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李宏飞:试论商式联裆鬲_-特征-商城-遗存

编辑:洪镁 来源: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
 
  考古材料表明,商文化的陶鬲以分裆鬲为主,但也存在少量联裆鬲。本文拟从郑州商城所出联裆鬲的材料出发

  考古材料表明,商文化的陶鬲以分裆鬲为主,但也存在少量联裆鬲。本文拟从郑州商城所出联裆鬲的材料出发,归纳商式联裆鬲的基本特征,对其进行分期和年代判断,并对其源流及其与周邻文化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展开初步探讨。

  一 商式联裆鬲的基本特征

  《郑州商城陶器集萃》发表了一批联裆鬲,为确认商式联裆鬲的存在并归纳商式联裆鬲的基本特征提供了重要材料。兹举二里岗下层及上层时期的联裆鬲各2件,对其基本特征进行说明。

  1.联裆鬲C9.1H118∶13

  《郑州二里岗》和《郑州商城——1953~1985年考古发掘报告》曾发表过郑州商城C9.1H118所出部分陶器,其中陶鬲C9.1H118∶13(图一、二)系《郑州商城陶器集萃》首次发表。薄胎、圆唇、细绳纹,属二里岗下层一期特征。腹部所饰纵向绳纹施至近裆心处,裆腹之交不见商式鬲常见的“人”字形绳纹。尽管“袋足”略有下鼓的特征,但这是由于裆部在制作时微内瘪形成。底部可见自锥足向裆心施去的绳纹,目的是为了滚压裆部捏制后留下的捏缝,故形成Y形绳纹,属于联裆鬲裆部绳纹的典型施法。素面锥足系后加而成。

  2.联裆鬲99ZSC8ⅡT178H5∶21

  根据绳纹特征可知,陶鬲99ZSC8ⅡT178H5∶21(图三、四)的年代属二里岗下层时期,绳纹稍粗的时代特征略晚于联裆鬲C9.1H118∶13。腹部所饰纵向绳纹施至近裆心处,裆腹之交不见“人”字形绳纹。由于裆部内瘪程度较甚,底部清晰可见自锥足向裆心滚压捏缝的Y形绳纹。素面锥足系后加而成。

  3.联裆鬲99ZSC8ⅡT185H15∶5

  根据方唇特征可知,陶鬲99ZSC8ⅡT185H15∶5(图五、六)的年代属二里岗上层一期。腹部所饰纵向绳纹施至近裆心处,裆腹之交不见“人”字形绳纹。尽管部分残缺,底部仍然清晰可见自锥足向裆心方向滚压捏缝的绳纹。素面锥足系后加而成。

  4.联裆鬲99ZSC8ⅡT185H15∶6

  联裆鬲99ZSC8ⅡT185H15∶6(图七、八)与联裆鬲99ZSC8ⅡT185H15∶5共出,根据方唇特征同样可知其年代属二里岗上层一期。腹部纵向绳纹施至近裆心处,裆腹之交不见“人”字形绳纹。由于裆部内瘪较甚,底部清晰可见自锥足向裆心滚压捏缝的Y形绳纹。

  上述联裆鬲除年代最早的C9.1H118∶13出土于南关外附近,其余均出于郑州商城内城东北部,而内城东北部属于郑州商城的核心区。这些联裆鬲除裆部制法外,其余特征与典型的商式分裆鬲几乎没有差别。根据上述材料可知,此类联裆鬲的基本特征为:腹部纵向绳纹施至近裆心处,裆腹之交不见“人”字形绳纹;裆部可见自锥足向裆心滚压捏缝形成的Y形绳纹;素面锥足。

