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陈履生:把藏品陈列在洗手间里的博物馆_博物馆--陈列-石头-展柜

编辑:江静 来源:陈履生美术馆
 
  TheHouseontheRock  美国威斯康辛州首府麦迪逊郊外有一闻名遐迩的&ldq

  The House on the Rock

  美国威斯康辛州首府麦迪逊郊外有一闻名遐迩的“石头上的房子”。从名称上来看,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大致能够想象出可能就是一个巨大石头上的建筑,虽然那房子的大小和规模以及它的造型等等,可能就难以想像,但是,不会超出常规太多。威斯康辛大学的董伟教授把它推荐给我,说这是到了麦迪逊非去不可的地方。他好像也说不清楚为什么,但是,我相信他。因为他知道我对博物馆的兴趣,他说这是“石头上的博物馆”。

  董伟教授开车把我从芝加哥接到了麦迪逊。濛濛细雨中走到麦迪逊郊外的感觉和晴天是不一样的,按理说下午的这个时间应该是山色最美的,可是,因为秋雨,路上不见行人,而路边的指示牌并不是那么显著,也不是太清楚,所以,找到那里也是不容易。一路上,车不多,人也看不见,真是荒郊野外。而这个荒郊野外的石头上的房子,究竟是一种什么神秘呢?能够获得人们如此对它的赞美,真是不知道为什么。

  来到了它的门前,显然“石头上的房子”(The House on the Rock)的名称中并没有博物馆的称号。因此,它可能也就是相当于乡村中的一个旅游景点,或者是其他。进门之后非常有意思的是,那个前台的服务员是站在纪念品商店的柜台前卖票,也就是说她既是售货员又是售票员。

  进入大堂的第一感觉是陈设有点怪异,而在大堂一侧的洗手间则发现了它的不同寻常之处。洗手间充满着艺术的味道,而且它的陈设显然与这个博物馆的一部分内容相关联,是和它的收藏和展陈相关联的。洗手间外面和里面都有一个展柜,陈列着主人的收藏,这已经表现出了它的不同之处。

  融合中日特色的回廊

  进到馆里之后,还是没有看出一丝与博物馆相关的感觉。但是,融合中国和日本回廊建筑的特色,左拐右弯,表现出了它自己的特色。这个回廊给我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因为我对回廊的特别的好感,使我想起了曾经看过的江南园林中的那种弯弯绕,以及别有洞天。扩大空间的左转右绕,使这里依山而建的回廊显现出了它的不同之处,尤其是沿着动线拾阶而上,来到一个有着很好空间的长长的像船一样大房子内,它离地面很高,像桥一样架空在地面之上,其焦点聚焦在最顶端的那种透视感,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让人们感受到它的不同一般。

  “石头上的房子”主人

  来到这里,人们必须要看那故事起始的石头,也是传说中的内容。

  实际上石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可以说极其普通。它的主人当时如何萌发围绕石头的创意,而弄出这一壮举,现在只剩下传说。显然,当时也是小打小闹,好玩而已,没想到弄大了,而且越弄越大,以致那石头被淹没在不断添加的建筑之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人的智慧和潜能是需要激发的,如果没有这么一大块土地,没有这块石头,没有持之以恒的努力,那就没有今天的壮观。所以,人的潜力以及智慧需要激发,可也是因人而异,对很多人来说,这些因素都俱全,而这些因素都俱全的人有大把,很多都没有激发出什么特别的创造。人的天性,加上机缘,就能实现这种可能性。而作为富家子弟,它的主人玩出了花样。严格意义上说,他实际上是一个玩家,并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收藏家。他的收藏丰富,而说他非常丰富,那是少见的丰富;说他杂乱,他也是非常的杂乱。他收藏自己所爱的内容,他收藏自己所喜欢的品种。因为他把这些藏品陈设在自己的这个精心营造的家里。而他的这个石头上的房子是依山而建,看得出没有统一的规划,基本上是随心所欲,想到哪干到哪,想到哪就收到哪。可以想象的是,如果需要规划,需要审批,那就不可能有这个石头上的房子。

  把自己所有的收藏集中到这个荒郊野外的石头上的房子内,还是难以形容它的规模。当走完全程则感叹这个石头上的房子不是一般二般的规模,而是一个超大规模。在这个依山而建的各个方面中,不管是园林,还是回廊,还是展厅,还是它的各个方面,人们都难以想象来龙去脉以及理所当然。主人一点点累积起来的如此巨大规模的收藏,也可以看出主人一点点累积起来的心血,当然,与之相关的钱财又是另外一个方面的话题。

  真正的“博物”

