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张莹莹:公益美术教育课程中如何把握核心素养?_-素养-创意-团队

编辑:杨晓萌 来源:中国美术报
 
  当前公益教育在我国乡村已蔚然成风,农村教育薄弱的现状已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其中的美术教育活动除为

  当前公益教育在我国乡村已蔚然成风,农村教育薄弱的现状已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其中的美术教育活动除为偏远乡村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之外,也唤醒了当地师生、村民的本土文化自信。公益美术教育活动的推广、普及,无疑是值得大力褒奖的,但如何保障和提高公益美术教育活动的质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我国美术教育理论在学校美术课程中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在以课外兴趣班为主体的付费美术教育课程中也受到很多美术理论专家的关注,但在公益美术教育相关活动课程中,尚没有引起美术教育理论界的深入研究。笔者自2006年起,开始参与“蒲公英行动”公益美术教育的各种活动,对有些公益美术教育理论瓶颈问题颇有感受,最核心的当属公益美术教育中如何把握核心素养的问题。今年7月,笔者作为“蒲公英行动”留守儿童美育夏令营油岭营区(地点在广东省清远市连南县三排镇油岭瑶寨村小)的负责人,在活动中,对于公益美术教育活动课程中的如何把握“核心素养”的问题进行了探索。

  “核心素养”作为一个最为关键的概念,已成为预见中国美术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指示灯”。“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就是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要求,促进终身学习和发展,使学生具有分析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能力。以尹少淳教授为代表的高中课标修订团队高屋建瓴地提炼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五个美术学科素养,对美术教育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提升具有指导意义。公益教育活动与常规学校教学活动具有很大不同,公益美术教育的活动课程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通常三五天),在简陋的条件下(通常是配套较为落后的村小),在有限的材料里(毕竟经费很紧),在陌生的氛围中(老师与学生、村民间缺乏前期信任基础),在临时团队内找到最大支持。

  在此次油岭瑶寨“蒲公英行动”留守儿童美育夏令营公益活动中,我们主要从团队搭建、课程资源转化和创作“美术教育作品”三方面来突显“核心素养”。

油岭瑶寨“蒲公英行动”留守儿童美育夏令营公益活动

  搭建广泛的跨学科美术教育公益团队

  从以往经验来看,公益教育活动质量的高下取决于师资团队及其实施的课程。如何构建一支优秀的团队,实现一加一大于二,我们颇动了一番脑筋。要考虑发挥公益活动不受学校课程条件限制的优势,最大程度延伸美术教育的可能性,为参与公益活动的师生带来足够大的创新空间。为此,在团队成员选择上做足工作。跨学科、跨领域,但具有美术或艺术教育基础的成员是优先考虑的合作对象。此次广东油岭“蒲公英行动”夏令营团队中,我们就不断吸纳了美院师生、独立艺术家、瑶族歌王、当地竹编艺人、村委书记、香港大学创意产业方向的研究人员、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方向研究人员等。由不同学科背景,但具有相同艺术教育理念的人组成团队,形成了异质性小组,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人的专业特长,为团队项目的设计与实施从不同角度贡献力量。跨学科团队的搭建,为多元化的师资培训提供了智力支持,也契合了“鼓励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以自主、合作与探究等方式获取知识与技能,形成创意和见解,学会用美术及跨学科的方式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的新课标要求。由于跨学科背景的团队所设计的活动必然带有综合性色彩,因而在活动设计阶段就为学生打造了一个综合艺术活动舞台,学生必然遇到许多跨学科的问题,也因为这些问题的解决而提高应对问题的能力,同时应对问题时所需要的意志和品质也得到了锻炼。

  把握美术教育中当地文化资源的课程转化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应鼓励教师充分发掘和利用我国各民族美术作品、工艺品、器物、建筑和社区环境所蕴含的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吸取其中的优秀文化精神和核心价值观,以增进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帮助他们树立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民族团结意识。与城市相比,农村艺术教育在硬件条件、信息资源储备方面明显不足,更要充分挖掘师生们熟悉的地方文化资源,并在农村的情境中将这些资源引发的问题作为艺术教育活动的背景,才能让当地的孩子产生共鸣,而通过思维的锻炼,又会形成冲击,从而提升自己的素养。本次“蒲公英行动”夏令营所在地油岭营区有什么民族文化资源,如何有效地转化成视觉课程,让学生喜闻乐见、乐学?这是我们考虑最多的问题。

  首先通过采访了解瑶族的历史文化概貌,通过学唱瑶歌让孩子们重温自己的民族文化;其次,观照“创意实践”素养,打开创意的阀门,巧用生活垃圾,绘制瑶寨新景观;再次,围绕民族节日大做文章。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表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活动开展的第三天恰逢瑶族传统节日六月六——尝新节。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艺术家杜梁带领大家用竹编和木材制作了装置作品——“风车祈福”。志愿者和种子教师们利用当地最常见的民间工艺——竹编,作为活动设计的教育资源,以现代艺术的手法活用传统工艺,采用竹编与木工技艺相结合的方式完成风车制作。一方面,孩子们通过这次活动学习了传统的竹编技巧,另一方面,风车作为一种象征,承载了风调雨顺的寓意。通过六台大型竹编风车在瑶寨的“栽种”,使千年瑶寨出现了一种既现代又传统的景观。师生和村民对于自己熟悉的竹编被活生生地变为时尚的艺术装置作品,印象极其深刻。

  创作“美术教育作品”

  在美术教育活动中,通过教师的教学导引,学生的思维活动经历观察、联想、思考等过程,引发愉快的审美情感体验,最后会落实到如何“做”上,即美术核心素养中的“美术表现”“创意实践”等等。

  在我们的计划中,此次油岭营区一个重要的活动是“垃圾织造”。孩子们、种子教师们和蒲公英行动志愿者们,顶着烈日深入古老的油岭老排瑶寨,收集丢弃在寨子里的塑料废品,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学生参与清洗、消毒,再把这些垃圾编织到预先手工制成的框子(树枝为框架,麻绳为经线)上,以描绘心中瑶寨的未来。整个过程从志愿者对材料的前期加工,到过程中的行进找寻、清洗晾干,乃至最后的创作,都需要师生有一种为创造更美瑶寨而不怕付出的精神。或许从艺术作品的角度看,用“垃圾”编织“家园”似有某种“反讽”的意味,但从艺术教育的角度看,孩子们穿行在村寨中找寻“垃圾”,回来还要对“废物”进行细致的清洗,最后还要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创意,对自己的家园进行虔诚地“描绘”,这个过程不仅是在创作,更是在进行情感的孕育,心灵的修行。在这一爱护环境、发展创意的具体教育实践中,美术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价值进一步凸显出来。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 要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知、体验、思考、探究、创造和评价等具有美术学科特点的学习活动,形成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公益美术教育作为社会美术教育中的一环,不应该因为“公益”而减弱其专业属性,而是应该把握“核心素养”,以期持续而有效地推进乡村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作者系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讲师、美术教育学博士)


关键字: 内容标签:素养,创意,团队,美术教育素养 创意 团队 美术教育
下一篇:王大根:让孩子“像美术家一样创作”_-素养-教学-核心||上一篇:张玉:风雨欲来,画廊业如何应对?_-艺术-中美-展览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