  郑州商城以外,相似特征的联裆鬲亦见于河南偃师商城、新郑望京楼商城、辉县孟庄、山西垣曲商城、陕西商洛东龙山、扶风壹家堡、湖北黄陂盘龙城、荆州荆南寺、黄梅意生寺、江西九江神墩、德安石灰山、安徽铜陵师姑墩等地的商代文化遗存中。此类联裆鬲通常与分裆鬲等典型商式器物共出,属于商文化中较为常见的构成因素。为区别于其他考古学文化中的联裆鬲,可根据其文化性质定名为“商式联裆鬲”。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联裆鬲在制作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个体差异,如正视时裆部未必呈弧形、腹部未必内瘪等,这些相对特殊的个体特征不能作为判断商式联裆鬲的绝对标准。在上述商式联裆鬲的基本特征中,前两个特征属于联裆鬲的基本特征,第三个特征是决定其商文化性质的最关键特征。此外,判断商式联裆鬲还需要考虑共存器物的组合关系,并检验是否处于商文化背景之下或属于其他文化遗存中的商文化因素。

  二 商式联裆鬲的分期与年代

  为了更清晰地探讨商式联裆鬲的演变,需要进行考古类型学排比以确定其分期与年代。由于河南淇县宋窑的辉卫文化遗存中出有与商式联裆鬲存在演进关系的联裆鬲,故也纳入排比。这些联裆鬲按照纹饰特征可分为绳纹鬲和圜络绳纹鬲两类。

  1.绳纹鬲

  根据裆部特征分为三型。

  A型折裆,裆部内瘪。根据胎体厚度、唇部、颈部、腹部所饰绳纹和锥足特征分为五式。

  Ⅰ式薄胎,圆唇,高束颈,腹部饰较粗绳纹,瘦高锥足。标本宋窑T302⑩∶141(图九∶1),夹砂黑皮红褐陶,属辉卫文化。由于辉卫文化并非“先商文化”,此件标本尽管代表了商式联裆鬲的来源,但在文化性质上并不属于商式联裆鬲。

  Ⅱ式薄胎,圆唇,无颈,腹部饰细绳纹,瘦高锥足。标本郑州商城99ZSC8ⅡT178H5∶21(图九∶2),口沿残缺,圆唇、卷沿系推测复原。标本盘龙城王家嘴PWZ∶060,“圆唇”,裆部“内陷较深”,“腹饰竖行细绳纹”,素面实足跟系后加而成,为商式联裆鬲典型特征。

  Ⅲ式薄胎,唇上翻,无颈,腹部饰较粗绳纹,瘦高锥足。标本孟庄ⅩⅩT29M4∶1(图九∶3)。

  Ⅳ式薄胎,方唇,无颈,腹部饰较粗绳纹,瘦高锥足。标本郑州商城99ZSC8ⅡT185H15∶6(图九∶4)、偃师商城1990YSⅡT11M22∶1。

  Ⅴ式厚胎,方唇,无颈,腹部饰粗绳纹,粗矮锥足。标本石灰山T10③C∶4(图九∶5)。

  B型弧裆,裆部内瘪。根据胎体厚度和唇部特征分为三式。

  Ⅰ式薄胎,圆唇。标本孟庄ⅩⅢT149M6∶4(图九∶6)、东龙山H34∶1、垣曲商城H469∶33。

  Ⅱ式薄胎,唇上方起平台。标本垣曲商城H639∶13(图九∶7)、望京楼商城ⅣT0305H161∶5。此式在长江流域延续时间较长,标本意生寺H1∶2(图九∶8)、神墩85J1∶30。