  这里有如此丰富的品种,难以数计的数量,把它作为博物馆也无可厚非。我认为博物馆不在乎它的名称中是否有博物馆的单词,而在于它的本质内容。就好像俄罗斯的特列恰科夫画廊,实际上是一座很大的美术馆,可是它就叫“画廊”,一点也不影响到它的社会地位。这又使我想到中国有一些博物馆竞相改名为“博物院”,好像“博物院”高“博物馆”一等,实际上,换汤不换药,还是那座建筑,还是那些藏品,还是那些人。就石头上的房子的藏品而言,其丰富性和多样性以及巨大的数量,足够博物馆的名号,至少它是“博物”的,而许多有着“博物馆”“博物院”名号的,却不够“博物”。这里是真正的博物馆,尽管有些方面不合博物馆的常规,或功能不健全。在这里的丰富的收藏中,固然有与主人自己兴趣相关联的很多内容,可是,它们今天都已经成为历史,成为历史的遗物,见证了所在时代中从欧洲到美国的历史发展,各种日用品,各种娱乐休闲以及艺术品、工艺品等等,基本上是应有尽有,品类之多像百科全书。

  如何展示,如何陈列,那是关于博物馆的另外的问题。作为博物馆,对于藏品的陈列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其中有自己的爱好,也有不约而同,还有同质化的千馆一面。可是,对于有特色的博物馆,或者是对于有追求的博物馆来说,就不一定按照博物馆的一般方式去陈列。从博物馆的发展历史来看,当初的陈列实际上就是把自己的私人藏品让公众分享,而这种共享的方式是多样的,也可以说是千变万化。在当代博物馆的发展中,与展览相关的陈列更是以一种多元化的方式,表现出不同的创意而显现出其特殊性。

  展厅像密室

  当走完回廊,绕着那传说中的石头,感觉是差不多应该结束了,没想到正题还没有开始。之后才开始进入到展厅的区域。这里的动线是非常明确和流畅的,顺序前行。等进入到展厅内,让我感到非常意外,像进入到一个密室一样,完全是那种私密的感觉,并不是博物馆展厅中的开放、开阔和敞亮的那种感觉。好像是进入到夜晚中的小街上一样。

  展厅中的每个展柜内都是琳琅满目,没有展览说明,也没有展品标签。好像主人在说“你自己看吧”。才看了前面几个展柜,晃了一眼,就发现了在动线上、展柜间的洗手间。在我看博物馆的过程中,一般都要去看看洗手间。这并不是那种功能上的要求,而是通过洗手间看博物馆的档次与管理,好坏通常是一眼就可以看出。

  别致的洗手间

  这里的洗手间太别致了,可能全世界任何一家博物馆中都没有。因为它把自己的展柜放到了在洗手间中,可以想象,这个洗手间是有比较大的空间,是比较大的一个洗手间,基本上像一个展厅。这里除了洗手间必须有的那些设备之外,一进门就看到一排展柜,展柜内像仓储一样陈列着玻璃器,可能进来的每一位都会感到诧异,甚至会短暂忘记内急,先瞄上一眼。而在方便完之后,以一种轻松的心情再看这些展品,可能又是另外一种轻松,那无疑和置身在展厅一样。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没有丝毫的洗手间的气味,而陈列的玻璃器也不怕潮湿。显然,这些有意思的陈列与洗手间的功能是没有关联的,它只是关联着与洗手间之外的陈列,关联着博物馆的整体风格,关联着博物馆“活起来”的不同一般的创意。这是一种大胆的超于常规的“活起来”的方式。在全世界所有博物馆中,不管其洗手间的空间有多大,设施多么齐全或奢华,人们总是认为它就是洗手间,谁也没有想到这里的主人能把自己的藏品放到洗手间中陈列,把洗手间变成了展厅。

  由此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一博物馆的不同一般之处。有关这里的方方面面的陈列,包括把自己的藏品构筑成一个城市的街道,像很多商店的一样陈列自己的收藏,陈列自己的喜好。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超大的主展厅

  这里还有一个超大的主展厅,高达几层楼高,四周一圈是盘旋而上的几层的展柜。这一设计完全相似于瑞典斯德哥尔摩的沉船博物馆中的那种壮观,显然,它们之间不存在谁抄袭谁的问题,这种共同的感觉,以及需要用一种壮观来陈列自己的藏品,是谁都能想到的一种表现方式。只不过,这里陈列的并不是一艘沉船,而是以海洋为主体,显现出与海和航海相关联的诸多藏品的一个集中的展现。超强的视觉冲击以及迷幻的趣味又吻合了博物馆的整体风格。

  Never Enough

  石头上的房子是神秘的,房子的主人可能更神秘。因此,在离开它之前特别买了一本介绍其主人的书《Never Enough》,以表示对他的敬佩。虽然我不能看懂它,但是,翻翻图片,也能大致了解到它的神秘所在,毫无疑问,收藏家都是神秘的,不可理喻的。书的作者Tom在“前言”中说:“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参观并惊叹于他的创作;大多数人都会留下令人震惊的问题,关于这是谁以及这个地方到底是什么。”


关键字: 内容标签:陈列,石头,展柜,建筑 博物馆陈列 石头 展柜 建筑 博物馆
下一篇:陈履生:迪美博物馆的光影之美_迪美博物馆--关系-弧线||上一篇:西土瓦平:想起了过去的一些人和事_安徽省文史研究馆--老先生-文史-安徽省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