、承载社群共同记忆、促进社群之间文化认同的任务。从这个任务出发,根据各地文化特色和文物资源的实际情况,博物馆的类型可以有所不同。例如,文物资源雄厚的地方,可以设立地志性博物馆;有民族民俗文化特色的地方,可以设立民俗博物馆或人类学博物馆;有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方,可以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即便是文物资源和艺术特色均不突出的地区,仍可设立关于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近现代史博物馆。设立多类型基层博物馆,可以避免出现藏品调拨冲突、各级博物馆性质任务趋同的问题,使基层博物馆能够发挥维系社群关系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笔者认为,博物馆“空心化”另一个原因,是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与观众的需求不相匹配,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博物馆不能为其提供与其需求相关的展览服务。长期以来,以历史学和考古学为主要学术背景的博物馆,重视对物的研究,集中在历史价值、证据作用、断代、真伪、级别等方面,对于文物在其所属时代作为生活中的工艺品、艺术品的使用、审美、设计原理等方面往往重视不够,导致文物被人为地从原生态中剥离。因此,在一般观众看来,可能青铜礼器并不是标志着主人身份的证据,而是古人做饭的“锅”,而博物馆又不告诉观众为什么还有各种各样的锅、为什么它们身上会有不同的纹样,观众并不能在博物馆中发现与自己的需求相关的内容。有时候“空心化”并不是缺少文物,而是缺少切合观众需求的展览。在西方博物馆界,博物馆的主流学术背景是艺术史与人类学,很好地解决了人们可以在审美休闲中了解人类文明的问题。审美不同于历史知识学习,它需要唤起观众的感受和情感的投入,“门槛”相较于学习历史知识要低,同时,人类学的主角是人和人的生活,相较历史知识来说更贴近生活,有助于拉近展览与观众的距离。

从博物馆展览学术背景来说,鼓励更多的有艺术史和人类学背景的专业人员加入到博物馆研究与展陈设计的队伍中来,改变博物馆研究与展览重学术而忽视传播效果的现状,让人们在博物馆中有更多的收获,使博物馆可以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享有。


关键字: 内容标签:一座,观众,展览,博物馆展一座 观众 展览 博物馆展
下一篇:宋永进:写意油画与芥子园画谱的文脉传承_芥子园画谱--芥子-兰溪-写生||上一篇:廖上飞: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现实主义_现实主义--艺术家-就有-生活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