  Ⅲ式厚胎,方唇。标本壹家堡T23④∶18(图九∶9)。也有厚胎但唇上方仍起平台者,标本师姑墩T37⑨∶5。

  C型平裆,裆部外鼓。根据唇部特征分为二式。

  Ⅰ式唇上方起平台。标本郑州商城C5T61⑤∶94(图九∶10)、荆南寺H17∶13。此式在长江流域延续时间较长。

  Ⅱ式方唇。标本郑州商城回民中学91H32∶1(图九∶11)。

  2.圜络绳纹鬲

  此类陶鬲是在绳纹鬲的基础上添加圜络纹而成,体形通常较大,所饰绳纹也由细变粗,但绳纹粗度不及绳纹鬲。根据裆部特征分为三型。

  A型折裆,裆部内瘪。根据胎体厚度、唇部和腹部所饰绳纹特征分为二式。

  Ⅰ式薄胎,圆唇,绳纹极细。标本郑州商城C9.1H118∶13(图九∶12),棕褐色陶。

  Ⅱ式厚胎,方唇,绳纹稍粗。标本郑州商城99ZSC8ⅡT185H15∶5(图九∶13),体形较大。

  B型弧裆,裆部内瘪。标本垣曲商城H607∶6(图九∶14)。

  C型平裆,裆部外鼓。标本盘龙城杨家湾PYWH6∶37(图九∶15)。

  根据自身的时代特征及共存关系,可将商式联裆鬲分为四期。

  第一期:郑州商城C9.1H118∶13为圆唇,所饰极细绳纹接近漳河型先商文化特征,与二里岗下层一期分裆鬲共出。郑州商城99ZSC8ⅡT178H5∶21腹部饰细绳纹。辉县孟庄ⅩⅢT149M6∶4在原报告中被归入二里头文化遗存,但该墓所出分裆鬲的特征为薄胎、卷沿、圆唇、素面锥足,饰细绳纹,可知该墓的年代已晚至二里岗下层一期。东龙山H34∶1、垣曲商城H469∶33在原报告中分别被归入“夏代晚期遗存”和“二里头晚期文化遗存”,但已属于二里头文化向二里岗文化过渡阶段遗存中的商文化因素。垣曲商城H607∶6为圆唇、细绳纹,与二里岗下层一期分裆鬲共出。辉县孟庄ⅩⅢT149M6∶4、垣曲商城H469∶33、东龙山H34∶1和盘龙城王家嘴PWZ∶060均为圆唇、细绳纹。据此可将第一期的年代定为二里岗下层一期。

  第二期:辉县孟庄ⅩⅩT29M4∶1唇部上翻。垣曲商城H639∶13、郑州商城C5T61⑤∶94、荆南寺H17∶13唇部上方起平台。望京楼商城ⅣT0305H161∶5唇部上方起平台,与二里岗下层二期分裆鬲共出。据此可将第二期的年代定为二里岗下层二期。

  第三期:郑州商城99ZSC8ⅡT185H15∶5、6和郑州商城回民中学91H32∶1、偃师商城1990YSⅡT11M22∶1均为窄方唇。黄梅意生寺H1∶2与唇部未起榫的敛口斝H1∶10共出。郑州地区和辉县孟庄在白家庄期已不见商式联裆鬲,但长江流域的商式联裆鬲仍在延续。据此可将第三期的年代定为二里岗上层一期及略晚。

  第四期:盘龙城杨家湾PYWH6∶37的年代被定为盘龙城七期,相当于白家庄期(二里岗上层二期、商文化早商期第三段第Ⅵ组)偏晚阶段。神墩85J1∶30粗矮锥足外撇,属于二里岗文化陶鬲最晚特征,相当于商文化早商期第四段第Ⅶ组。壹家堡T23④∶18的年代被定为殷墟文化第一期(商文化早商期第四段第Ⅷ组)。石灰山T10③C∶4、师姑墩T37⑨∶5为长方体,胎体变厚,粗矮锥足内收,腹部饰粗绳纹,属于殷墟文化第一期(第Ⅷ组)特征。盘龙城杨家湾PYWH6∶37、壹家堡T23④∶18、师姑墩T37⑨∶5均与商式分裆鬲共出。据此可将第四期的年代定为白家庄期(第Ⅵ组)偏晚阶段至殷墟文化第一期(第Ⅷ组)。

