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网:王大根:让孩子“像美术家一样创作”_-素养-教学-核心

编辑:杨晓萌 来源:中国美术报
 
  “美术核心素养”是根据美术家的工作和思维特点提炼出来的。而“

  “美术核心素养”是根据美术家的工作和思维特点提炼出来的。而“素养”是各种内化的品格与能力,不可能仅通过听课或看书而形成,必须通过学生的实践方可获得。比如在游泳练习中学会游泳,在练车磕碰中学会骑自行车等。根据“像专家一样去思考”的原则,“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希望改变以往美术鉴赏与美术技能相分离、美术技能与美术创作相分离、创新与继承相分离等诸多弊端。如文末图所示,我们要求学生面对真实的创作主题(真实性学习任务),经历并体验“像美术家一样创作”过程中的种种美术活动,这些活动又分别对应着相应的美术核心素养,将美术家的思维和创作过程转化为教与学的过程,通过师生合作的探究与“做中学”,才能全面发展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这也是新课程大力倡导的、美术学科特有的“研究性学习”的方式。

  其中,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指导学生完成下列内容:关注现实生活,生成有意义的创作主题(文化理解);研究大师生平、风格与创作观,鉴赏并借鉴经典作品(图像识读、审美判断),熟悉材料与工具,学习大师的表现技法(美术表现);搜集创作素材、构思构图(创意实践);寻找媒材与工具动手创作(包括各类设计、工艺制作);不断地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修改完善(美术表现、审美判断),最终完成作品、展示交流、学习总结等。当学生经历了“像美术家一样创作”的过程并完成美术作品,也同时全面发展了五大美术核心素养。这也是我对课改十多年来一直令人迷茫而未能落实的“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解读。

  核心素养本位的教学设计主要借鉴了美国课程论专家G.威金斯(Grant Wiggins)等人创造的逆向式设计(Backwards Design)的理论和方法,即首先确定预期结果,然后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再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什么意思呢?以往我们通常是以课本上的“作业要求”为教学目标,并据此设计教学:教师讲授、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教师辅导和教学评价。而上述逆向式设计三个阶段则是“逆向”的,具体表现为:

  首先,设计真实性学习成果。按照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美术教科书以及学校条件与特点,确定与真实世界、现实生活情境密切相关且具有一定人文意义的学习成果,即“真实性学习任务”。比如《雕塑》一课的真实性学习成果:形成课题小组或全班分工合作,以当地民间泥塑的方式集体创作以当地人文、传说故事为题材的群塑作品。

罗丹雕塑作品

  其次,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然后我们需要分析:学生是否能达到这一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美术核心素养的发展程度?比如上述“泥塑”课程,就需要确定学生能否掌握“当地民间泥塑”的造型和工艺,做出泥塑作品,并表现当地传说故事中特定的角色(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否按要求完成“像美术家一样创作”过程六个阶段的任务;是否很好地与其他成员分工合作;能否高质量地完成“学习档案袋”(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否对当地的泥塑艺术和文化习俗有新的认识或情感;是否写得出“泥塑学习总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只从学科知识与技能的角度看其泥塑的造型水平、制作技巧;只考其对泥塑相关知识的记忆程度等。

  再次,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如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一直是课改难点之一。为此,教师要根据文末图中“主题—欣赏—技法—构思—创作—展评”这一“像美术家一样创作”的过程,设计好每个环节指导学生学习活动的学习工具。例如针对整个主题学习的“学习任务书”、针对各阶段或具体学习任务的“学习单”、针对各阶段学习质量的“评价表”、针对学习过程与材料的“学习档案袋”等,并以纸质或电子稿的方式发给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步骤和要求,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创作。同时,组织相应的学习情境、学习内容、教学策略与方法等,形成完整的教学方案。

  需要说明的是,美术的真实性学习是一种学生自主的、开放性的探究和创作活动,随着教学进程发展会产生各种偶然、意想不到的情况或问题,需要教师凭借教学智慧和经验不断调整和改变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方案以谋求最佳的结果。也就是说,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三者相互嵌入,形成“设计—教学—反思—调整”不断循环的“行动研究”的过程,教学方案则要到教学结束之后才真正完稿。再加上“教学反思”,这就成为教学研究成果的组成部分。

  由于“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 希望全面发展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有更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无法在教师习惯的一课时内完成,往往需要多课时的“单元化研究性学习”,因而教学设计需要考虑的问题更多、更复杂。

  为了便于了解,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艺术心灵之旅——向大师学肖像》是无锡市某中学美术教师根据初中美术教科书内容开发的美术校本课程,共十三课时,又分成六个小单元。在每个教学环节,教师都要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各种“学习工具”,如,任务书、学习单、评价表等,指导学生了解学习目标、内容、步骤、方法和要求,学会自主学习。具体如下:

  1.探寻艺术——会欣赏(一课时)。学会从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四方面欣赏美术作品;用思维导图巩固所学内容,为个性化研究艺术家做好铺垫。

  2.走进艺术——选大师(二课时)。选一位自己喜爱的艺术家,查阅资料,设计出个性化思维导图和研究方案。填写学习单,了解艺术家的生平经历、艺术风格、代表作品等,以便更好地收集资料和研究。

  3.研究艺术——评大师(三课时)。选择相同艺术家的同学组成一组,深入研究大师,创造性地制作一份图文并茂的研究报告,包括艺术家的绘画风格、作品特色,彩色打印出重点研究的那件肖像画作品。

  4.临摹艺术——学大师(三课时)。临摹自己最喜欢的肖像作品,尽可能用油画棒、水粉和油画颜料等手边的材料、工具去模仿、学习其表现手法和风格语言。感受一种艺术的神圣和作品成功后的骄傲。

  5.创作艺术——表感情(三课时)。借鉴诺丁斯的关怀教育理论和所学的风格,画一位自己最想感谢的人,将他╱她最值得感谢的故事写在学习单上,进行情感酝酿,并将此情感融入画中,以情感促创作。

  6.评价艺术——共分享(一课时)。将你画的肖像送给自己要感谢的人,请他/她评价“你眼中的他/她”,感受一份关怀。在自我评价时,写些自己的感受或鼓励,在互动中体验情感的丰收,学会感恩。

梵高 伽榭医生的肖像

  在此案例中,学生在教师和学习中,以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完整经历了“像美术家一样创作”的过程。选择自己喜爱的绘画风格和画家,深入学习与该画家相关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并为“最想感谢的人”创作一幅肖像,是联系学生生活情境的“真实性学习”,全面落实了“三维目标”,也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五大美术核心素养,是“美术核心素养本位的教学”的成功案例。

美术核心素养本位的“像美术家一样创作”学习过程示意图

  (本文选自《美术核心素养大家谈》,尹少淳主编,湖南美术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作者系教育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修订组核心成员、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关键字: 内容标签:素养,教学,核心,美术教育素养 教学 核心 美术教育
下一篇:胡知凡:核心素养,如何教,怎么评?_-核心-美国-素养||上一篇:张莹莹:公益美术教育课程中如何把握核心素养?_-素养-创意-团队
分享到

相关文章:
推荐好文