  三 商式联裆鬲的来源

  目前所知时代特征最早的商式联裆鬲为郑州南关外所出陶鬲C9.1H118∶13,所饰极细绳纹与漳河型先商文化的橄榄形深腹罐所饰绳纹近似,因而商式联裆鬲的来源需要在二里岗文化形成之际及年代更早的文化遗存中寻找。

  C8Ⅱ区是郑州商城出土商式联裆鬲较多的区域,位于郑州商城内城的东北部,在二里岗文化遗存出现之前,此地分布的是“洛达庙期”遗存。“洛达庙期”遗存主要以深腹罐和圆腹罐为炊煮器,存在少量陶鬲,但通常为分裆鬲,故“洛达庙期”遗存应不是商式联裆鬲的来源。

  南关外(C5区和C9区)也出土有商式联裆鬲。属于“南关外中层”的C5H62既出有二里岗下层一期典型形制的商式分裆鬲C5H62∶18,又出有源自“南关外下层”的陶鬲C5H62∶19。陶鬲C5H62∶19(图一〇、一一)下腹部的纵向细绳纹施至近裆心处,底部尽管没有滚压捏缝的绳纹,却可见加固捏缝的刮抹痕迹,高锥足系后加而成。可见,陶鬲C5H62∶19属于联裆鬲,并且与商式联裆鬲具有十分近似的特征。由于“南关外下层”出有比联裆鬲C5H62∶19时代特征更早的陶鬲C5T87④∶132和C5T86④∶53,可知早在“南关外下层”(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晚段)已出现联裆鬲。陶鬲C9.1H118∶13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商式联裆鬲,年代接近所谓“南关外期”,陶色呈棕褐色,也与“南关外下层”所出炊煮器的陶色相似,出土单位所在的C9.1区与“南关外下层”所在的C5区仅隔一条东西向的陇海路,相距颇近。可见,商式联裆鬲的出现确实应与“南关外下层”有关。

  然而,“南关外下层”仅是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晚段的特殊面貌文化遗存,并非郑州地区考古学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故需要对其来源作进一步探讨。根据以往的研究,“南关外下层”被认为与漳河型先商文化、岳石文化、辉卫文化和二里头文化有关。陶鬲并非二里头文化和岳石文化最主要的炊煮器,所见少量陶鬲通常为分裆鬲;漳河型先商文化以橄榄形深腹罐和薄胎卷沿鬲为最主要的炊煮器,薄胎卷沿鬲为分裆鬲;唯有辉卫文化中存在一定数量的联裆鬲,且年代相对较早。

  辉县孟庄是郑州商城以外出土商式联裆鬲较多的地点。辉县孟庄的二里岗文化遗存晚于辉卫文化遗存,在该遗址的二里岗文化居址和墓葬中均出有一定数量的商式联裆鬲(图一二),年代自二里岗下层一期延续至二里岗上层一期,与郑州商城的商式联裆鬲存在时间相同,形制与纹饰特征也基本相同。

  辉县孟庄陶鬲ⅩⅢT149M6∶3为圆唇、卷沿、分裆,饰细绳纹,具有二里岗下层一期商式分裆鬲的典型特征。共出的陶鬲ⅩⅢT149M6∶4腹部纵向绳纹施至裆部,裆腹之交不见“人”字形绳纹,素面锥足系后加,为商式联裆鬲典型特征。与上述两件陶鬲共出的还有陶簋、平底盆各1件,陶簋ⅩⅢT149M6∶2可在郑州南关外C5H62中找到形制几乎相同者,平底盆ⅩⅢT149M6∶1也可在“南关外下层”中找到形制相似者(图一三)。辉县孟庄ⅩⅢT149M6和郑州南关外C5H62的年代均为二里岗下层一期,所出陶器在形制和组合方面高度相似,表明两地存在文化关联。

  在淇县宋窑的辉卫文化遗存中,发现有年代更早的联裆鬲。淇县宋窑所出陶鬲T302⑩∶141(图九∶1)腹部纵向绳纹施至裆部,瘪裆,具有联裆鬲的典型特征,后加的素面锥足也与商式联裆鬲的特征相近,但其束颈、鼓腹的特征又属于辉卫文化陶鬲较早的时代特征。根据张立东对辉卫文化的分期,联裆鬲T302⑩∶141属于辉卫文化第3组(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第三期晚段),年代早于“南关外下层”(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晚段)的联裆鬲。联系到“南关外下层”中包含有辉卫文化因素,可知联裆鬲T302⑩∶141应是商式联裆鬲目前可追溯的最早来源,商式联裆鬲应源自辉卫文化的联裆鬲。

  需要指出的是,商式分裆鬲来自以分裆鬲占据主导地位的漳河型先商文化,故其在二里岗文化陶鬲中占据了绝大多数。尽管商式联裆鬲源自辉卫文化,但辉卫文化的陶鬲也以分裆鬲为主,联裆鬲的数量较少。在辉卫文化融入二里岗文化之后,商式联裆鬲随之出现,但数量始终较少。至白家庄期,中原地区的二里岗文化中已不见商式联裆鬲。

  四 长江流域的商式联裆鬲

  尽管在商文化中心区并非主流,商式联裆鬲在长江流域却得到了长足发展。受商文化中心区的影响,长江流域在二里岗下层时期即已出现商式联裆鬲。

  已有的研究指出,郑州南关外与黄陂盘龙城之间存在文化上的联系。盘龙城所出商式联裆鬲、斝可在郑州南关外找到形制相似者(图一四)。为了适应南方特殊的生业环境,商式联裆鬲被改造为高平裆、扁鼓腹、高锥足的特征,即本文划分的两类C型鬲。高平裆的商式联裆鬲和高分裆近平的商式分裆鬲是盘龙城最常见的陶鬲形制,自二里岗下层时期一直延续至盘龙城最终衰亡。

  黄梅意生寺的商文化遗存所出陶鬲以商式联裆鬲为主,分裆鬲较少。与盘龙城所出陶鬲相似,意生寺所出陶鬲也长期保持唇部起平台的特征。意生寺H1出有敛口斝,可知唇部起平台的陶鬲可延续至二里岗上层时期。尽管距离盘龙城不远,意生寺所出商式联裆鬲却以弧裆者居多,与盘龙城流行的平裆鬲差异显著。

  黄梅意生寺位于鄂东南,与江西九江隔江相望。该遗址所出商式联裆鬲与盘龙城所出者形制差异较大,却与赣北地区所出者特征基本相同。笔者曾在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见到九江神墩所出陶鬲85J1∶30,其腹部所饰纵向绳纹施至裆心,裆部可见滚压捏缝的Y形绳纹,素面锥足系后加,为商式联裆鬲典型特征。对比可见,九江神墩、德安石灰山所出商式联裆鬲与黄梅意生寺所出者十分相似(图一五)。

  已有的研究认为,“吴城一期早段文化来源应是中原商文化的一支”。赣北地区扼守商文化进入清江盆地的交通要道,吴城文化联裆鬲的出现有可能是受鄂东南、赣北地区商文化遗存中商式联裆鬲的影响。至吴城文化第二、三期,吴城遗址既流行分裆鬲也流行联裆鬲,牛城遗址仅流行联裆鬲。在商文化中处于非主流地位的联裆鬲在吴城文化中突然流行,地方色彩的吴城文化为联裆鬲的振兴注入了全新的动力。

  五 商式联裆鬲与郑家坡文化联裆鬲关系初探

  “白家庄期崩溃”导致部分商人势力游离于商王朝的边际之外。例如,商人在二里岗下层时期即已到达赣北,却长期止步于此,直至“白家庄期崩溃”后才进入清江盆地,出现具有二里岗文化特征的吴城文化第一期遗存,并在此后保留了分裆鬲和假腹豆两类典型商式器物,还出现了具有浓重二里岗文化遗风的大洋洲墓铜器群。又如,商人在二里岗下层时期即已到达关中东部的西安、铜川一带,至“白家庄期崩溃”后才进入关中西部,岐山京当、王家嘴、扶风白家窑、壹家堡、老堡子等地的京当型遗存均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同样保留了分裆鬲和假腹豆两类典型商式器物,也出现了具有浓重二里岗文化遗风的京当型铜器群。由于商王朝在“白家庄期崩溃”后将精力更多地投放于统治中心北迁以及对东夷发起攻势,这些游离势力主要分布于商文化南部和西部的边际之外。

  相同的文化背景导致陕西的关中西部与江西的清江盆地出现了相似的文化现象,在关中东部和赣北的商文化分布区以外均出现了以联裆鬲为特色的考古学文化,即漆水河流域的郑家坡文化和清江盆地的吴城文化,两者均流行联裆鬲和折肩罐,似乎是针对商文化流行分裆鬲和圆肩罐的“二元对立”。

  商式联裆鬲在二里岗下层时期即已出现并南传至长江流域,最终成为吴城文化联裆鬲的来源。商文化在二里岗下层时期即已到达关中东部,并与此后出现在漆水河流域的郑家坡文化为邻。相似的规律性现象暗示郑家坡文化的联裆鬲有可能是受到了商式联裆鬲的影响而产生,此假说建立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的可能性之上。

  时间方面的可能性:根据目前的材料,联裆鬲最早出现于辉卫文化,至迟于辉卫文化第3段(相当于二里头文化第三期晚段)即已出现。学界关于郑家坡文化年代上限的认识并不一致,最晚可至西周早期,最早可至二里头文化晚期。即便按照年代最早的观点,也仅与辉卫文化中联裆鬲的年代大体相当。雷兴山认为郑家坡文化的年代上限有可能早至白家庄期,而白家庄期恰好是商文化中心区商式联裆鬲消失、商文化边际之外联裆鬲骤然流行的关键时期。

  空间方面的可能性:商文化在二里岗下层时期即已到达关中东部,毗邻漆水河流域。郑家坡遗址范围内发现的商式铜器表明,郑家坡文化与商文化之间的文化交流可早至殷墟文化第二期甚至更早。郑家坡文化流行饰小方格纹带的深腹盆,而饰有相同纹饰的深腹盆源自商文化,在二里岗下层一期即已出现,下腹部同样饰有绳纹,与郑家坡文化的深腹盆具有相同的纹饰组合(图一六),且同样可见“磨光黑皮陶”者(如郑州商城C5H1∶141),这表明商文化确实曾对郑家坡文化的陶器群产生影响。无独有偶,此类纹饰组合的陶盆在商文化中消失的时间也在白家庄期,与商式联裆鬲在商文化中消失的时间相同。郑家坡87H71是郑家坡文化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典型单位之一,所出陶盆H71∶4的形制也与二里岗文化的折沿鼓腹盆(如小双桥00ⅤH89∶97)十分相似,同样表明其受到了商文化的影响。

  商式联裆鬲最重要的特征是素面锥足,从商式联裆鬲向郑家坡文化联裆鬲的转化,仅需将素面锥足舍弃即可。目前尚缺乏更为充足的证据进一步论证商式联裆鬲与郑家坡文化联裆鬲之间可能存在的演进关系,但从时间及空间两方面来看,并不能排除郑家坡文化的联裆鬲是受商式联裆鬲的影响而产生的可能性。若此假说成立,对于深入认识早期商周关系将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作者:李宏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文物》2018年第7期 此处省略注释,完整版请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关键字: 内容标签:特征,商城,遗存,特征 商城 遗存
下一篇:十国专家聚故宫探讨“_古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_-保护-文化-城市建设||上一篇:从香港考古走向世界——怀念安志敏教授_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_-考古学-发现-中国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